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黄欢  刘博  周晨琛  姬鸣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600-1607
前瞻记忆意图后效是指已完成或取消的意图失活失败对当前认知任务造成的干扰。近期研究采用前瞻记忆任务范式探究意图后效的影响因素及认知机制。自发提取-抑制失败和预备性监控两种认知机制的分歧在于提取旧意图是否依赖注意资源的参与。脑成像研究也证实意图提取存在两条神经通路:自发提取通路和预备性监控提取通路。未来研究应探索兼容有意遗忘失败、旧意图再提取、抑制失败三者的研究范式以及降低执行错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注意控制和短时存储对音位流畅性和语义流畅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具有注意控制和短时存储的功能。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中央执行系统的注意控制和短时存储对言语流畅性的影响。实验1考察了中央执行系统的转换和抑制功能对音位流畅性和语义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执行系统的转换和抑制功能对两种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相当。实验2考察了中央执行系统的注意控制资源和短时存储资源对两种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语义流畅性更依赖于短时存储资源,音位流畅性更依赖于注意控制资源。研究还发现,被试完成语义流畅性任务的策略更易受概念系统的特性影响,完成音位流畅性任务的策略更易受语言的特点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工作记忆影响言语流畅性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具有积极影响,一些理论认为音乐训练的广泛迁移效应是通过执行功能起中介作用,但音乐训练与执行功能的关系至今仍存争议。研究将执行功能分为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三个子成分,并将抑制控制进一步细分为注意抑制和反应抑制,同时区分工作记忆中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两种认知过程。通过对比音乐组和控制组在执行功能各任务(Go/No-go, Stroop, AX-CPT, Task-switching)上的行为表现来系统考察音乐训练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音乐训练对执行功能不同子成分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抑制控制中的注意抑制和工作记忆中的主动性控制,对抑制控制中的反应抑制、工作记忆中的反应性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了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执行功能的4个子系统——抑制、转换、刷新和双任务协调对数量加工的影响各不相同:抑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数量加工时的自动激活程度;转换功能则主要依赖注意来进行调节;刷新与数量加工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双任务协调与数量加工之间的联系存在争论。文章最后分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趋势的展望,认为未来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的研究将突破相关研究的局限,通过更精巧的设计和大量特殊被试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摘 要 实验1探究前瞻记忆后效的产生是否消耗认知资源,实验2进一步探究前瞻记忆后效产生过程中消耗的认知资源的去向。实验1结果显示在完成阶段,相比于基线条件,其它四种实验条件的进行中任务反应速度均较慢,实验2结果显示无论线索是否显著,前瞻记忆后效均会随着认知负荷的提高而提高。结果表明前瞻记忆后效产生过程中会消耗认知资源对原意向进行抑制。本研究支持了抑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宣宾  刘振会  张爱青  孙晓凯 《心理学报》2011,43(9):993-1001
注意焦点转换是工作记忆中一项重要的执行功能。前人的研究提示视空间画板可能参与言语工作记忆中的注意转换。通过聋生和发音抑制方式探索语音回路子系统受损或受阻后, 视空间画板子系统完成注意转换任务的反应模式。采用“三计数”任务, 实验一比较了极重度耳聋学生和健听学生在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效应。结果表明聋生与健听被试在不同记忆子项中转换的反应时间均长于不转换时间。但与健听被试相比, 聋生完成注意转换任务的正确率降低, 在转换和不转换之间的反应时差别减小, 且转换方向对反应时无影响, 转换方向和转换距离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下行转换时近转换快于远转换, 上行转换时近转换慢于远转换。实验二比较了发音抑制和无抑制条件下的注意转换效应, 发音抑制组在注意焦点转换中表现出与聋生组既类似又存在区别的反应模式。这些结果提示工作记忆的中枢执行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当语音回路功能受阻后, 注意转换仍能借助视空间画板子系统得以完成。与暂时性抑制相比, 语音回路功能长期受损后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7.
