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北京市某小学三、四年级的133名流动儿童和129名非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和行为实验的方法,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工作记忆、元认知能力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非流动儿童更低,父母教养方式更消极;(2)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元认知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多个维度与元认知显著相关,而只有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与注意力显著负相关;(3)在流动儿童中,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部分中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元认知的影响,效应量为30%。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行为观察及编码的方式对81个家庭(39个流动家庭,42个城市家庭)的母亲敏感性和学步儿依恋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同时由母亲报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学步儿的社会适应程度,旨在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步儿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母亲敏感性和依恋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学步儿和城市学步儿在家庭养育环境和社会适应结果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流动家庭比城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低,流动家庭母亲比城市家庭的母亲较不敏感,流动学步儿比城市学步儿的依恋关系更不安全,同时流动学步儿也表现出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多的外显行为问题以及失调问题;(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母亲敏感性和依恋关系影响学步儿社会适应的链式中间模型在城市学步儿中部分成立,在流动学步儿中不成立;即排除性别的作用后,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城市母亲表现出的敏感性较高,与学步儿间的依恋关系越安全,这些城市学步儿的社会适应问题也较少;(3)在流动家庭中,无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敏感性较高的母亲与学步儿间的依恋关系越安全,这些流动学步儿的适应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3.
职业声望是人们对某种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看法,是社会舆论对一种职业的评价,属于人们的心理因素。职业声望是人们对职业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是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对职业声望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并对社会决策意义重大,同时还可以引导个人就业。  相似文献   

4.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四、职业信誉 职业信誉是包含着职业信用和职业名誉双重概念的职业道德范畴,它是调整职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体现出社会承认一个行业过去职业活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它影响着该行业在以后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构成职业信誉范畴的职业信用和名誉,乃是一定行业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职业义务而取得的社会信任的一种肯定的社会舆论。就其是一种舆论形式而言,它与职业荣誉范畴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对该行业的社会价值的客观评价(褒奖)。但二者又有区别,即职业荣誉范畴注重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视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光荣的。而职业信誉则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各种职业成绩、信用、威望上,也就是,它更注重各种职业的社会价  相似文献   

6.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心理科学》2019,(5):1230-1235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与的方式对1350名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业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对所在群体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2)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相对较弱;(3)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对其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间接降低其群体幸福感,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效应;(4)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内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地位是疾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常用社会学指标,反映了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众多研究显示,低收入、低职业等级均增加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危险性;高社会剥夺亦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但这种影响存在年龄、性别和脑卒中亚型差异。在脑卒中预防与控制中,应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这一高危人群,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76项实证研究(78个独立样本, 21,570名员工)为对象, 综合使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优势分析方法, 采用智能职业生涯为分析框架, 以竞争流动与赞助流动、市场转型理论与社会资本“嵌入”观点为理论基础, 探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均能显著积极地预测主客观职业成功; (2)人力资本能更加积极地预测客观职业成功, 而心理资本则能更加积极地预测主观职业成功; (3)组织赞助部分中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部分中介心理资本与主观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完全中介心理资本与客观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4)心理资本能更加积极地预测组织赞助。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地位是疾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常用社会学指标,反映了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众多研究显示,低收入、低职业等级均增加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危险性;高社会剥夺亦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但这种影响存在年龄、性别和脑卒中亚型差异.在脑卒中预防与控制中,应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这一高危人群,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邓福庆社会心理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一、社会心理的结构。社会心理是指特定历史时代、特定民族、特定职业阶层中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状态。它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不自觉、不...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个体通过接受教育,从社会的底层跻身于中上阶层,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进入精英化阶段,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十分显著。但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所导致的社会流动弱化现象也逐步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种种教育公平问题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马太效应”也愈演愈烈。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无论是政府,教育部还是高校都应负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学校群体构成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环境变量,并对流动儿童具有不同于本地儿童的特殊效应。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被试是我国发达地区32个区县141所学校的4960名2-6年级儿童,流动儿童所占比例为14.5%。结果发现:(1)无论流动儿童还是本地儿童,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越好;学校流动儿童比例对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没有影响;(2)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短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大;(3)学校流动儿童比例越高,长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3~5岁幼儿职业声望认知及职业声望垂直空间、大小双重隐喻的发展规律,研究采用将高声望职业人物和低声望职业人物图片放置垂直空间的上方/下方和大/小的人物剪影图片的任务操作。通过2个实验及综合分析结果发现:3岁幼儿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开始萌芽,高职业声望为“上”的正极概念隐喻开始出现; 4岁幼儿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已形成高职业声望为“上”、“大”,低职业声望为“下”、“小”的双重隐喻能力; 5岁幼儿职业声望的双重隐喻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揭示:3~5岁幼儿对职业声望的隐喻加工存在正极优势。幼儿对职业声望的垂直空间和大小双重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职业声望的垂直空间隐喻发展优于大小隐喻。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都在加速进行,并由此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工人阶级,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工人,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变迁,在转型期尤为明显。一、国企工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地位状况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处在不断地优化重组及大调整中,社会各阶层也在不断地流动变化,国企工人也不例外。自1949年建国以来,工人阶级在社会上受到极大的重视,拥有极高的荣…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897名流动儿童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呈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社会自尊调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问题行为的中介路径。社会自尊水平较高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显著; 社会自尊水平较低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左明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14-215,188
近年来,我国“阶层固化”现象日渐凸显,成为引发公众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所谓“阶层”,一般是对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的指称。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成员构成趋于稳定,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受阻,个人难以靠后天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换句话说,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封堵,社会不平等结构被原样复制。社会阶层结构一旦固化,公平正义势必遭受损害,社会发展活力与秩序和谐势必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戚攻 《学海》2003,3(3):105-110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因国家目标转向现代化和选择市场取向 ,中国社会变迁步入新的转型期。这一变化不仅具有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的性质 ,而且引发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流动。伴随转型期社会顺态发展的社会流动 ,客观上支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并体现出尊重人的价值选择的社会进步 ;但是 ,与社会结构局部性变迁和修复性制度化相对滞后相联系 ,社会分化的异质性、不平等和社会地位多样性 ,也从转型期社会流动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职业发展的整合理论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龙立荣  方俐洛 《心理科学》2001,24(4):484-485
职业理论试图解决职业选择过程、职业发展及变化轨迹、职业决策等问题。按照上述构想,可以将已有的职业理论分成三类:职业匹配论、职业发展论和职业决策论。然而,从职业选择的实际来看,每一个单独的理论似乎都不能解释职业选择及发展的全部。比如匹配论,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如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婚姻家庭、经济就业状况等的制约作用;对心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冲突,缺乏考虑;对于职业心理属性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统一认识、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