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昫澄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60-1868
控制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传统的控制感理论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中的限制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因素)对控制感的作用。次要控制理论、可协商命运观和控制感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控制感进行研究。次要控制理论主要强调在低控制情境下个体通过自身调节接受客观环境以获得次要控制; 可协商命运观则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个体在承认不可改变的环境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自己有限的能动性以此获得控制感; 而控制感补偿理论则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之中以致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 个体会通过一系列方式针对控制感缺失进行补偿。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中国控制感本土化研究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 “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3.
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 “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发现,贫困会对个体的执行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个体婴儿期、童年期以及成年期。贫困会影响与执行功能相关的前额叶的结构(如较小的灰质体积)。贫困个体与非贫困个体对额叶区域资源的调用方式不同,贫困个体需要使用额外的补偿资源来监测和抑制对干扰物的反应。贫困会通过压力、认知剥夺以及父母养育等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的执行功能。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关注贫困影响执行功能的调节变量(如自我肯定、自我调节),建立贫困影响执行功能的综合模型(如考虑贫困经历时间等),立足执行功能的可塑性,通过认知干预提高贫困个体的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儿童期虐待对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及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2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潜变量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儿童期虐待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2)控制感在儿童期虐待与公正世界信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儿童期虐待与控制感的关系,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放大了儿童期虐待与控制感间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预防儿童虐待和增强控制感等干预措施来提升公正世界信念,并且需要对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虐待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徐富明  黄龙  张慧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953-1960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新千年的首要目标。行为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正借助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当前采用随机控制实验帮助贫困者克服行为偏差的助推行动主要表现在帮助贫困者改善当前物质条件和提升未来保障两个方面。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也有效地帮助国内贫困农民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和经济收入。未来还需加强关于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的外部效度检验及两者的异同点方面的研究, 并结合脱贫的内生动力制定更加简单、高效、严谨的扶贫政策和项目。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5):220-2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存在反贫困责任主体错位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向"精准脱贫"发生战略转型,贫困人口开始回归主体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对于发展既具有建构性作用,又具有工具性作用,贫困的根源就是人的可行能力被剥夺,这与中共中央"精准脱贫"的减贫方略不谋而合。以此为指导,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就要改变以往以"扶"为主要手段的旧思路,转而通过扩展农民的工具性自由,来提升其自身的可行能力,最终依靠自身脱贫致富,扩展其实质自由。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家庭韧性和个体心理韧性对个体抑郁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家庭韧性量表、个体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301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韧性与个体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二者与抑郁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家庭韧性及个体心理韧性均对抑郁有显著预测力,共同解释了变异量的28.6%。以抑郁为结果变量,构建以家庭韧性和个体心理韧性为预测变量的中介模型,检测结果显示中介模型拟合良好,个体心理韧性在家庭韧性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家庭韧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以通过提升个体心理韧性负向预测抑郁。  相似文献   

9.
社会关系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至家庭研究领域,并在多种家庭关系的研究中加以应用和拓展.在该领域中,社会关系模型主要采用循环设计,将变异分解为个体水平、关系水平和家庭水平的效应,也可以分析个体水平和关系水平的互惠效应,代际内部和代际之间的互惠效应,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似性等问题;其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单个家庭效应值的计算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两种.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体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三人家庭数据的处理、各效应的外部效度指标以及缺失值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在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备用容量模型框架下,探讨心理社会资源、拒绝敏感性在家庭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选取1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与积极心理变量结果相关度最高的乐观、控制感、自尊和外向性四种人格特质问卷作为心理社会资源的测量工具,同时施测了MacArthur主观社会阶层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还收集了被试的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月收入水平等客观家庭社会阶层指标。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家庭社会阶层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水平、拒绝敏感性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家庭社会阶层还顺序性地通过先影响心理社会资源、再影响拒绝敏感性这一链式路径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预防和干预低阶层大学生社交焦虑,未来可以考虑提升心理社会资源水平和降低拒绝威胁敏感性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借鉴行为经济学家开创的应用行为决策于贫困研究的新范式, 选取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建构“认知和动机双视角的行为贫困陷阱”的立论模型; 然后通过“贫困所致认知后果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以及“贫困所致认知和动机后果共同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作用机制”来探索贫困所致心理后果与后继决策行为间的因果效应; 最后进行“贫困所致认知功能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随机控制实验”和“贫困所致自我认同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现场干预研究”, 旨在通过“扶志和扶智”达到“授人以渔”, 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扶贫政策参考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儿童贫富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贫富观形成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儿童贫富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8~9岁、11~12岁、14~15岁以及成人(主要为大学生,年龄为20.7±1.32岁)为研究对象(N=186),结合开放性问题和结构化问卷,考察他们对于贫富的感知、公平判断、归因以及对于缓解贫困对策的认识。结果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地位之后,(1)8~9岁儿童对贫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特征,11~12岁更关注心理特征,而成人提及系统特征的比例更高;(2)8~9岁儿童较其他年龄组更倾向于对贫富做不公平的判断;(3)在贫富的归因和缓解贫困的对策上,儿童和成人都认可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但成人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中国儿童贫富观的发展与西方已有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participatory and effect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Africa aiming at poverty alleviation.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uch projects include improved collective self-esteem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those communities. Positive community projects also enhance agentic behaviour in communities which are enables in their capacity for action.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pathway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poverty.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0 women (aged 18 to 54 years) who had experience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sed thematicall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as related to a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stable income, financial dependency on the perpetrator, lack of child support, and intergenerational exposure to violence and pover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periences of poverty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re largely intertwined.  相似文献   

15.
王琳  伍麟 《心理科学》2018,(3):694-699
心理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逐渐证实了风险偏好的内生性、异质性以及社会性。在探讨经济地位、态度、决策行为等代际传递时,上述学科高度关注和利用风险偏好的上述属性,证实了风险偏好代际传递的有限存在。从风险偏好代际传递的内涵、外延、机制和内容等方面看,风险偏好的研究表现出从横向维度到纵向维度、从因变量到自变量的转向,同时风险偏好代际传递的具体机制和内容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在研究数量、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风险偏好代际传递还存在一定局限,有待后续研究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examines the literature on poverty and HIV/AIDS in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affected individuals. Poverty is an increased risk for HIV and AIDS for a majority of the citizens of sub-Saharan Africa, and also lowere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Furthermore, research evidence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mediat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such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s locus of control, self esteem, depress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others.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for positive well-being that could ameliorate the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ombined effects of HIV and poverty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常见的父母严厉管教方式, 父母心理攻击是指父母通过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儿童实施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拒绝。国外研究表明, 父母严厉管教表现出代际传递效应。选取793名小学生父母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对男孩实施心理攻击的普遍性和频繁性显著高于女孩。(2)父母的心理攻击均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3)父亲对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对母亲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具有调节作用, 母亲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性随着父亲心理攻击水平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