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清芳  王雪娇 《心理学报》2020,52(4):414-425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 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 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 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 ms之间, 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 ms之间, 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 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 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frequency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3.
辛昕  兰天一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20,52(12):1377-1392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结合时空微态分割分析法, 考察英汉双语者二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韵编码过程的同化与顺应机制。研究中采用图词干扰即时命名任务, 比较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音韵编码的加工单元与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还是与英语母语者的英语产生过程的特点类似。反应时结果发现汉汉组、英汉组与英英组都出现显著的音节效应。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发现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出现了音素效应, 与其英语产生过程的特点类似, 音素效应在英语和汉语的产生过程中都出现在图画呈现后的200~250 ms之间, 而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中仅发现了音节效应, 出现在250~300 ms之间。时空微态分割分析发现英汉双语者在汉语产生的音韵编码过程与英语母语者在英语产生过程所对应的脑电微态成分相同, 仅在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微态成分不同于汉语母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上述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汉语产生的音韵编码过程与英语作为母语时的产生过程相似, 而与汉语作为母语时的产生过程不同。英汉双语者的汉语产生过程采用了母语同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岳源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5,47(3):319-328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 通过比较即时命名、延迟命名以及延迟命名与发音抑制任务的结合,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和音段在单词形式编码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效应。与无关条件相比, 在包含音韵编码、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即时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缩短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促进效应; 在包含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抑制效应; 在包含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和发音抑制结合的任务中, 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段抑制效应。结果表明, 音节和音段的促进效应发生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阶段, 音节和音段的抑制效应可能发生在语音编码或者发音阶段。效果量(Cohen d)的分析表明音节的促进效应强, 而音段的促进效应弱, 音节是音韵编码过程的合适单元, 为合适单元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与音节相比, 音段在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效应量较大, 表明音段在运动执行过程中可能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 支持了口语产生中词汇表征准备阶段与运动阶段分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造的图片命名启动范式考察非平衡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语音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在准备用汉语命名图片后,英语词汇的语音激活。结果发现,英语语音一致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相关词和语音无关词,且语音相关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无关词,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二语对等词和相关词的语音都得到了激活。实验2探讨在准备用英语命名图片后,汉语词汇的语音激活。结果发现,汉语语音一致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相关词和语音无关词,而语音相关词与语音无关词之间的命名反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只有一语对等词的语音得到了激活。总结果表明,非平衡中-英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的语音也可以得到激活,并且激活范围可能受非目标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余林  舒华 《心理科学》2003,26(5):818-822
通过采用词图干扰范式的图形命名技术,系统控制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关系,探讨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加工的机制。实验一发现,目标语音在韵尾变化条件下具有显著的语音启动效应,表明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实验二在启动语音与目标语音仅共有声母的情况下,发现了与实验一相同的模式、结果支持实验一的结论,即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语音的加工过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音节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7.
汉语加工脑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虹  张积家  谭力海 《心理科学》2004,27(5):1165-1167
随着脑科学研究手段的改进.人们对汉语加工的脑神经机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大量研究表明,汉语加工有不同于拼音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在加工汉语时.激活的脑区和在加工拼音语言时激活的脑区不同.母语为汉语的人和母语为拼音语言的人在脑的形态结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汉语加工脑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对音素和音节加工的皮层表征的分离,有助于揭示语言加工脑机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图片描述范式探讨了不同年级印尼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印尼语主动句启动条件下中年级印尼留学生没有产生跨语言句法启动,而高年级印尼留学生产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印尼语被动句启动条件下中、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均产生明显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留学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与词序无关而与汉语水平有关。即使启动句为词序不同的印尼语被动句时,也能产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中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句法特征占优势,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和汉语两种句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44个汉语单字词26名被试的平均命名反应时分析发现,起始音素不同的词的命名反应时之间存在差异,而且此差异在排除字频、获得年龄(Age of acquisition)、规则性、一致性、可表象性、笔画数、书面学习年龄、声旁成字频率等因素作用后仍然存在。起始音素为元音和浊辅音的字词比清辅音的字词反应时短,清辅音当中塞擦音反应时最长。讨论了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对字词命名实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作记忆的神经振荡机制研究是当前记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 神经振荡仅仅是工作记忆过程的伴随现象, 还是直接参与并调控了工作记忆的加工过程?已有研究发现, 大脑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在外界节律性刺激的驱动下, 逐步与外界刺激节律相位同步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振荡夹带”。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预研究基于此现象, 对大脑局部脑区施加节律性磁、电刺激, 进而调控工作记忆过程中特定频段的神经振荡活动、跨频段的神经振荡耦合或跨脑区的神经振荡相位同步, 为神经振荡参与工作记忆加工提供较为直接的因果证据。未来研究需考虑从脑网络的角度出发, 调控多个脑区之间的神经振荡活动, 进一步考察神经振荡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此外, 还需注意探索和优化rTMS/tACS调控工作记忆的刺激方案, 并辅以客观的脑电记录, 提高该类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 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记忆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利  郭红婷  华乐萌  方银萍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2,44(11):1434-1442
