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半视野速示术对150名7—16岁右利手的中国儿童、少年进行表意文字(汉语单字及双字词)和表音文字(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辨认的研究。发现:7—10岁的儿童对汉语单字、双字词及汉语拼音单词的辨认都是左半球优势;11—16岁儿童、少年除11—12岁组对汉语单字的辨认仍为左半球优势外,其它均为两半球均势,提示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在个体发育中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并会影响大脑两半球对表音文字辨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伏干  闫国利 《心理科学》2013,36(2):284-289
采用眼动研究中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范式探讨中学生字词阅读知觉广度。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17名初中二学生和12名初中二学生进行了汉语字、词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实验1结果表明,初中二年级学生字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单字到右侧2个单字的范围;实验2结果表明,双字词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到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本研究推论汉语阅读过程进行的是词单元加工,而不是单字。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汉语双字词作语境,以单字词或非词作目标刺激,应用词汇判断法,探讨了语义情境与汉语单字词特征分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语义情境与目标词的笔划数量均影响到汉语单字词的识别,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相关语境对多笔划词的启动量显著大于对少笔划与中笔划目标词的启动量.这一结果表明,特征分析是汉字识别的必经阶段,语义情境可能影响特征分析的速度或数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中文单字词句的阅读知觉广度来探讨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问题。实验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移动窗口范式,记录了20名大学生阅读120个单字词句时的眼动行为,其中实验材料分5种窗口条件呈现。实验结果显示,单字词句的右侧阅读知觉广度为2个单字词,小于以往知觉广度的研究结果。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可能是词。  相似文献   

5.
夏依婷  冷英  陈燕  王纪妹  程晓荣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2,44(12):1583-1595
以汉语中的颠倒词为材料, 探讨汉语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采用RSVP方式呈现包含颠倒词对(C1和C2)的句子列表或词语列表, 让被试对列表中的词进行全部报告或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 记录报告C2的正确率。三个实验采用3 (词语的重复性: 颠倒重复、完全重复、不重复) × 2 (颠倒词对的意义相似性: 意义不同、意义相似)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全部报告和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的实验中都出现重复性和意义相似性的交互效应, 但不同实验任务, 数据模式不同。该结果表明, 在RSVP任务中, 汉语颠倒词加工存在RB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水平受制于不同的实验任务, 在部分报告任务中, 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知觉水平, 在全部报告任务中, 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  相似文献   

6.
徐彩华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4,27(2):407-409
用字判断任务考察单字词的词频和累计频率(字频)的作用。实验一发现单字词有词频效应,词频和词素频率没有交互作用。实验二同时发现了累计频率和词频的作用。结果表明单字词的词素频率被部分累计,其词频和累计频率共同影响其加工,支持了汉语词汇加工的双频作用特点,也为匹配汉字频率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44个汉语单字词26名被试的平均命名反应时分析发现,起始音素不同的词的命名反应时之间存在差异,而且此差异在排除字频、获得年龄(Age of acquisition)、规则性、一致性、可表象性、笔画数、书面学习年龄、声旁成字频率等因素作用后仍然存在。起始音素为元音和浊辅音的字词比清辅音的字词反应时短,清辅音当中塞擦音反应时最长。讨论了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对字词命名实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文梅  刘海伦 《心理科学》2013,36(6):1388-1392
研究运用DRM范式,以具有语音关联的汉语双字词为材料,采用2(语音类型)×3(词语类型)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汉语双字词语音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被试对诱饵词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对填充词的错误再认率,说明汉语双字词语音关联能够诱发错误记忆;(2)双字词表与单字词表引发的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效应相当,小于语义及字形关联的错误记忆效应;(3)尾音关联词表中词语再认率高于首音关联词表。  相似文献   

