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代中后期,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发起的经堂教育、以儒诠经等运动,促进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会通,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经验。一唐宋时期,来华蕃客及后裔除少部分在官学接受教育外,其余多在专为蕃客设立的教育机构“蕃学”中学习,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关系研究》课题组和伊斯兰教研究室共同举办的《世纪之交的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昌平举行。来自北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其他有关单位的学者专家约20多人参加了会议。金宜久、秦惠彬、周燮藩和李兴华研究员分别主持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各与会代表围绕着“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十年回顾”、“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十年展望”、“中国伊斯兰教现状分析”、“中国伊斯兰教的多角度定位”、“中国伊斯兰教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纪之交国际…  相似文献   

3.
一、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概念 随着称呼的变化——由唐代的"蕃商胡贾"、五代的"蛮裔商贾"到宋代的"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渐渐完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历程。"在唐代,伊斯兰教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性质。而在宋代,伊斯兰教则是中国人的宗教了。"[1]元代,色目人(以穆斯林为主要成分)地位较高。"  相似文献   

4.
阿訇一日     
“阿訇”一词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职称谓,系波斯语音译,旧译为“阿衡”、“阿洪”等,其原意指伊斯兰教的学者、教师,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阿訇是对穆斯林中具有伊斯兰教宗教学识的人的通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中则多称“毛拉”,意思基本与阿訇相同。中国伊斯兰教教育过去以传统的经堂教育为主,因此绝大多数阿訇是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宗教学识和道德操守都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经举行“穿衣”或“挂帐”仪式(相当于毕业仪式),即可受聘到清真寺里任职,成为阿訇。阿訇的责任主要是在清真寺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应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世界伊斯兰宣教协会(以下称“利宜协”)的邀请,派出以中国伊协副主任萨利赫·安士伟为团长的中国伊斯兰教代表团一行三人,于9月11日至24日出席了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的国际伊斯兰宣教协会第三届大会。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本文仅就伊斯兰教常见的教职称谓作一简介。这些称谓,已在穆斯林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而且一直作为教内人的专门称谓。阿訇“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之一,系波斯语音译,意即“教师”、“学者”等。从明代后期,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伊斯兰教经文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内一些思维极端化的人,利用互联网大肆传播西方霸权主义极右势力妖魔化伊斯兰教、侮辱穆斯林的图片、消息和文章,表面上打着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旗帜,实质上却把仇恨矛头集中指向整个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他们用极端敌对的言词,称伊斯兰教为“绿教”,鼓吹“绿色威胁论”,否定它是和平的宗教,把恐怖主义造成平民死伤的罪过转嫁在穆斯林头上,鼓吹与“伊斯兰法西斯恐怖主义”作战。  相似文献   

8.
所有社会中都有宗教存在,只是在表现方式和制度化形式上存在差异。从社会层面上看,宗教必然要形成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宗教的运转和实际效应也就体现在它的社会存在上。回族是传统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自伊斯兰教传入辽宁地区,在与辽宁本土文化以及辽宁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生活相交融相适应的过程中,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伊斯兰教,同时辽宁伊斯兰教也是辽宁回民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辽宁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就有穆斯林先民经“香料之路”来过东北,成为侨居的蕃客。北宋年间,回回…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是热爱和平、维护和平且一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宗教。《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 ( 2∶2 0 8) ,又说 :“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 ( 16∶12 5 )。伊斯兰教又是主张建设和平社会的宗教 ,她用信仰的力量号召全体信士进入和平教中 ,在信士生命的每一刻 ,在他们可能涉足的每一领域中 ,无论是思维意识 ,还是行为方式都要发挥和传播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 ,这种精神给社会倾注的全是安宁、和平、友好和稳定。“伊斯兰”一词本意就是和平 ,穆斯林之间祝安词“赛俩目”之意也是和平与安宁 ,穆圣命人…  相似文献   

