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考察了7、9、11岁小学儿童对陌生人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以及信任方的信任倾向和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儿童信任判断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7、9、11岁小学儿童基于面孔对陌生他人进行的信任判断中,9、11岁儿童的信任水平要高于7岁儿童;(2)在信任判断中,陌生交往者的面孔可信度对7、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判断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相对于具有不可信面孔的陌生人,儿童更愿意相信具有可信面孔的陌生人;此外,信任倾向对于信任判断的影响作用则存在一定的年龄间差异,7岁儿童的信任倾向对信任判断无影响,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倾向正向预测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即相对于信任倾向低的儿童,信任倾向高的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也越高;(3)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小学儿童信任判断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儿童自身的信任倾向的影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陌生人,小学儿童主要依据被信任方相关的可信特征线索做出相应的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2.
68名大学生对随机生成的300张面孔进行是否值得信任的评价,结果显示评价者对陌生面孔的初始信任程度不同,表明由结构特征所决定的面孔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评价者对其信任程度的高低。随后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信任倾向与面孔信任评价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任倾向与面孔信任评价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在"不值得信任面孔"评价中表现尤为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面孔可信度和信任倾向两因素对于初始信任判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选取297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及其预测力的年龄差异。研究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来测量被试对同伴的信任分数。采用同伴提名的方式测量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分数。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获得同伴的面孔可信度分数。结果发现(1)同伴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均能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信任,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越高,儿童对其信任程度也越高。(2)特质和面孔可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同伴的面孔可信度高时,特质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也更大。(3)特质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而面孔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4.
面孔可信度在表达和理解社会信号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通过微妙的面部线索快速地判断他人的可信度, 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者们对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时间进程有关的行为和ERP研究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并探索了其毕生发展特点, 以及面孔情绪和面孔性别等因素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提高面孔可信度研究材料的生态效度, 进一步拓展青春期和成年晚期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研究, 以及考虑背景信息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使用学习-测试范式考察传言对人际信任影响的泛化效应。学习阶段,被试对中性面孔和不同效价的传言或真实信息进行配对学习;测试阶段,被试作为投资者与陌生对家完成信任投资游戏,对家面孔与学习面孔具有40%相似性。结果发现,传言能够影响学习面孔的信任,并调节与学习面孔相似的对家面孔的信任投资;同时,传言对信任投资的影响只发生在女性对家身上。上述发现揭示传言对人际信任能够进行选择性泛化。  相似文献   

7.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秀娟  王娜  韩尚锋  刘燊  张林 《心理学报》2018,50(11):1292-1302
分别从特质依恋和状态依恋角度考察施助者的依恋安全在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求助者面孔可信度影响助人行为, 面孔可信度高的求助者得到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面孔可信度低的求助者; (2)施助者的依恋安全调节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安全依恋能有效缓冲低面孔可信度带来助人行为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有助于提升社会安全感和促进亲社会行为, 因此应注重依恋安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 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的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的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的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的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的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相似文献   

11.
温芳芳  佐斌 《心理学报》2012,44(1):14-29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眼动探讨了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偏好的影响。实验1发现非面孔线索未掩蔽和掩蔽时, 感知男性化技术与原始照片条件下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 性别二态技术条件下, 非面孔线索未掩蔽时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实验2表明被试对男性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和注视次数均大于和多于女性面孔, 首次注视时间短于女性面孔; 被试对男性化面孔的首次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持续时间均长于女性化面孔。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直觉性逻辑的存在及其与控制性逻辑的不同,以16例三段论推理题目为材料,采用喜好判断范式评估推理中的直觉性逻辑,并探讨时间压力、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和控制性逻辑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喜好判断的正确率(直觉性逻辑)显著大于机会水平,但显著小于逻辑判断的正确率(控制性逻辑),时间压力和任务难度对直觉性逻辑的影响均小于对控制性逻辑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了直觉性逻辑的存在,且在量上和质上都不同于控制性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议采纳过程中,建议者面孔宽高比作为可靠性线索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决策与判断。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来分析建议者面孔宽高比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了建议者性别与决策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 (1) 相较于女性与低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男性高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的建议被更低程度地采纳,建议者可靠性感知中介了这一过程。(2) 建议情境的情绪困难程度调节了上述关系,高情绪困难会削弱面孔宽高比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议者面部宽高比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徐淑媛 《心理科学》2005,28(6):1410-1415
在建议采纳过程中,建议者面孔宽高比作为可靠性线索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决策与判断。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来分析建议者面孔宽高比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了建议者性别与决策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 (1) 相较于女性与低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男性高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的建议被更低程度地采纳,建议者可靠性感知中介了这一过程。(2) 建议情境的情绪困难程度调节了上述关系,高情绪困难会削弱面孔宽高比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验考察面孔吸引力对面孔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测准确性的影响。采用经典面孔再认范式,高、中、低吸引力面孔作为学习材料,学习判断(JOLs)作为元认知监测指标。结果发现:(1)低吸引力面孔的学习判断高于中、高吸引力面孔;(2)低吸引力面孔的元认知监测准确性低于高、中吸引力面孔;(3)个体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学习程度判断均存在过度自信现象。结论:个体对面孔再认的元认知监测会受到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96名3~4岁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的信任判断。研究同时测量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能干、友好和诚实)的信任判断能力和针对这些特质的好坏评价能力。结果发现:(1)信任判断的正确率在3种可信度特质间不存在差异。(2)在信任判断之后再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一),4岁儿童信任判断的正确率高于3岁,在控制好坏评价能力之后,年龄差异依然存在。(3)在信任判断之前先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二),则信任判断的正确率不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是因为好坏评价能力的缺陷,而可能是任务本身较重的认知负荷使得3岁儿童不能像4岁儿童那样自发地依据特质的效价信息进行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17.
张妍  孔繁昌  陈红  向燕辉  高笑  陈敏燕 《心理学报》2010,42(11):1060-1072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 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 探讨了男性对有、无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和再认时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行为数据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反应时更长, 再认正确率更高。ERP结果发现, 有、无吸引力面孔诱发的ERP早成分和晚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 最强效应出现在大脑皮层的中前部。在判断任务和再认任务中, 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都比无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出更大的ERP成分(分别为N300、P350~550ms和P160、N300~500ms、P500~700ms)。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判断和再认存在偏好。  相似文献   

18.
恋爱是神秘的,恋爱中的女性更是神秘的,恋爱中的女性思维则神秘之极。女性的思维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终身大事,在恋爱中,女性思维中的各种特点都集中、生动、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归纳一下,我们认为恋爱中的女性思维具有五大特点:1、直觉性:女孩子总爱炫耀自己“预感的灵验”,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贵州有一位20岁的大学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别人介绍贵州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讨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思维方式与决策风格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68名;实验二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2(决策风格:直觉型、分析型)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93名。研究结果:(1)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2)直觉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之间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3)直觉型决策风格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分析型;(4)关系密切程度与思维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显著,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采用分析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不显著。结论:直觉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更密切。面对关系亲密的被救援者,决策者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的风险偏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