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离散还是连续?——语义信息加工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采用句子核证作业,将SAD技术和普通反应时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语义信息加工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实验一采用普通反应时实验,探讨了语义信息加工机制的性质,结果表明,在熟悉度、语义距离和快慢反应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说明在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加工机制,熟悉性是影响这两种不同性质加工机制的因素。实验二采用SAD技术,研究熟悉性对语义信息加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熟悉句中的部分信息积累具有离散的趋势;而低熟悉句中的部分信息积累则是连续的,进一步证明了两种性质加工机制的存在。结论认为: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加工:离散性加工机制和连续性加工机制,熟悉性是影响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梦中脑内信息加工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讨论梦中脑内信息加工的特点 ,认为梦中脑内信息加工多数是浅的自动加工 ,既有串行加工又有并行加工 ,而进入梦境的信息是串行加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时间信息的研究基础(什么、何时和如何)出发,阐述了时序信息的研究范型:1)回溯式与顶基式:2)项目加工水平;3)有无自然顺序标码;4)判断类型,分析了时序信息的加工方式(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时序信息加工分层次、等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探讨面孔整体性加工方式下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焦窗口技术在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权变过程中考察二者对面孔整体性加工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确定两类信息的加工关系模式。结果表明: 面孔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 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和特征信息加工系统两者并行存在, 在当前实验任务中两类信息加工之间为竞争关系; 面孔以结构信息加工为主还是以特征信息加工为主取决于两类信息在当前任务中提取和加工难度。  相似文献   

5.
情绪刺激的特定加工路径使其能够有效捕获注意并获得加工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加工优势。然而,由于信息加工资源的有限性,由情绪信息引发的、不受自上而下认知因素影响的加工优势并非一直存在。本文根据情绪刺激在信息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加工特点,阐述了情绪注意效应与自上而下注意效应在知觉阶段的注意选择过程中的交互影响,以及在执行控制阶段,情绪刺激加工与执行控制功能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优势认知加工是大脑中指向当前任务的、主导的、可及性最高的信息加工过程。刻板印象与反刻板印象思维、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关系加工与项目特异性加工、综合推理与分析推理、目标追求等认知领域的研究表明, 消极情绪会抑制优势认知加工。这种抑制作用受到优势认知加工的明确性、消极情绪的类型以及优势认知加工与消极情绪的联系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用实验分离加工法与实验后分离加工法的研究显示, 消极情绪主要通过抑制自动加工过程来抑制优势认知加工。目前对消极情绪抑制优势认知加工的理论解释有情绪信息理论、趋近系统观和情绪具身观, 其中情绪信息理论被广泛接受。未来还需进一步明确优势认知加工的含义, 在准确描述该现象的同时, 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认知-经验理论,采用行为实验法和情境故事法,探讨了不同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合作意向更低;受害者敏感性调节加工方式与不公正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受害者敏感性低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交互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高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丘脑枕核参与多条加工情绪信息的神经通路因而在情绪信息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丘脑枕核参与到上丘-丘脑枕核-杏仁核通路。该通路可以在没有初级视觉皮层参与情况下对情绪信息进行快速加工; 第二:丘脑枕核以皮层-丘脑枕核-皮层环路和上丘-丘脑枕核-皮层通路两种形式参与到丘脑枕核-皮层通路。该通路通过控制皮层间同步化水平促进信息传递的效率; 同时通过整合皮层和皮层下情绪信号扩大其在行为输出方面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恐怖袭击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恐怖袭击发生可能性、潜在危害性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情绪反应。由于恐怖袭击具有人为性、不可预测性和手段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对该领域风险感知的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风险感知的独特性。目前,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研究框架包括心理测量范式、文化理论和社会放大框架。媒体因素、个体差异和情绪状态成为影响民众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重要变量。未来可着眼于深入探究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测量方式、分析民众加工恐怖袭击信息的认知心理过程、开展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Flanker范式,通过考察高低强迫倾向个体在Flanker任务上的差异,来研究强迫倾向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Flanker任务中,高强迫倾向个体显示出较慢的反应速度,表现为更多的犹豫不觉的特性;高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以集中加工为主;高强迫倾向个体在信息加工的灵活性上存在不足,对情景的变化较不敏感。通过对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强迫症的理论,同时为强迫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perception of direct gaze—that is, of another individual’s gaze directed at the observer—is known to influence a wide range of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behaviors. We present a new theoretical proposal to provide a unified account of these effects. We argue that direct gaze first captures the beholder’s attention and then triggers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i.e., a heightened processing of stimuli in relation with the self.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modulates incom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leads to the Watching Eyes effects, which we classify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the enhancement of self-awareness, memory effects, the activ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appraisals of others. We advance that the belief to be the object of another’s attention is embedded in direct gaze perception and gives direct gaze its self-referential power. Finally, we stress that the Watching Eyes effects reflect a positive impact on human cognition; therefore, they may have a therapeutic potential, which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lineate.  相似文献   

