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伊斯兰纹饰艺术充满素雅、流畅的艺术魅力,当它们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互相交流、互为借鉴、相互交融之后,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一纹饰艺术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装饰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斯兰纹饰艺术被广泛使用于建筑、绘画以及各种工艺美术中,它以几何图形、植物花草纹和文字书法为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2.
正阿拉伯纹饰精巧繁密、变化丰富、别具特色,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精髓,也是世界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纹饰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被广泛运用于伊斯兰建筑装饰、器皿装饰、细密画以及书籍装帧等方面。阿拉伯纹饰按照题材分为几何纹饰、植物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其中几何纹饰构图严谨、精准均衡、秩序感强,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伊斯兰宗教、美学、数学的感  相似文献   

3.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1],它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蜚声海内外,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瓷器的成长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明初永乐、宣德两朝,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4.
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凝结,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伊斯兰美学模式。本文从清真寺的朝向、清真寺本身建筑形体几何结构到清真寺抽象纹饰艺术等的形式美出发,阐释了清真寺实质上是真主的象征的论断。对构成清真寺形式自然物质因素(形体、声音和色彩)及其组合规律的出神入化的运用,是它淋漓尽致的表达伊斯兰美学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剪纸如同绘画、雕像、书法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回族的艺术家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元素与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工艺相融合,将宗教的神圣符号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具有深层意蕴的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说起剪纸,国人都不会陌生。然而对阿拉伯文剪纸艺术,想必了解的人寥寥无几。阿拉伯书法素以板书著称,中国的穆斯林却借用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外在形式,糅合进了阿拉伯书法艺术和伊斯兰特色的纹饰,  相似文献   

7.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由他们创作和编织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光彩熠熠,驰名遐迩。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美德和情操,了解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历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们的精彩创作和伟大实践,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天,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几乎都留下了它的足迹,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8至29日,"中国与伊斯兰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OIC)下属的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艾克迈勒丁.伊赫桑奥鲁、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哈里特.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以及19个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驻华使节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木雕艺术是历史悠久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形式。"断木为杵"、"伐木杀兽"、"剥木以战"是古人创造木雕艺术的开端。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木雕艺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如今随着多元化的步伐,在现当代设计艺术中,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不断地碰撞、融合,木雕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属性。希望今后进一步增进对木雕这一独特工艺美术的新认识,并且能够恰当地应用传统木雕艺术,为现当代设计艺术实践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应该珍惜且努力传承的宝贵财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利用价值。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和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地域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有效融合,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艺术设计课堂中加入传统工艺美术元素,也可以有效提升高职艺术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宗教工作的历史进路,中国化始终是我们党关于宗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坚持的根本方向。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作出的重要论断。从理论生成看,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赓续繁荣中,追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旨归看,要从正确处理我国伊斯兰教问题的深远意义中,理解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时代诉求;从路径探赜看,要从伊斯兰教思想、文化、制度、组织、人才建设中,把握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图文报道     
2009年11月8日,国际著名伊斯兰哲学家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 Hossein Nasr)访问了北京牛街礼拜寺,参观了牛街礼拜寺的建筑艺术和清真寺展览室,听取了有关人士的介绍,了解了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波斯文化与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渊源关系。纳斯尔对牛街清真寺具有的中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等多元建筑风格巧妙结合的艺术特色非常赞叹,并十分欣赏中国穆斯林与世界穆斯林广泛对话、交流的胸怀。  相似文献   

13.
宁夏传统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用中国化的院落布局,使用中国化的建筑元素,吸纳中国化的装饰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宁夏伊斯兰教的建筑独具特色。通过对宁夏传统风格的清真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空间布局、庭院设计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充分认识伊斯兰教建筑之美,深刻体察以回族群众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中道,即中正之道。中道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是穆斯林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古兰经》、圣训中蕴含着大量中道思想的内容,体现了中道思想的丰富内涵。本文就中道的内涵、穆圣立法原则中的中道精神,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实践中的中道路径,对伊斯兰教的“中道”内涵与实践做一浅识。  相似文献   

15.
一方面,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伊斯兰建筑的一个支系,它的装饰手法和内容都体现了新疆本土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和涌入,给本土伊斯兰建筑带来很大冲击,让这座城市大多地区都已经淡化或者略去了民族特色。新疆国际大巴扎虽然在建筑构建等方面采用了现代技术与理念,却是一个富有伊斯兰艺术特征的建筑群体。因此研究新疆国际大巴扎装饰艺术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新疆的建筑美学、文化氛围、人文历史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时代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为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仍然抹不掉其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从民族特色、思想文化、美术造型以及美术技艺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最后从教育体制、专业优势、网络资源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普世性。伊斯兰本义是“和平”、“顺从”,穆斯林将伊斯兰的美学精神贯穿于穆斯林的人生始终、日常言行以及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从中体认“独一真宰”的至美、至仁、至慈,追求美好高尚的思想境界,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伊斯兰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不同文明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并积极借鉴不同文明的美学内容及其美学的艺术形式,从而铸就了伊斯兰美学思想和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伊斯兰文明。一作为伊斯兰美学的源泉——真主“天启”的伊斯兰原典《…  相似文献   

18.
纹饰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宝贵素材。云冈纹饰作为北朝石刻艺术的典范,其造型体系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土后各民族纹饰交流、交融的发展轨迹,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本文在分析云冈纹饰风格流变及造型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云冈纹饰的宗教意义与历史价值,构建了云冈纹饰编绘谱系框架,对云冈纹饰造型和符号体系做了系统梳理,补充了云冈学研究图像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郑冬冬 《美与时代》2003,(10):54-56
工艺美术是一种生之有道,同时又以所创之器物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它作为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既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又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中,道与器一直以相互支持相互演进的方式并存着。  相似文献   

20.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