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控制行为。亲密伴侣暴力不仅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家庭中儿童的社会适应也有不利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与儿童外化行为、内化行为有紧密联系。作为保护因素,年龄、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支持等可以减少亲密伴侣暴力环境中儿童的适应问题。认知-背景理论、情绪安全理论、外溢理论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理论对亲密伴侣暴力影响儿童社会适应的机制进行了解释。为了促进亲密伴侣暴力中儿童的社会适应,实践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干预方案。未来研究应在区分亲密伴侣暴力的不同评估、控制共生风险因素、重视神经生物学研究、改进干预研究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无神论世界观的塑造方向和性质与高校的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紧密相关。我们尝试用生态系统理论提供的全新研究视角,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影响因素置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中进行考察,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模型,并提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效果提升的三个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对亲子冲突概念充分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亲子冲突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社会认知模型,并阐明了影响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几大因素,如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婚姻质量。最后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两大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戴斌荣  彭美 《心理科学》2021,44(6):1361-1368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144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亲子沟通、社会支持分别通过影响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而间接地影响社会适应性。应格外重视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自我意识,同时加强亲子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积极干预是指父母在孩子使用媒介前后或者使用过程中, 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对媒介内容、使用方式等提供指导。随着电子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父母对媒介使用进行积极干预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例如提高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批判能力, 有效减少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影响积极干预行为的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家庭因素和儿童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可从完善测量方法, 探究父母干预行为与儿童青少年媒介使用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建构影响因素模型, 提高积极干预的有效性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电子产品改变了人们社会活动的模式和生活方式,其低龄化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塑造了儿童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源于儿童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的交互作用。生态科技微系统理论是在当今电子科技的环境下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背景框架提出的解释电子媒体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电子产品作为儿童学习、娱乐、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工具,对儿童的认知方式、情感互动方式和参与社会的方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依赖于三个相互独立又关联的因素之间的作用:儿童自身的特点、电子媒体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媒体使用的环境。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以探讨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儿童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共同养育有别于个人养育, 在家庭系统中关注多个养育者共同抚养儿童的方式; 研究不同于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共同养育对儿童适应的独特贡献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儿童在家庭生态系统中的成长过程。目前, 研究者们对共同养育的概念和内涵尚未有一致的界定, 共同养育的测量方法也未成体系。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共同养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适应, 也通过亲子系统和婚姻关系系统间接影响儿童发展。未来的研究应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家庭类型如留守儿童家庭、离婚家庭、隔代养育家庭、服刑人员家庭的特点对共同养育的基本理论(如不同类型共同养育内部结构、评估体系等)问题以及对儿童适应影响的工作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亲子分享阅读一直以来是儿童阅读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实亲子分享阅读能够持续地促进儿童语言、读写能力的发展,并且亲子分享阅读的这种作用受儿童所处的家庭读写环境、亲子互动阅读的质量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将为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会昌  叶子 《心理科学》1998,21(3):264-265
1问题儿童发展研究领域中一种传统看法是,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因素。但近期,美国心理学者JR.Harris(1995)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GrouPsocializatlontheoryofdevolopment),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事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并不总能迁移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儿童是独立地习得如何在家庭中和家庭外的行为的。儿童参加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以此来学习如何在家庭外行事。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内外家庭对幼儿心理理论影响的研究,可将家庭微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包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兄弟姐妹数量类型)、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依恋类型、教养方式、情绪表达和亲子游戏)和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合作冲突和假装游戏)。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模型可假设为: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数量类型影响着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中的各变量均通过心理状态术语使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该模型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选取中小学生746名,分健康组和问题组,利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技术,就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组,构成家庭生态系统的父母子系统、家庭环境子系统和儿童子系统均对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抑制作用;而在问题组,除儿童子系统对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抑制作用外,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对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家庭无法完成相应任务或家庭不具备良好的特征时,即为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关系存在争议。为了较为全面地理解家庭功能障碍(主观与客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检索和筛选2022年3月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97项研究,包括173个效应量和130227名被试。主效应检验发现,单亲通过损害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单亲对男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集体主义背景下,父母服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家庭系统理论,还提示需要给予家庭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更多关注,并在关注文化背景的同时,根据性别差异进行精准干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关于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即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业不良儿童的干预研究。关于心理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家庭特点与学业不良的关系,学校中学业不良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特点,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以及认知特点的研究;关于干预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学业不良儿童干预理论的探讨和干预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辛晓莲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6):29-32,94
同情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和积极社会机能的动机同情,文章对国外20年来儿童同情心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其中儿童认知的发展水平是其同情心发展重要基础,气质因素中的情绪性、抑制性和调节对儿童同情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安全型依恋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儿童同情心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特点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元分析及变量频数分析技术完成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关键变量的筛选,运用生态系统发展观,对746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差异模式、关系模式和系统结构模式对健康组和问题组儿童的家庭各子系统关键因素之间的差异,子系统关键因素间、子系统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考察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儿童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贫困对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和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均会产生影响。研究者试图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解释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研究,探索儿童期贫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及其成因,进一步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本土化研究,为实践上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关于父母离婚对儿童的影响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认为,父母离婚可能导致儿童的适应不良,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尤其对男孩的影响较大。为了帮助儿童较好的适应父母离婚,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必要探查影响儿童适应的有关因素。美国心理学家J.Guidubaldi 等人组织全国学校心理学学会的成员进行了一项全国性追踪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根据人口比例选取341个离婚家庭的儿童和359个完整家庭的儿童,采取了多重因素和多重资料的研究方法,既有标准化测量,又有对离婚适应的特殊测量,包括结构性的会谈、自我报告量表、评价量表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二胎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出现了新的家庭成员关系,即同胞关系。现有文献在同胞关系的类型(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等。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包括同胞自身因素(同胞的结构特征、气质)和父母相关因素(亲子关系、养育的差别对待、婚姻关系等)。各种形式的同胞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影响儿童各自心理的发展:依恋作用机制、社会学习作用机制和社会比较作用机制。此外,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同胞关系理论假设框架,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同胞关系,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引发同胞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后,强调我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胞关系相关理论框架,注重文化的影响,以及重视预防与干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肥胖被认为是由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间长期的不平衡导致的一种反常的、脂肪堆积过多的状态, 近期研究发现执行功能与儿童流行性肥胖关系密切。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 肥胖儿童执行功能差主要体现在抑制控制上, 他们难以抑制对食物线索的注意, 并且更容易对其做出冲动反应, 表明他们干扰抑制中的注意抑制以及反应抑制存在不足。脑机制研究发现, 前额皮质(PFC)与肥胖关系密切, 肥胖被试对食物线索表现出较低的眼窝前额皮质(OFC)激活水平与较高的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激活水平; 奖励回路也与肥胖密切相关, 肥胖或许是由PFC与奖励回路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执行功能与流行性肥胖之间可能是双向作用关系, 执行功能差可能是个体BMI增加的潜在因素, 而肥胖个体的体重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则有助于其执行功能改善。少量对儿童肥胖的干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训练或许在减肥效果保持上有一定优势, 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对执行功能, 尤其是抑制控制进行有效训练的方法, 并将其与其他干预方式结合, 更好地解决儿童流行性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