10.
对听觉条件下中文字词劣效果的问题进行了实验考察,结果发现:在文章听点作业中,被试对高、低频目标字词语音的正误判断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别,前者较后者成绩差,表现出字词劣效果的现象;在单字词的听点作业中,未发现被试对高、低频目标字词语音正误判断量方面的显著性差别;无论在文章还是单字词的听点作业中,被试对高、低频目标字词语音的正误判断量均比较低下,表明语音知觉的范畴性特征对字词语音的辩认准确性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的实验材料为单字和双字词,利用字表方式呈现。被试为小学六年级的3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好和差各选15名。实验结果为,(1)对单字材料,被试既对要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指示遗忘的材料产生了提取抑制;对双字词材料,被试只有对指示遗忘的材料产生提取抑制,而没有对要记忆的项目进行有意复述;(2)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单字词的学习年龄对小学生汉字识别的影响(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管益杰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1,33(5):425-430
该研究以小学一、三、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字词的真假判断任务,选取分别在语文课本中一、三、五年级出现的三组字(分别记为A、B、C三组字)为真字,考察了单字词的学习年龄(LA)对小学生汉字识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单字词的学习年龄(LA)对小学生的真假字判断反应时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单字词的学习年龄对小学生汉字识别的影响(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以小学一、三、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 ,采用字词的真假判断任务 ,选取分别在语文课本中一、三、五年级出现的三组字 (分别记为A、B、C三组字 )为真字 ,考察了单字词的学习年龄 (LA)对小学生汉字识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 ,单字词的学习年龄 (LA)对小学生的真假字判断反应时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印丛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9):1002-1012
以起始掩蔽启动效应(the Masked Onset Priming Effect, 简称MOP效应)为研究背景,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语音和字形在MOP效应产生中的作用, 以及在汉语单字词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实验1表明, 在汉语单字词的产生中, 语音启动的位置效应显著, 声母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大于韵母启动的效应量, 与拼音文字研究得到的MOP效应类似, 说明在MOP效应中至少包含有语音效应。汉字单字词语音编码的最小单位是音位, 而且具有从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点, 支持言语产生的“音节临时形成论”。实验2表明, 与目标字左、右部件相同的启动刺激均能促进掩蔽启动范式中的命名反应, 被试对与启动字的右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显著快于对与启动字的左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 与起始掩蔽启动效应的假设相反, 说明在MOP效应中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 却发现了汉字单字词特有的命名的字形位置效应: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大于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实验3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对汉字左、右部件的启动效应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仍然发现汉字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大于汉字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整个研究表明, MOP效应是单纯的语音效应, 并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 MOP效应产生于言语产生中的语音编码阶段, 支持言语计划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刘雍江  林泳海 《心理科学》2013,36(4):832-836
本研究以壮族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对壮语、汉语听觉数字词(实验一)或汉语、英语视觉数字词(实验二)进行奇偶判断。结果发现:(1)壮族大学生对汉语、壮语听觉数字词以及汉语、英语视觉数字词都表现出了SNARC效应。(2)数字词在听觉条件下和视觉条件下产生的SNARC效应的强度相当。(3)书写习惯也影响到壮语听觉数字的SNARC效应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阅读知觉广度通常指阅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视觉信息的范围。既往的汉语知觉广度的研究一般把单字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但在某些呈现条件下,此类呈现方式会导致阅读过程中的语义加工的完整性被破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使用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使用双字词句作为阅读材料,双字词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探讨在保证知觉呈现单元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一采用移动窗口范式,结果发现,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词左侧1个双字词及右侧1-2个双字词的空间。实验二采用中央凹掩蔽范式,结果验证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以双字词为基本的视觉呈现单元,较既往研究中单字为基本呈现单元的情况,更好地保证了阅读中语义的完整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知觉范围。该结果建立于视觉呈现单元的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是对现有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理论的完善和扩展。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患者识别情绪词时执行功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抑郁症患者识别汉语情绪词时的执行功能特征,采用神经扫描仪STIM刺激反应系统记录16名抑郁症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组执行四类Go/No go汉语情绪词识别作业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严重程度,自动思维问卷(ATQ)评价负性认知偏差程度。结果发现,识别正/负性词时抑郁症组反应时均明显延长,正确率明显降低。组内方差分析显示,随着情绪词识别作业难度增加,正常对照组正/负性词反应时缩短,正确率逐渐提高,且不受双重作业任务的影响。抑郁症组则表现为反应时延长,正确率变化不明显。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词性、作业、组别间因素对反应时的主效应均有显著性意义;组别间因素对正确率的主效应均有显著性意义。抑郁症患者SDS、ATQ分与反应时、正确率相关无显著性。提示抑郁症患者区分正负性汉语情绪词时存在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控制单字词N+1的预视加工负荷和词N+2首字的预视信息类型,探讨了汉语阅读中词N+2的预视对高频单字词N+1加工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词N+1的预视为低加工负荷时,词N+2首字的预视对词N+1的加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词N+2首字的预视字与词N+1正字法相似,并且只呈现在副中央凹中时,显著的阻碍了词N+1随后的加工。结果表明,副中央凹中词N+2能够获得预视加工,可能获得正字法预视信息并对随后词N+1的加工产生了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受词N+1的预视加工负荷的调节。实验结果符合注意梯度指引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