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两个3×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劝捐策略和目标框架效应对个体捐赠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劝捐策略和目标框架效应的主效应显著,信用劝捐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损失目标框架比收益目标框架的被试决策时间更短,捐赠更多,被试在信用X损失框架情境中捐赠最多,反应时最短;(2)劝捐策略和框架效应的交互效应均显著,情感策略受框架效应影响较大,在损失框架下被试反应时更短,捐赠更多。  相似文献   

2.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与自我加工有关的MPFC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配范式,实验1考察了金钱概念启动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实验2探讨了金钱丰富程度启动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控制组相比,金钱概念启动使得言行不一的人数显著增加;与金钱匮乏感启动组相比,金钱富足感启动使得言行不一的人数显著增加;(2)低道德认同被试中道德伪善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高道德认同被试;而且金钱启动显著增加了高道德认同被试的道德伪善。该研究启示我们减少情境中的金钱等与利益有关的线索以及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将有利于减少道德伪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金钱刺激:无金钱刺激、金钱奖励、金钱惩罚)×2(决策者角色:决策者、旁观者)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利用过程分离范式分别计算被试道德决策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从而探讨金钱刺激和决策者角色对个体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旁观者,金钱刺激都不会影响其道义论倾向;(2)决策者的道义论倾向大于旁观者;(3)只在有金钱奖励时决策者的功利主义倾向才大于旁观者。  相似文献   

5.
金钱启动能够提高自我损耗后个体的利他,而金钱功能也可能对损耗后个体利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实验让处于自我损耗状态的被试数金钱或白纸,然后测量其利他水平及其对金钱功能的内隐偏好。结果证实了金钱启动的积极效应。此外,在数金钱和数白纸两种条件下,金钱象征性功能偏好对自我损耗后个体利他的效应是相反的。这表明,激活金钱概念与偏好金钱象征性功能都有可能补偿自我损耗后的消极影响,但两者的补偿作用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三重自我建构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诸多研究的证实,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还缺乏定论。越重要的自我,与积极信息的联系越紧密,以达到维持自尊、抵御自我威胁的目的。因此,采用内隐联想范式(IAT)验证对两种自我的积极联想,并对比两者积极联想程度以确定其层级关系。结果发现,相比非自我信息,被试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均存在内隐的积极联想,从内隐的层面证实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存在。相比关系自我,被试对集体自我存在更强的积极联结,自我建构中的集体自我在内隐层面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风险决策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贵兵  白凤祥 《心理学报》1997,30(2):178-186
本研究以展望理论和社会决策范式模型为基础,着重探讨三种参照点对个体和群体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300名被试经实验者设置参照点后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条件下对不同风险度的博弈方案进行选择。结果表明:(1)个体决策中,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和无得失经验者比得益者更冒险;(2)得益被试的决策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3)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并未对群体决策有更大影响,决定群体决策结果的主要是多数原则。  相似文献   

10.
蔡亮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3,36(4):837-841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九洞仪”创设实验室压力情境,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及恢复特点。结果表明:(1)压力情境下,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情绪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出现较多的积极情绪,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则以消极情绪体验为主。(2)低心理一致感压力情境诱发出的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诱发量较大。(3)压力任务后,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情绪恢复量上显著多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心理健康的自我康复力较大。(4)压力任务前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消极情绪诱发量显著高于恢复量,在消极情绪变化上表现出“诱发多,恢复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现场实验,探讨个体创意自我效能感在竞争、评价和时间三种压力情境下对创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压力对于总体创造力的影响不同;时间、评价压力分别提高了流畅性和新颖性,竞争压力既提高了流畅性又提高了新颖性,但三种压力情境都降低了变通性;创意自我效能感中间组的学生在压力情境下具有最好的变通表现,而效能感低分组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操作消费者的权力感,考察权力感如何影响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的行为。实验1采用想象法启动149名被试的权力感,考察不同权力感下,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的特点,结果发现,与为他人消费相比,被启动为高权力感的被试为自己花费更多金钱,而启动无权力感的被试为自己花费更少金钱。实验2采用角色扮演法启动对227名被试的权力感,进一步探讨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低权力者因对他人更依赖而为他人花费更多;而高权力者认为自己更重要,所以为自己花费更多。这些表明,权力感影响消费者为自己和为他人消费的金额。  相似文献   

