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即是氏族成员共同  相似文献   

2.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盘瓠崇拜独具特色。它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融合交织的产物,核心是祖先崇拜。畲族的图腾盘瓠——龙麒,同时也是他们最早的祖先神。他们以祭祖祈  相似文献   

3.
"耐姆"是滇中彝族纳苏人超度祖灵的大型祭仪,其丰富严密的仪式程序反映出纳苏人祖先崇拜的心性,自古以来在滇中彝族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田野调查录音录像为文本,通过追溯"耐姆"的历史源流,描述仪式的法事程序和宗教内容,并运用相关人类学理论解读其宗教内涵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在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之前,都要举行咒鬼法事,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仪式扫清障碍和排除干扰,而超度祖灵中的咒鬼法事同时还具有为祖先驱逐缠身的魔鬼和卸去一切枷锁,还他们以清洁干净的灵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猎神崇拜是游猎时代的产物。彝族猎神从山神分离出来,地位上低于山神,是专司狩猎的神灵。因此,彝族狩猎必须献祭猎神。祭猎神分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一些地方还形成固定性的节日。近年来,随着国家禁猎,彝族猎神崇拜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崇拜女性自身的生育魂"格非",并盛行与生育魂有关的各种求育的法事.崇拜女性生育魂,实际上是崇拜女性的生殖能力,凉山彝族崇拜女性生殖能力的目的是祈求能生育出延续家谱、为祖先超度灵魂的儿子来,而这又与男性在社会组织制度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为例,对萨满教中的祖先神与祖先观念进行分析,探讨巫统与血统两个体系如何在社会运作中发挥其功能。萨满教的祖先神既包括氏族或家族中第一位萨满所领的神灵,也包括后来的萨满所收的神灵。通常情况下,血缘祖先由于传承氏族或家族血脉而被子孙祭奠,但是却不会全部列入萨满祖神体系而受到供奉。萨满祖神与血缘祖先的观念构成萨满信仰体系中两个并列存在而又时有交集的结构,共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也即祭祖送灵仪式或超度送灵仪式,意为恭送祖先回归祖灵地,并祈求祖灵护佑子孙后代生活富足、人畜兴旺。这是凉山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宗教仪式。本文运用美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田野调查,分析了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及其神圣观念,阐释了尼木措毕仪式中黑、花、白三色神枝的审美追求、神树崇拜的审美意象、毕摩剪纸的审美情趣、魂归"兹兹普乌"祖界的审美理想等。笔者认为彝族宗教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扎根于深厚的彝族文化土壤之中,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的倒插枫树,是远近闻名的神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神树下保留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两通祭拜神树的碑文,是苗族对神树崇拜的"自我"表述,为我们研究苗族树崇拜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从碑文看,瑶光神树的"神奇",表现在来历神奇、外形奇特和树神显灵等方面。瑶光苗族所祭拜的枫树是枫木神、龙神、岩神和祖先神等多种神的化身,即瑶光苗族的树崇拜包括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不过,在各种神的祭祀中,瑶光苗族以祖先崇拜为最终目的。瑶光苗族以枫树为图腾,通过祭拜神树,发挥敬宗崇祖、文化认同和生态保护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祖灵筒是彝族用以盛装“祖先灵魂”及其生活用品的竹筒,而更换祖灵筒是生者为免受祖灵影响所举行的仪式。文章基于对元山村彝族更换祖灵筒仪式的田野考察,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仪式活动的全部过程,认为元山村彝族的宗教观念仍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更换祖灵筒仪式体现出元山村彝族浓厚的祖先崇拜,在心理调适、促进族群认同和人际关系整合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彝族习惯法源远流长,彝族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马都作为祖先崇拜的象征,体现了彝族习惯法对奸淫幼女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包含祖先崇拜这一宗教因素.祖先崇拜对奸淫幼女行为的约制,反映了彝族宗教信仰对习惯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韦伯以来,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广受讨论。在彝族的信仰体系中,自然神、鬼魂和祖先信仰表现出三类不同特点的经济理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神和鬼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但祖先信仰的重要性则得到提升。综合而言,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化,先后经历了共生、分离和复兴三个时期。前述变化反映出当下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的双向关联,以及与这种关联有关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4.
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根据湖南茶陵的田野调查,本文考察了烧香、敬拜以及灵验所表达的人与祖先/神交往互动的方式,探讨了民间信仰实践体现出的人神关系及其建构方式.本文指出民间信仰实践体系的根基是以差序格局为原则发展出的神界观念与宗教实践方式.神灵不是笼罩万有的上帝,而是需要与每位信仰者和实践者建立具体直接关联的神.个体从已出发,从私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并建立和神界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从己出发的攀关系、讲交情.从差序格局出发的神人关系和神界秩序奠基于祖先和敬祖的实践,因此家庭、家庭内以敬祖为核心的实践应成为我们研究民间信仰实践的基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卢鹏 《宗教学研究》2012,(2):248-252
哈尼族对鬼魂世界进行了二元划分,将之分为祖先神和野鬼。从箐口的田野调查可以看到,留有后裔且正常死亡的亡魂成为祖先魂,无后、非正常死亡以及死在外面的亡魂划入野鬼行列,祭献时对祖先神和野鬼予以不同规格的对待。对鬼魂世界的二元划分,有其现实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作者通过实地对仪礼过程进行田野调查,探讨了纳西族和彝族传统宗教的意义,并比较了两个民族超度仪礼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和孤立的民族文化圈内处于静止状态。彝族的宗教,形成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形式,既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又兼收并蓄了其他的宗教文化。其中,大量吸收、揉合的是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祖先崇拜作为彝族的宗教信仰制约着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彝族的等级内婚制、氏族内婚制、家支外婚三大婚姻原则是受祖先崇拜制约而产生的习惯法.法理通教理,教理制约法理.对彝族地区立法必须考虑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才能避免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法冲突,是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达斡尔族曾对以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笃信不疑,并由此形成了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体系.达斡尔语言的萨满教口碑资料可谓丰富,自成体系,对达斡尔语中有关萨满教语言系统的初步研究似可获得以下认识:1、早期,达斡尔人信奉诸神是为了达到降福与人的目的,其表现了达斡尔先民试图将天地与人类合二为一,彼此"互渗"的实用目的;2、达斡尔族的多神信仰及其各神分工细腻是与达斡尔族文化的特征十分吻合的;3、萨满教以泛灵崇拜为中心的信仰体系被达斡尔人所深深地认同,并形成了深层心理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达斡尔先民根据有限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分类命名来将诸神重新组织或完善为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文化世界,这种具有类比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达斡尔先民实用的理性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