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笔者近几年来发表了几篇关于研究问题逻辑的论文,文章把问题视之为一种思维形式。有同志提出:问题是不是一种思维形式,有没有得到论证和公认?我觉得提出这个问题是有代表性的,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有必要的,对于研究问题的逻辑和其他学科研究问题这一思维形式也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关于问题的定义在逻辑研究的领域里大致有三类五种不同的提法:  相似文献   

2.
《道德问题丛论》是周原冰同志继《道德问题论集》之后的又一部新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汇集了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3年6月之间的十七篇论文,其中有五篇是未曾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基本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对当时争论的一些理论问题所发表的论文;一类是在一些全国性会议上的讲话;一类是为准备写作《共产主义道德通论》而写的读书笔记;再一类是为某些同志的著作所作的序言。这本论文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在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的道德理论观点和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一)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已经出版的有下列各书: “孟德斯鸠选集”,其中包括有“罗马盛衰原因论”、“法意”等著作。“古希腊唯物主义者”的论文集,其中包括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著作的断片。“逻辑学问题”论文集。在论文集中分析了关于逻辑正确性的本质、关于实践在逻辑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概念的内容和范围等问题。 (二)哲学研究所将要出版的有下列各书: “哲学史”第一卷第一部,该书是阐述古代东方、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中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88年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中,有五篇论述了中国逻辑史的内容。这五篇论文是:傅永庆的《先秦语言逻辑》(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温公颐教授)、李卒的《中国逻辑史中的谬误理论》、杨哲昆的《公孙龙子名辩思想与名辩方法分析》、赵继伦的《论<墨辩>的逻辑类型》、颜华东的《论王充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后四篇均为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崔清田副教授)。这五篇论文经国内同行专家的审阅鉴定,以及由李先焜教授和蔡伯铭教授分别担任主席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持下的认真答辩,被认为在中国逻辑史  相似文献   

5.
Ⅱ这篇论文是我以前的一篇题名为《可错论和必然性》的姐妹篇。在那篇论文里主要讨论的是皮尔士在他的数学哲学中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可能一方面主张我们的数学信念是可错的,另一方面又主张数学真理具有必然性。我的结论是一旦我们正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可错论,那么可错论和必然性在事实上是完全相容的:只要我们认识到可错论是关于我们容易犯错误的理论,而不是关于我们所相信的东西的模态地位(可能假)的理论,那么这一点就很清楚了。由这一结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思想导致了现在的这篇论文:如果可  相似文献   

6.
8月4日至10日,中国逻辑学会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在成都举行1980年年会。会议共收到论文、资料等40篇。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八十多位逻辑和语言工作者就逻辑与语言研究的对象,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如何开展逻辑与语言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 关于逻辑与语言研究的对象 逻辑与语言研究是新开辟的一个领域,关于它的对象,目前还不十分明晰。在讨论中,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年十一月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学术年会上关于“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在会议期间的小组会和大会上关于这一中心议题的发言和争论,十分热烈,可以说是做到了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在会议纪要中指出,对于如何理解心理与实践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目前只是暂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时代,科学发展愈来愈强烈地要求科学家,必须弄清,人类理性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拥有一些什么样的手段。分析这些手段,尤其因为描绘凭借控制装置来重现一定认识作业的远景,具有特别迫切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具体地研究认识过程的特点。在我们评论的这本书中,分析了现代知识发展所提出的一些逻辑认识论的问题;这些研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形式逻辑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的。首先,我们来看论述最一般的逻辑方法论问题的论文。П·В·塔兀涅茨和В·С·石维列夫的“科学认识的逻辑”是一篇导论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先从历史上简要地叙远了科学认识逻辑的发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论文集”(1958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了他在解放后用马列主义辞句装璜起来的七篇论文。著者的自我评价并不低,认为“对于学习中国哲学史也可能还有—定的用途”“供大家参考”(论文集序)。要是说这本书可供学习中国哲学史参考的话,那只能说是给予我们一个典型的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界限,歪曲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面貌,宣扬唯心主义和散布修正主义观点的反面教材。作者说解放后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以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个思想为指导的。几乎在许多文章开端就摆出这句话,而实际上作者论文的基本观点都是货真价实的“新理学”观点的继续。这是读者要特别警惕的。  相似文献   

