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高敏  李琳  向慧雯  隋雪  Ralph Radach 《心理学报》2017,(11):1357-1369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2.
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指当读者正注视某个词(即位于中央凹的词n)时, 可以获得词n右侧词(即位于副中央凹词n+1或词n+2)的部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预视到信息, 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探讨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及机制, 成为阅读心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进展, 包括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范式, 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的信息类型、不同类型信息预视加工的时间进程, 以及空间上获得预视信息的范围。最后提出中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副中央凹字的加工负荷在预视加工中的作用,选择高、低首字字频的低频双字词作为副中央凹目标词,同时采用边界范式操纵目标词首字的预视类型(包括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使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在目标词首字与整词上均发现了显著的预视效应,目标预视下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假字预视下的注视时间;在目标词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字频主效应显著,首字低频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首字高频条件;但没有发现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副中央凹低频双字词首字字频并不影响预视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研究探讨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指副中央凹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汇加工的影响.实验以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阅读材料,考察词n的语义透明度特性对词n-1(高频、低频)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词n的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对词n-1(高频、低频)的加工没有影响,没有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实验结果支持E-Z读者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5.
研究探讨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指副中央凹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汇加工的影响。实验以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阅读材料,考察词n的语义透明度特性对词n-1(高频、低频)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词n的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对词n-1(高频、低频)的加工没有影响,没有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实验结果支持E-Z读者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结合边界呈现的实验范式, 当注视点越过特定位置时, 预视字则变为另一目标字, 从而保证预视字只呈现在副中央凹区域。实验1自变量为预视字频率, 预视字与目标字均与当前句子具有语义连贯性。实验发现, 当预视字是低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实验2在预视字与当前句子语义不连贯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预视字的字频对中央凹加工的效应。实验发现, 预视字是高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然而在以区域作为数据分析的单位时,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仅在首次注视时间上呈现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副中央凹的词汇属性会对中央凹的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比较微弱, 该结果为阅读加工理论中的并行加工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操纵副中央凹词N+2的预视(相同预视、假词预视),比较汉语老年和青年读者的预加工情况。结果发现,在词N+1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延迟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效应大小不存在年龄差异;在词N+2上,青年人表现出显著的预视效应,而老年人有不同的表现,当词N+1被跳读时,表现出与青年人相同的预视效应,词N+1被注视时,预视效应不显著。这表明,汉语老年读者能够获取副中央凹词N+2的预视信息,但是预视效应会受到词N+1注视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文阅读中, 预视量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及其是否受中央凹加工调节, 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和边界范式, 通过操纵前目标词的加工负荷(高、低)与目标词的预视(相同、假字)来考察快速与慢速读者的中央凹加工对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结果显示, 中央凹负荷主效应显著; 快速读者对低负荷词的首次和单次注视短于高负荷词, 而慢速读者对两种负荷词的首次和单次注视无差异, 表明快速读者能更快利用词汇特性加工中央凹词汇。预视主效应显著, 即与假字预视相比, 相同预视使两组读者都对目标词的注视更短、向前眼跳更长、跳读率更高; 而且该效应与中央凹负荷没有交互作用。这表明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提取了等量预视, 且不受其中央凹加工的调节。E-Z读者模型和SWIFT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探讨汉语读者选择眼跳目标时, 中央凹注视词的加工负荷是否影响副中央凹获取信息量, 进而调节随后的眼跳长度。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操纵了中央凹注视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副中央凹词的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结果发现:从中央凹词到副中央凹少笔画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到多笔画词的, 且这种笔画数效应并不受中央凹加工负荷的调节; 从高频中央凹词到副中央凹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低频词的。在本实验条件下结果提示:中央凹加工负荷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不是通过调节副中央凹获取信息量的多少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指在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处词语(通常是注视词右侧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语的注视时间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进展:(1)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类型:同向效应、反向效应和不确定效应; (2)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范式:边界范式、句子正常阅读范式和词对阅读范式; (3)分析序列加工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认识; (4)探讨词n+1特性、词n的特性以及误差眼跳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提出未来需要从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明哲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22,45(4):794-802