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内容能够以相对自动化的方式引导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工作记忆内容对空间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在客体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返回抑制任务,结果发现无论返回抑制任务目标是否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都出现了返回抑制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在空间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返回抑制任务,结果发现当目标落在记忆空间上时返回抑制效应消失。因此,空间返回抑制仅会受到基于空间工作记忆的视觉注意引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选取了混合型ADHD儿童14名,注意缺陷型ADHD儿童16名以及正常儿童18名,考察了在不同激活水平下,两亚型ADHD儿童之间,及其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反应执行能力与抑制能力的异同。采用传统的go/no-go任务,并将刺激间的时间间隔设置为1秒、4秒、8秒三种条件,分别对应高、中、低三种激活水平。结果发现,(1)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的反应执行能力更容易受到激活水平的影响,且两亚型ADHD儿童受到的影响模式基本一致。具体而言:在高激活水平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差异最小;在中、低激活水平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差异增大,表明ADHD儿童状态调节能力落后。(2)两亚型ADHD儿童的功能缺损模式不同,混合型儿童在状态调节和反应抑制两方面都存在缺损,且其反应抑制缺陷不受激活水平影响;注意缺陷型儿童仅在状态调节方面受损。  相似文献   

10.
执行功能可分离性及与年龄关系的潜变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陈天勇  李德明 《心理学报》2005,37(2):210-217
应用潜变量分析研究抑制优势反应、记忆刷新和注意转换三种执行功能的可分离性,以及与年龄的关系。被试为18~85岁的健康成年人142名,完成九项执行功能任务。结果显示:本研究设计的九项执行功能任务有较好的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九项任务与对应执行功能间的因子负荷较高(汇聚性效度好),而不同执行功能间的相关较低(鉴别性效度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种执行功能及其与年龄关系的潜变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执行系统不是单一的认知结构,可以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执行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李红  王乃弋 《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是一个还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但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目前的主要观点包括神经心理学观点、抑制控制理论、高级认知能力理论(包括工作记忆理论、抑制及工作记忆理论)和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主要的研究任务类型包括卡片分类任务、延迟反应任务、基于Stroop任务的冲突反应模式任务、心理理论任务、问题解决任务、“热”执行功能任务等。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弄清执行功能的本质,结合认知神经科学阐明其与脑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并从区分“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角度,探讨以情感激活为特点的“热认知”在执行功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究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祖孙依恋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对155名南昌市农村地区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亲和(外)祖父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依恋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ort Items)和执行功能任务组。结果表明:(1)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效应;(3)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是可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质量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创设挫折和非挫折情境,采用价值观自我肯定干预,通过Stroop范式和2-back范式分别测量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刷新能力。结果发现,挫折情境下的Stroop任务和2-back任务反应时均高于非挫折情境;挫折情境下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和2-back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非自我肯定组,而非挫折情境下两组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Stroop效应量在情境与肯定条件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挫折降低了执行功能的任务表现,自我肯定干预能够改善挫折情境下执行功能相关的任务成绩,促进了个体对工作记忆任务的刷新能力和Stroop任务的认知表现,但对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肥胖被认为是由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间长期的不平衡导致的一种反常的、脂肪堆积过多的状态, 近期研究发现执行功能与儿童流行性肥胖关系密切。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 肥胖儿童执行功能差主要体现在抑制控制上, 他们难以抑制对食物线索的注意, 并且更容易对其做出冲动反应, 表明他们干扰抑制中的注意抑制以及反应抑制存在不足。