10.
绪言在《历史主义的贫困》这篇论文中,我试图表明历史主义是一种贫困的方法,一种毫无成就的方法。但在这篇论文中,我并没有真正驳斥历史主义。从四十年代论文发表后,我才成功地驳斥了历史主义,因为我已经表明: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说,我们不可能预见未来的历史进程。我在1950年发表的题为《古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非决定论》的论文包含了这一论点。然而,现在看起来这篇论文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为我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所写的《跋——二十年后》中,可以看到论历史主义的那一章对这一论点作了更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读了方克立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方克立同志有一些基本论点跟我并不对立,而且很接近。在过去几个月中,我研究了许多同志对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关于孔子论仁那一节所提的意见,作了一些解释,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理论问题的,题目是《关于一个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请教》,发表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三期。一篇是关于历史问题的,题目是,《关于孔子仁的思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产生了一系列争论。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传统)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古汉语的语义学;内涵逻辑;自然语言逻辑;等等。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现代逻辑;传统逻辑;自然语言逻辑;语义学;等等。这些争论对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无疑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在这些讨论中,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糊认识,这对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无疑又是十分不利的。本文仅就几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对象问题当我…  相似文献   

13.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四年第一期发表了苏联莫斯科大学逻辑教研室主任M.H.阿列克谢也夫关于“辩证逻辑”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论文,这篇论文是准备提交即将召开的哲学会议进行讨论的,现将其中哲学系学生的辩证逻辑大纲部分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哲学著作中出现了许多研究哲学中列宁阶段问题的专著和集体著作。尽管如此,还有一些阐述得不够充分的问题。Л.В.斯克沃尔措夫的著作的对象就是其中问题之一。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著作是试图说明列宁依据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学说的几个基本方面”(第32页)。本书前面有一篇导言,作者在导言中分析了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的历史和状况,并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联系形式在历史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里,作者不仅考察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而且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六年九月哲学研究所举行了逻辑讨论会。这个讨论会的目的是关于我国以及外国在逻辑的各个范围内的研究工作情况的报导;关于逻辑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并要求解决的一些逻辑问题的情况的报导;关于会议参加者的研究成果情况的报导等等。会议程序的规定在颇大程度内乃是由于最近时期在哲学研究机关中对于逻辑的研究工作注意较少,而逻辑专家们大部分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有没有逻辑,如果有逻辑,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自从梁启超开始研究墨家论理学(逻辑学)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就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西方逻辑学的争论.例如,梁启超、虞愚等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有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当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没有西方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逻辑学.建国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自1980年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以来,开始了有组织的学术讨论和集体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成果面世,出现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从这些著作和论文看,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国逻辑史界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逻辑史是名学和辩学史、是中国形式逻辑的思想发展史、是中国古代符号学史.  相似文献   

17.
归纳逻辑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我国,长期以来,这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进入80年代,归纳逻辑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83年4月,北京市逻辑学会举行了讨论归纳逻辑问题的首届年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归纳逻辑》。此后,1984年和1988年,在大连和扬州分别召开了“全国归纳与概率逻辑讨论会”和“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研讨会”据初步统计,10年内在各地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归纳逻辑的文章有40余篇,还出版了江天骥的《归纳逻辑导论》这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  相似文献   

18.
弱智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引言弱智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的问题。有关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据不完全统计,在1900—1975年间。大约有750多篇关于弱智者语言问题的研究论文以英文发表,其中大多数发表在1950—1975年间;据美国心理学会1994年统计,1967—1993年11月期间,有817篇关于弱智者语言发展的论文发表[1]。这说明,弱智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2语言前期的发展对正常儿童而言,这一阶段通常在出生后的18个月内完成,而对于中、重度弱智儿童,这个阶…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以前,伊·米·谢琴诺夫发表了创立心理科学的纲领,从而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1873年伊·米·谢琴诺夫在《欧洲公报》上发表了《谁去研究和怎样研究心理学?》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的见解。186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脑反射》的专题论文,该文关于心理的唯物主义学说是他的纲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情况 1983年10月6日至10日,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于辽宁省丹东市举行了1983年学术年会。參加会议的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心理学工作者129人,其中正式代表65人,列席代表(包括参加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讨论会的同志)51人,工作人员13人。提交专业委员会的论文、资料和提纲共136篇,截止今天收到的付印材料84份和两本论文集。其中,1、关于心理学方法论的文章,11篇;2、关于个性的文章,23篇;3、关于心理学史的文章,12篇;4、关于心理学一般理论的文章,12篇;5、关于心理学教学研究的文章,10篇;6、关于外围心理学的评介、译文,11篇;7、论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