通过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采用2(呈现条件:同行呈现、跨行呈现)×2(词频:高频、低频)×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词频和阅读方式对词跨行呈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呈现条件、词频和阅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跨行呈现、低频和朗读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呈现条件之间在凝视时间上的差异,高频词大于低频词;呈现条件之间在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的差异,朗读大于默读。结果表明,词跨行呈现干扰了阅读,且这种干扰作用受词频和阅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年老化影响中文阅读中词汇加工过程的特点,包含两项实验。实验一探讨老年与青年读者在词频效应上的差异,实验二探讨老年与青年读者在语境预测性效应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相对于青年读者,老年读者注视目标词汇的时间较长、再注视回视较多、跳读较少;(2)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眼跳参数上,年龄组别与词频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但对目标词汇的总注视时间上,年龄组别与词频之间交互作用显著;(3)在所有注视时间指标和回视概率上,均发现年龄组别与语境预测性影响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中文老年读者阅读时的词汇加工效率低于青年人;中文阅读中眼跳策略与词汇加工的年老化模式有语言特殊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陈茗静  王永胜  赵冰洁  李馨  白学军 《心理学报》2022,54(10):1151-1166
基于E-Z读者模型和中文阅读的整合模型, 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否属于交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存在争议。通过转换阅读方向来操纵文本熟悉性, 研究其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中文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促进作用之间的权衡。使用Eyelink 1000记录40名大学生在中文阅读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对中文阅读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训练后消失, 表明中文阅读中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之间存在权衡。实验2操纵文本熟悉性和词频来探究文本熟悉性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文本熟悉性和词频在早期指标上的交互作用; 阅读训练和词频不存在交互作用, 表明文本熟悉性影响词汇识别的早期加工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文阅读的词切分和词汇识别可能是顺序加工, 支持E-Z读者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熟练的中文阅读中,个体阅读效率越高,词汇加工效率是否越高,目前还缺少直接证据。本研究通过记录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在阅读含有高频或低频目标词句子时的眼动轨迹来考察该问题。结果发现,在第一遍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快速读者对高频词与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都短于慢速读者;而慢速读者对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高频词。即快速读者的早期词汇识别和后期词汇整合效率都较高,不受词频影响;而慢速读者的整个词汇加工效率较低,受词频影响较大。这些结果表明两组读者的词汇加工模式具有本质差异,符合个体差异性观点与词汇质量假说。  相似文献   

17.
读者能够从副中央凹中提取到什么类型的信息, 是当前阅读眼动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普遍认为低水平信息(如正字法信息)可以在副中央凹中得以加工, 但是高水平的信息(如语义和句法信息)能否从副中央凹中进行提取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高水平信息在副中央凹加工的研究进展, 包括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如中文)阅读过程中语义和句法预视效益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眼动控制模型(如E-Z读者和SWIFT)对预视效益的解释和不足之处, 最后提出未来关于语义和句法预视加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词频效应指语言产生中人们对高频词汇的加工比低频词汇更快更准确的一种现象, 它可能发生在语言产生中的不同阶段。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词频效应的不同特点和加工机制进行比较, 可以考察语言产生的认知老化机制。通过语言产生理论可对词频效应的老化进行预测, 提出词频效应在个体发展和老化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分析老化导致词频效应相关的神经基础和加工时间进程的改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离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对语言产生老化的影响, 并扩展至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using alphabetic languages shows that, compared to young adults, older adults employ a risky reading strategy in which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guess word identities and skip words to compensate for their slower processing of tex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ageing affects reading behaviour for naturally unspaced, logographic languages like Chinese. Accordingly, to assess the generality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reading strategy across different writing systems we undertook an eye movement investigation of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reading. Participants read sentences containing a target word (a single Chinese character) that had a high or low frequency of usage and was constructed from either few or many character strokes, and so either visually simple or complex. Frequency and complexity produced similar patterns of influence for both age groups on skipping rates and fixation times for target words. Both groups therefore demonstrated sensitivity to these manipulations. But compared to the young adults, the older adults made more and longer fixations and more forward and backward eye movements overall. They also fixated the target words for longer, especially when these were visually complex. Crucially, the older adults skipped words less and made shorter progressive saccades. Therefore, in contrast with findings for alphabetic languages, older Chinese readers appear to use a careful reading strategy according to which they move their eyes cautiously along lines of text and skip words infrequently. We propose they use this more careful reading strategy to compensate for increased difficulty processing word boundaries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20.
操纵目标词的预测性、词频和阅读技能水平,考察句子阅读中词汇预测性对高、低阅读技能儿童眼动行为的影响,揭示其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儿童对高预测词的跳读率更高、注视时间更短,且预测性与词频交互影响跳读率和注视时间;预测性对高阅读技能儿童早期的跳读率影响更大,而对低阅读技能儿童晚期的再阅读时间具有更大影响。结果表明:词汇预测性影响儿童阅读的眼动行为和词汇加工,且作用大小和发生时程受阅读技能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