10.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1.
从事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已整整20年了。20年的学术生涯使我感触良多,其中一个很深的体会是,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举步维艰,搞起来很难。难在何处?难点之一便是缺少文献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中,特别是在那些“正史”中,很难找到几篇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偶尔发现一些资料,或支离破碎,或语焉不详,难以为据。当年撰写《中国伊斯兰教史》元代部分时,常有“无米之炊”的感觉。仅以伊斯兰教在元代大规模传人中国这一重要史实而论,在汉文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痕迹,不要说有关伊斯兰教的各种人物、事件、寺院、制度、教派、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2.
“存在”原初为古希腊哲学概念,在文明交流中进入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并成为伊斯兰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明清的中国伊斯兰学者,在“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的历史活动中,参与了对“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此历史活动,以伊斯兰“存在论”为核心资源,运用中国文化的语用表述方式,建构了风格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唯心主义存在论。明清伊斯兰学者的存在论,展现了伊斯兰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交流,体现了伊斯兰教在思想层面的中国化历史。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在唐初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较为一致 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年)由大食使节传入中国,如此算来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对伊斯兰教有不同称法,唐宋时期称大食法,元代称回回法,明清时期称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解放以后通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阿拉伯中亚穆斯林入华而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贡使、使节传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相似文献   

14.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首次派遣使节来华,与大唐帝国通好,从此使节来往不断,建立了外交关系。《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氏始遣使朝献,自言有国三十四年,历三主(穆罕默德、艾布·伯克尔、欧麦尔)矣。”中外史学家大都以永徽二年为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立法的首要依据,无疑也随同伊斯兰教一道传入中国,至今已1350余年。《古兰经》传入中国后,最初仅在“番商胡贾”中流传,后来始在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传布。“番坊”外人士只知穆斯林“持斋诵经、字皆番书。”所见都是手抄…  相似文献   

15.
正一王静斋(1880~1949),名文清,经名赛尔德·伊里亚斯,回族,天津人。《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评价:"王静斋毕生潜心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翻译伊斯兰经典,译著极富,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学通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中国回族大辞典》总结为"学识渊博,译著较多";《中华回族爱国英才》称"王静斋一生著译颇丰"。根据笔者近年来先后赴北京、南京等地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阿句是波斯文“”一词的音译。在中国专指清真寺率众礼拜、执掌教务的人,故也称掌教,与阿拉伯文的“伊玛目”同义。阿司是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遗教,讲经宣教,弘扬伊斯兰教义、教理的人。阿司也被称作“阿林”(),即学者、精通《古兰经》、圣训等经典的人。今天我们所谈的不是对“阿句”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作进一步的考究,而是谈当代阿匐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因此,作为阿句就应是一寺一坊教务的领导人,又是代圣传教,传播伊斯兰教各学科知识的人。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历代阿匐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伊斯兰教名著《清真指南》,全书共十卷,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书。著者马注(1640——1711),字文炳,号仲修,为清初伊斯兰教回族学者。云南金齿(今保山)人。著者自称,鉴于“儒习罔闻”,“正教久湮,异端左道,眩惑人心,著为是集,经号指南。”主要内容为“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死生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 的发展变化,具有中国伊斯兰教特色的宣教方式——“卧尔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新时期,为有利于中国穆斯林的进步与发展,自1996年起,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相继举办了三次全国性“卧尔兹”演讲比赛,并先后编写了《卧尔兹演讲集》、《新编卧尔兹演讲集》。这一具有时代性、开创性的伊斯兰教教务活动,掀起了我国伊斯兰教界写新“卧尔兹”、讲新“卧尔兹”的热潮。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爱国爱教的宗教教职人员,在讲经宣教中,以“卧尔兹”演讲为载体,…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实现宗教健康发展”,为做好新疆伊斯兰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尝试梳理新疆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如何深化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2至3日,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宁夏大厦举行,14位指导委成员出席会议。中国伊协会长、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广元主持开幕式。中国伊协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执行秘书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作了“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工作报告”。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乐斌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