采用跨语言长时竞争启动范式探讨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的跨语言干扰。实验1的被试选择18名俄语为母语者, 实验2选择18名日语为母语者。自变量是命名语言(一语和二语)和学习条件(学过一致、学过不一致和未学过), 因变量是测验阶段被试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被试分别用一语和二语命名图片, 观察被试在测验阶段学过一致与学过不一致两种条件下是否都能产生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 无论俄语为母语者还是日语为母语者, 被试只有在学过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未学过条件, 而学过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跟未学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存在跨语言干扰, 且语言间书写特征的差异对跨语言干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嵘  俞国良  张磊 《心理科学》2005,28(2):304-307
通过平行语音和词汇加工任务。对64名双语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结果表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不同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之间存在跨语言的多重相关;在对其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能力的预测中,汉语音节辨认和英语音素识别均为重要的指标,表明语音意识对词汇认读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启动条件下的图片命名任务,比较维吾尔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高频词词典通达过程。结果发现:反应时上,正常组在SOA为60ms 时,出现了整词启动效应,而SOA为100ms时,出现了整词和音节启动效应;障碍组在不同启动条件下都没有出现启动效应;错误率上,障碍组出现了整词和音节干扰效应;正常组出现了整词促进效应;在所有启动条件下,障碍儿童的图片命名反应时都比正常儿童慢。结果说明,维吾尔语阅读障碍儿童由于其心理词典中高频词的形-音联结薄弱,而存在词典通达落后。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无意识目标激活的神经机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目标激活阶段无意识成就目标激活(有、无),因变量为阈下呈现的成就目标相关词(成就目标无关词)出现后所诱发的ERP成分,以及目标追求阶段被试判断两位数加减法算术式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结果发现:(1)无意识成就目标能够通过阈下启动得以激活;(2)阈下呈现的成就目标相关词诱发了一个明显的N200成分,可能反映了大脑执行控制功能在个体无意识成就目标激活与追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音节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首先简单介绍了音节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两类语言产生理论关于音节存储和音节如何起作用的不同观点;第三,从实验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在语言产生领域对音节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掩蔽启动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内隐启动范式和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音节是否是言语产生中的功能单位,音节在言语产生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音节启动效应的发生位置。最后根据汉语音节的特点,分析了汉语词汇产生中对音节的研究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脑中线电极诱发的μ抑制波(包括α和β频段)是人类镜像系统活动的电生理指标。尽管音乐情绪表现被认为是通过模仿个体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 但是尚未有研究探讨人类镜像系统与音乐情绪加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EEG技术, 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 探究人类镜像系统是否参与和弦情绪的自动加工。愉悦或不愉悦的和弦启动情绪一致与不一致的目标面孔。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对情绪一致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情绪不一致面孔的反应。EEG结果显示, 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500~650 ms之间, 与情绪一致条件相比, 情绪不一致条件诱发了β频段的去同步化。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300~450 ms, 无论是情绪一致, 还是不一致条件, 都诱发了α频段的去同步化。源分析结果显示, μ抑制波主要出现在人类镜像系统的相关脑区。这些结果表明, 音乐情绪的自动加工与人类镜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 在口语韵律表达中存在独特的特点。本项目利用汉语不同于非声调语言的特点, 探讨已有研究中尚未澄清的问题, 即汉语声调在早期自动加工中对语义激活的作用, 以及在不同认知阶段中, 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神经机制。这些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但仍存在着各种分歧和激烈的争论。本项目拟采用ERP方法, 结合LORETA源定位技术, 通过不同的实验范式考察以下内容:(1)在早期自动加工过程中, 汉语声调对词汇语义激活的作用; (2)在早期阶段, 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 (3)在晚期阶段, 汉语声调和语调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将有助于澄清当前的激烈争论, 拓展以往基于非声调语言研究建立的口语加工理论的适用范围, 为完善言语认知加工的理论模型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音乐中短语边界的认知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语言和音乐中有关短语边界加工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语言中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进行的众多研究表明,口语中的语调短语边界和阅读中的逗号都能诱发中止正漂移(CPS)这种反映语调短语中止的ERP成分。然后介绍了近期关于音乐短语结构的一系列ERP和事件相关磁场(ERF)研究,结果发现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音乐CPS都能够稳定产生。最后,对今后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认知加工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任务考察和比较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干扰词频效应,以及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对两组人群干扰词频效应和图画命名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关干扰词的词频影响了青年人的图画命名过程,出现了干扰词频效应,这一效应更可能发生在反应排除阶段,且不受非选择性抑制能力的影响;相比而言,老年人中未出现干扰词频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音韵表征衰退导致其不能利用干扰词的词频信息,支持了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传输不足假设。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影响了老年人的图画-词汇干扰任务中图画命名的潜伏期,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减弱,图画命名时间延长,表明一般性认知能力的衰退影响了语言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