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岩  伍麟 《心理学探新》2019,(4):308-313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2.
郑玮琦  刘烨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11-1722
“自我动”和“时间动”在时空隐喻中常被用来表征时间的运动方式, 代表了人们理解个体与时间相对运动的不同视角。大量研究已证实这两种时间运动视角存在心理现实性。人们对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受到空间运动经验、情绪、语言与文化、个体差异等具身因素的影响, 反映了时空隐喻理解中视角选择的灵活性。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与思维、情感、运动经验等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TEARC)是指时间的心里表征具有空间特性。这种时空关联现象具有多方向性、多通道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优势轴的差异性。影响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阅读和书写习惯、语言、空间参考框架和情绪状态等。目前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隐喻构念观、具身理论、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综合三条空间轴线,深入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探讨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静态的时刻表征是否依赖表盘模拟,对时针和分针的表征是否会有差异;实验2通过加工不同的时刻变化及对旋转图形的判断,考察动态时刻的加工是否产生表盘指针的旋转模拟。结果表明,具体时刻的时间隐喻模式表现为表盘模拟,不同于年、月、日等时间的直线型的时间隐喻;加工变化的时刻是以心理旋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加工方式会影响空间知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某些具身效应存在可重复性较低的问题。若长期忽视这一问题,将严重损害心理学的科学性,甚至引发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危机”。本文从道德概念清洁隐喻的两大映射方向出发,基于两大实验类型对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素分别展开分析。未来研究应关注更注重社会互动的组织道德,将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研究引申到现实问题中,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更全面地考察身体经验、情绪体验和认知加工在道德清洁隐喻加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感觉运动模拟理论属于概念隐喻理论范畴,是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具身效应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与感觉运动信息无关的抽象概念通过快速学习建立的隐喻也具有了具身效应,没有以往经验为基础的抽象概念也能引起感觉运动的模拟。除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与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提出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空间关系加工可以促进时间加工。实验2考察了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间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间的关系符合弱式的隐喻建构观。  相似文献   

10.
尹新雅  鲁中义 《心理科学》2015,(5):1081-1086
自从Lakoff和Johnson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一书中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以来,隐喻成为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隐喻的构造基于我们的具身体验,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1.
时间隐喻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时间隐喻研究的现况,分析了时间隐喻表征的主要维度,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时间隐喻的原型为空间-时间隐喻。从运动方式、方向和形状论述了空间-时间隐喻的构念特点,并讨论了空间-时间隐喻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关于空间、时间图式在隐喻映射中的相互关系的几种理论构想和实证研究。由于现有研究主要宏观地对时间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未来研究将更侧重于微观地研究时间隐喻的认知过程及其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 基于心理模拟“具身”方式的饮食消费行为研究得到了一些新颖、有趣的研究结果, 为过食与肥胖、食品营销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心理模拟既能促进进食也能抑制进食; 心理模拟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是影响心理模拟程度的两大类主要前因变量;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心理模拟的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心理模拟提高消费欲望与产生腻厌反应的边界条件, 以及利用心理模拟探讨肥胖高危人群——高奖赏敏感性个体过食的深层次内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Spatial metaphors contribute to our capacity for abstract thought. Consistent with this idea,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rocessing semantic information (related to valence, power, etc.) can bias performance in a spatial task. Advancing this line of work,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spatial metaphors have a role in thinking about other people. Participants read short vignettes about academic performance, health or social life, which described students in superior and inferior states. In Experiment 1, after reading each vignette, participants were explicitly asked to assign a location to each protagonist using a pen-and-paper task. Findings from this experiment provided initial indication that thinking about the protagonists could recruit spatial metaphors. In Experiments 2 and 3, each vignette was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an implicit test of spatial association. In Experiment 2,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name-recognition task in response to the protagonists’ names presented above or below the central fixation. In this experiment, metaphorical congruency facilitated performance. In Experiment 3,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names at central fixation, followed by a visual discrimination target (“X”/”O”) above or below fixation. In this experiment, metaphorical congruency interfered with performance. The diverging patterns of results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conjun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conceptual and perceptual components of the recognition task, respectively, in Experiments 2 and 3. Overall,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role of spatial metaphors in thinking about other people and, more generally, for the spontaneous use of space in conceptu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5.
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相关理论包括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语言的神经理论和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行为研究发现感知觉运动信息与语言理解存在交互作用,而脑机制研究显示感知觉运动脑区参与语言理解。目前的研究对于心理模拟参与语言理解的机制仍缺乏细致探讨,导致结果存在矛盾之处。对隐喻语言里心理模拟作用的探讨也需加强。此外,心理模拟系统如何与语言学信息交互作用的相关假设也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6.
    
The valence–space metaphor research area investigates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of valenced concepts onto space.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is area indicate that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concepts are associated with upward, midward, and downward locations, respectively, in the vertical plane. The same research area has also indicated that such concepts seem to have no preferential location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approach–avoidance effect consists in decrea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positive stimuli and the body (i.e. approach) and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negative stimuli and the body (i.e. avoid). Thus, the valence–space metaphor accounts for the mapping of valenced concepts onto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lanes, and the approach–avoidance effect accounts for the mapping of valenced concepts onto the “depth” plane. By using a cube conceived for the study of allocation of valenced concepts onto 3D space, we show in three studies that positive concepts are placed in upward locations and near the participants’ body, negative concepts are placed in downward locations and far from the participants’ body, and neutral concepts are placed in between these concepts in both planes.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具身隐喻的角度, 探讨了软硬触觉经验与男女性别角色认知的交互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法, 考察了软硬的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 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范式, 探讨了男女性别角色词的加工能否激活软硬的隐喻表征; 实验3通过概念启动和知觉判断任务, 考察了性别角色词的概念加工对物体软硬知觉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性别分类表征和社会性别角色表征可通过软硬进行隐喻表征; (2)性别角色词概念的加工会影响物体软硬知觉的判断, 认知判断存在具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