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5月30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岱年哲学研究会协办的"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达园宾馆举行,来自国内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围绕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及文化思想,哲学家的思想与生命,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张岱年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今年4月24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张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他在<周易>研究领域也有很深造诣,被推举为中国周易学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总顾问,对推动当今易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贡献.本期特发表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关于张先生的这篇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张岱年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先生1987年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到现在整整二十年了.这次会议以"综合创新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为主题,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及涉及到的一些主要方面,同时也借此机会深切怀念已经辞世三年的张岱年先生.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反思已经成为21世纪初的学术热点。“中国哲学”学科是在20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汇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著名学者对“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4月24~25日,在纪念张岱年逝世二周年之际,“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该会议系岳麓书院创建1030年系列学术会议之一,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与会的中外学者共约60多人,提交论文40多篇。学者们通过对张岱年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 自从1933年发表《先秦哲学中的辨证法》以来,在中国哲学史这块园地上,张岱年先生已经辛勤地耕耘了五十多年了。近年来,他多次指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在他发表的《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孔子与中国文化》等几十篇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正是表现了这种不倦的探索精神,一方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岁的诞辰,为了纪念张先生,我想把张先生的儒学观作一简要介绍,这一点在以前似乎没有受到充分的注意. 张岱年先生是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最有权威的中国哲学研究的大师.1980年代初期以来,他提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易传>所提出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在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发表了大量的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文章.在这些论述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与儒学有关,这些论点对全面了解当代的儒学讨论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也有重要价值.由于张先生关于儒学的论述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能就其若干主要方面加以抉发叙述,这是要先说明的.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8日上午,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化暨潘富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潘富恩教授早年师从张岱年先生,是创建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元老之一,是建国后上海学界研究中国哲学方面的元老级人物。潘富恩教授的中国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哲学的整合--论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长珍 《学海》2001,(1):99-102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体系卓然独立于三、四十年代的哲学论坛,至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在哲学上,张先生力主以新唯物论为基础,兼综唯心论关于理想的贡献,吸收解析派的哲学方法,构成一个新的综合;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新文化建设的"综合创造"的文化观.本文以文化与哲学的关系为视角,剖析了张岱年先生哲学观与文化观的内在关联,指出张先生广博精深的造诣乃在于二者的有机碰撞和交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张岱年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顺此,哲学史方法论就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他的哲学史方法论的最为显著之成果,在其早年有《中国哲学大纲·自序》里的相关讨论,在其晚年则有专著《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的问世。对于此二者,学界已多有关注。然而,写作《中国哲学大纲》之前,张岱年先生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撰的两篇书评,由于没有收入《张岱  相似文献   

10.
这里我们发表一篇张岱年同志于1948年撰写的论文《天人简论——人与自然》。张岱年同志是我国著名学者,早在三十年代即从事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岱年同志在后记中称《天人简论》一文是他“四十岁以前思想的总纲”,“力图把现代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以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天人简论》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尝试的产物。这篇论文虽写作于近四十年前,但对于当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发表于1935年4月8日的《国闻周报》。该文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如应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应有什么样的应对社会危机的态度、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理想等,都作出了深入分析。这篇文章连同这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于2004年4月24日凌晨2时50分溘然长逝,享年九十五岁。哲人其萎,精神永存! 张岱年先生生于1909年5月23日,字季同,别署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10月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毕业后受聘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他在30年代提出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体系,并写成哲学史名著《中国哲学大纲》,又参加关于中国文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逝世后,关于他的思想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涉及他的思想的特质,他的思想体系的名称,他的思想的理论渊源等问题.论者多以"综合创新论"或"解析的唯物论"指称张岱年的思想体系,笔者则提出,张岱年思想体系的名称应为"综合的物本论",只有此名称才能概括张岱年思想之全,才能道出张岱年哲学贡献的独特性,才能把张岱年对于只重分析的实在论、排斥形上学的逻辑实证论、贬抑中国哲学的西化论的反对等重要方面凸显出来.以下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14.
书讯     
《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陈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张岱年先生是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2004年4月24日不幸因病逝世。张先生逝世后,亲友、同事、学生以及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吊唁之情。为了进一步追思、怀念张岱年先生,北京大学陈来教授主编了这本《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该集以友人、同事、后学、亲属及各界人士回忆张先生的言行事迹和他们与张先生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这些作者们把各自与张先生交往中的所闻所见和值得纪念的事情写作成文,既保留了哲学界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也可以使读者从中得见张先生为人为学的具体风貌。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使中国哲学界的学者们互相分享那些难忘的记忆,也可以使青年学子得以瞻仰和兴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以后一直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讨论不休,派别亦极纷歧”(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183页)。张岱年先生曾将历来性论列为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超善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等节予以说明。如果对此诸种学说再加以概括,可以认为,在众说纷纭之中,古  相似文献   

16.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17.
"兼和"之道及其道者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学术春秋中 ,张岱年先生无疑是一位兼综思想学术、融合古今中西、贯通道德文章的哲学大师。先生九五华诞在望 ,由清华大学刘鄂培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 (以下简称《学记》)一书 ,收入清华“世纪人文学术史研究丛书”正式刊行。承蒙作者惠赠 ,乃将自己的读后感受整理成篇 ,写下来留作记念 ,以答谢张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指点和教养。先生 2 0余岁时便出道哲坛 ,至今已是独步风雨逾 70余载 ,雄文日月越四百万言。如此人生学术 ,非一部学术史记所能再现 ,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我国马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间,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今年, 由于纪念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仙逝, 哲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一系列讨论“中国哲学”的文章, 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大为深化。这两个讨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但深入观察, 却可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关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哲学的历史, 深入研究这一部历史所提示的哲学教训。本文是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讨论所拟的主题, 并提出对主题的解答意见。一、马…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编辑先生们: 1984年第12期该刊刊有一篇论文(中国哲学研究),著者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的文章《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成中英先生是海外享誉盛隆的中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7,1(6):41-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对一个哲学家思想的真正考验。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当我们缅怀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做出的学术贡献时,有许多内容可以述说。本文谨略述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上的两个重要贡献,在我看来,这是经受了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两个重要贡献。一道德之“变”与“常”1933年4月27日,张岱年先生在《大公报·世界思潮》发表《关于新唯物论》。他在此文中提出:“新唯物论或辩证的唯物论,实为现代最可注意之哲学。”“唯以新唯物论与现代他派哲学对较,然后乃可见新唯物论之为现代最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