12.
Brown和Bigler提出了儿童歧视知觉模型,分析了歧视知觉的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每个因素都包含了多个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子因素。该模型展示了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机制。完善该模型需要探讨其与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群际理论、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的兼容性。歧视知觉的类型需要进一步细化,因此在综合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和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歧视知觉的分类方案。未来研究还要进一步探讨情绪、文化以及年龄因素对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探讨该模型对歧视干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晓莉  刘肖会 《心理科学》2023,46(1):238-244
健康信息回避是指有意识地防止或延迟获取可利用的身体健康信息的行为,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回顾前人文献概述了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信息因素对健康信息回避的影响。风险认知理论、信息处理与决策双加工系统理论和威胁资源管理模型为健康信息回避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健康信息回避的分类研究并扩展健康信息回避的研究范围,加强健康信息回避的实证干预研究并根据我国医疗背景开展健康信息回避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First-person narratives are becoming a popular means to communicate health risk information. Although studies show they can increase risk perception and motivate health behaviours compared to statistical messages, more research on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are particularly likely to have effects is needed.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a moderator related to how information is processed. Specifically, we hypothesised that thinking in terms of emotion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 known as experien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would increase people’s responsiveness to a narrativ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 = 138) who reported indoor tannin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ad a first-person narrative message or a statistical message about the risks of skin cancer. Prior to reading the message, the women received instructions that would activate either experiential or r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ticipants then reported their risk perceptions of skin cancer, worry about skin cancer and behaviour intentions related to skin cancer. Analyses showed that message typ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teracted to influence risk perceptions and worry. Consistent with hypotheses,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 highest risk perception and worry when they used an experiential information system prior to reading the narrative message. There were no effects on behaviour intentions.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知理论旨在从个体层面研究与文化因素相关的个体风险感知差异。它以"格-群"维度划分文化世界观,"格"维度衡量社会的制度化程度,"群"维度衡量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由此编制文化认知量表以测量个体文化理念差异。目前已验证认同保护认知、偏见同化与群体极化、文化易得性、文化可信性、文化认同确认五种作用机制,并在情感启发式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冲突模因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理论模型。后续研究可推进文化认知测量工具的跨文化检验与本土化修订,并在具体风险主题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共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行人过街时, 因使用手机而造成的伤亡事故持续增长。过街时使用手机对行人信息加工、行为及安全均会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手机的行人, 在场景知觉阶段注意范围更狭窄, 在外周视野的注意力明显下降; 过街决策阶段, 更容易错过过街机会或做出更有风险的决策; 运动控制阶段, 使用手机会改变行人步态, 降低其动作稳定性。以上效应还受到行人使用手机方式的调节, 但综合看来, 手机分心提升了行人过街风险, 更容易造成过街事故。最后, 通过建立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中信息加工及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 指出未来研究应评估手机分心如何影响行人听觉信息的获取, 以及间隔接受决策的子过程, 从而为后期有针对性地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风险知觉是飞行员进行正确风险管理的核心,对保证航空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不同研究者对飞行员风险知觉的概念进行综述,又与传统的知觉和危险知觉进行了区分。其次,文章简明地介绍了飞行员风险知觉的测量方法,包括外显的主观评价法、飞行模拟器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内容与其优缺点。最后,本文分别从认知理论取向和组织文化理论取向两个方面来探讨飞行员风险知觉的研究,并针对两种理论取向,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怎样会让我们感觉更危险 ——风险沟通渠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晓非  李洁  于清源 《心理学报》2008,40(4):456-465
以实验设计与问卷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向被试提供真实的环境风险材料,探讨不同类型的(人为或自然)风险、形象性信息、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声音或文字),以及不同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实验室设计,发现人为风险比自然风险引起更高的风险认知,形象性信息的呈现增加了风险认知,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对风险认知没有影响。实验二模拟现实生活中电视和网页对风险信息的传递,比较两种沟通渠道对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视比网页唤起更高的风险认知  相似文献   

19.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王瑞明  冷英 《心理学报》2012,44(5):569-584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