13.
以18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3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了情绪和劝捐策略对个体捐款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和劝捐策略的主效应均显著。悲伤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愉悦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信用劝捐策略相对情感和理性劝捐策略,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个体在悲伤情绪下,如果募捐者使用信用劝捐策略,其捐赠意愿最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成就目标定向、社会比较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三个量表,以724名初中生为被试,对社会比较在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除对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外,掌握接近目标会通过上行比较、成绩接近目标会通过上行/下行比较间接地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2)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不仅会对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下行比较对其产生间接影响。说明成就目标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5.
姚琦  吴章建  张常清  符国群 《心理学报》2020,52(12):1421-1435
基于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 本文探究了权力感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5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权力感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炫耀性亲社会行为, 高(vs. 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购买炫耀性亲社会产品, 更愿意进行炫耀性捐赠且捐赠金额较高, 也更愿意参与炫耀性善行, 其机制在于高权力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矫饰动机。本文对理解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丰富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文献有理论贡献, 对有效引导高权力感者从事亲社会行为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杜伟宇  卢晓艳 《心理科学》2011,34(6):1422-1427
自我是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自我特征的信念,不同的理想和现实自我差异可能带来不同的消费选择。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阅读不同的理想与现实自我材料,启动被试的理想与现实的自我差异,考察其对消费者产品属性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现实与理想自我差异小的被试,更偏好享乐属性强的产品;现实与理想自我差异大的被试,更偏好功能属性强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李贺  莫雷  罗秋铃  莫然  俞梦霞  黎沛昕  衷禾 《心理学报》2014,46(9):1347-1354
探讨签名的位置以及是否预告签名信息对个体诚实行为的影响, 同时探究不同承诺形式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 从而揭示签名对个体道德行为影响的机制。实验1比较不同签名的位置与是否预告签名信息两种条件下, 被试在有奖抛掷骰子的游戏中的诚实性表现。结果发现, 当游戏前告知需要签名时, 签名位置对被试的诚实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而在游戏前不告知需要签名时, 上位签名的被试比下位签名的被试更倾向于做出诚实行为。实验2比较口头承诺方式与签名方式对个体诚实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口头承诺与上位签名均能促使个体做出诚实行为。结果表明, 签名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是通过启动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而实现的; 签名位置的效应, 实际上是由于启动的时段不同造成; 同时, 通过口头承诺的方式, 同样可以启动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从而促进其实施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3个实验逐步考察了高、低权力个体对三种分配方案(公平/劣势不公平/优势不公平)的公平感。结果发现:(1)被试的公平评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平、优势不公平、劣势不公平, 做出评级的反应时则从快到慢依次为公平、劣势不公平、优势不公平; (2)相对于低权力被试, 高权力被试对劣势不公平分配的公平评级更低, 而对公平分配和优势不公平分配的公平评级更高, 且做出公平判断的反应时更短。基于这些结果, 作者提出了公平与利益权衡的公平优先效应及权力的自我增强假设, 以更好地理解权力和公平的本质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道德困境判断的CNI(consequence, norm, inaction)模型,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实验1探讨个人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个人权力感显著增加被试对规则的敏感,促使个体做出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实验2考察回忆任务启动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发现相对于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在进行判断时更关注行为的结果,对规则更不敏感,这说明启动的权力感促进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抑制道义论的道德判断。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胡心怡  陈英和 《心理科学》2017,40(1):174-180
通过两个研究考察肯定内部核心品质和肯定外部成就两种不同自我肯定方式对威胁后个体的影响。研究1发现,无论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选择内部自我肯定的被试均显著多于选择外部自我肯定的被试。研究2发现,内部自我肯定能够在边缘显著水平上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自我消极情绪,并能够显著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一般消极情绪,而外部自我肯定不能达到相似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无论在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个体都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自我肯定;与外部自我肯定相比,内部自我肯定对降低个体高威胁情境下的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