脑机制研究发现, 前额皮质(PFC)与肥胖关系密切, 肥胖被试对食物线索表现出较低的眼窝前额皮质(OFC)激活水平与较高的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激活水平; 奖励回路也与肥胖密切相关, 肥胖或许是由PFC与奖励回路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执行功能与流行性肥胖之间可能是双向作用关系, 执行功能差可能是个体BMI增加的潜在因素, 而肥胖个体的体重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则有助于其执行功能改善。少量对儿童肥胖的干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训练或许在减肥效果保持上有一定优势, 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对执行功能, 尤其是抑制控制进行有效训练的方法, 并将其与其他干预方式结合, 更好地解决儿童流行性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执行功能对情绪调节的作用,通过两个研究分析执行功能对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和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研究1以1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执行功能任务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考察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2招募了4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执行功能任务和情绪调节任务考察执行功能对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依据执行功能总分对被试进行分组,分析前33%高执行功能被试和后33%低执行功能被试在情绪调节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执行功能越低的个体越倾向于选择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执行功能越高的个体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进行情绪调节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张阔  何立媛  赵莹  王敬欣 《心理学报》2019,51(11):1207-1219
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金钱奖励和惩罚引起的动机对个体在不同空间线索条件下注意控制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朝向/反向眼跳范式, 被试通过内源性线索提供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简单的朝向眼跳以及需要抑制优势反应的反向眼跳。结果发现, 相比无奖惩条件, 奖励条件下朝向眼跳任务的正确率更高, 惩罚条件下反向眼跳任务的正确率更高; 两种眼跳任务中有奖惩条件下的眼跳峰速度均比无奖惩条件高。实验2采用Go/No-go任务, 进一步探讨了由副中央凹加工外源性边缘线索从而不能提供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奖励和惩罚对注意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 奖励条件下Go反应的眼跳潜伏期更短, 惩罚条件下No-go反应正确率更高, 眼跳峰速度在两种条件下均比无奖惩条件高。以上结果表明, 奖励和惩罚均能够促进个体的注意控制, 但二者的加工过程是分离的, 奖励能够改善趋近行为, 惩罚则能够显著促进抑制控制行为, 且奖励和惩罚在注意控制加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模式, 奖励能够更早唤醒注意控制系统从而更快地促进行为的发生与执行, 惩罚则能够通过调节注意资源促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中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廖渝  吴睿明  李红  张婷  张莉  高山  李小晶 《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
旨在讨论意外地点任务中“知否问题”与“预测问题”可能存在的差异及两者与执行功能任务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间的关系。用意外地点任务、膝跳反射任务和两个执行功能的任务(DCCS和手部游戏)对59名3~5岁的儿童施测。结果显示:(1)儿童在意外地点任务的“知否问题”上的表现显著好于“预测问题”,儿童对“知否问题”和“预测问题”的回答可能反映了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2)膝跳反射任务,DCCS任务与“知否问题”三者间有显著的相关,且其高相关在排除年龄及语言能力的影响后仍保持显著。“双表征区分结构”可能是三者间具有共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分配注意与发音抑制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斌  李洁 《心理科学》2008,31(1):142-146,132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分配注意与发音抑制对视觉工作记忆再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阶段的分配注意与编码阶段的分配注意相比,对视觉工作记忆成绩影响更大;双任务条件下,被试正确回忆言语刺激时,视觉作业的正确率高,而错误回忆言语刺激时,视觉作业的正确率会降低;发音抑制与视觉工作记忆成绩无关.  相似文献   

20.
探讨认知控制在发散性思维中的作用是当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一致认为认知控制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三个核心成分。工作记忆对个体在发散性思维中维持任务目标、提取和操作信息发挥重要作用; 抑制控制, 包括优势反应抑制、分心干扰抑制和对潜在相关信息的低抑制, 分别压制对常规观点的提取、确保对内在注意状态的维持和提供更多观念的组合, 进而促进个体的发散性思维表现。此外, 流体智力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控制能力, 可通过增强策略使用的灵活性从而利于发散性思维。近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 发散性思维不同阶段需要执行控制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动态协同加工。未来研究应澄清认知控制各子成分间的关系, 探讨认知控制影响发散性思维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如动机和情绪)的调节, 以及探索执行控制网络和默认网络的动态协作是否受到任务要求和个体差异(如人格和智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