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年中的每个白昼,西安回民街都是热闹祥和的;四季中的每个夜晚,回民街依旧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站在高楼往下看,历经千年沧桑的回民街被周围现代化大楼包围着。在这座大城中,它虽偏居一隅,毫不显眼,但却充满生气;它虽显得有些陈旧,但却坚韧执着地传扬着古城的文化精神。"到西安,必去回民街;去回民街,必尝清真小吃。"这已是无需再花费  相似文献   

2.
西安是我国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回族人民大量聚集此地区中。一来西安作为历史古都累积了丰富历史文化元素,许多民族建筑形成了固有特色;二来西安本土汉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回坊建筑群。为保护传统回民公共空间建筑,文章通过对传统回民街区中开放性空间与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地域性因素对回坊内部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传统地域性建筑赋予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文化+"背景下西安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遭遇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危机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要借助西安"文化+"战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吉宏忠 《中国宗教》2014,(10):47-49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不仅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精华,多融合于道教。无论在古代的"三教"中,还是在现代的"五大宗教"中,道教都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旗帜之一,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道教的发展经历了鼎盛,也经历了衰落。特别是近代以来,道教与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承受了巨大的冲击。在欧风美雨甚至是全盘西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学问和道德都被质疑,甚至是被推翻。  相似文献   

5.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浸润藏传佛教发展,推动藏传佛教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阐释,是藏传佛教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新阶段,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根本目标就是不断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充分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仇宇 《中国宗教》2018,(9):76-77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的商道,同时也是文化交往的通道。宗教文化是古代文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上数量众多的宗教文化遗存,见证了这段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9.
一、生平与著作穆罕默德·阿萨德(Muhammad Asad),原名利奥帕德维斯(Leopold Weiss),于1900年7月2日在当时奥匈帝国管辖下的波兰伦贝格(Lemberg),即今天乌克兰利沃夫出生,1992年2月20日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去世,享年92岁。阿萨德一生留下多部作品,内容涉及游历见闻、自传体散文随笔和《古兰经》翻译、释义等。  相似文献   

10.
石勇 《中国宗教》2015,(2):54-55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ism)的称谓。景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又进一步传播到中原地区。据记载当时景教传播的情形是"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而这通常也被看作是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之始。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具体情形,反映在各种写本经书、碑刻、绘画等景教遗存中。尤其是在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罗布泊米兰遗址,甘肃敦煌  相似文献   

11.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最为激烈的城镇化进程。我们见证了旧城街道的消失,见证了古旧房屋的拆毁,也见证了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我们见证了新兴小区的大量出现,也见证了无数新区在几年之内便重回“脏乱差”的境地,甚至目睹了一个个崭新的“鬼城”。因此,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都期待保持城镇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  相似文献   

13.
“壮回”是生活在云南省文山州的特殊回族穆斯林,在历史的进程中融合了回族宗教信仰的成分和壮族文化的特色,故而形成了壮回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14,(3):42-43
园林式道观:清洁美观 走进八仙宫,第一印象就是干净美观。干净靠的是洒扫清洁,美观靠的是植树种花。据调查统计,八仙宫平时每天会产生近30公斤各类垃圾,清洁人员打扫院内卫生后,把垃圾分类,集中处理。这些工作,在道长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任务性的事务,更是一种在道教信仰关照下的修行法门。  相似文献   

15.
张晋 《中国宗教》2018,(6):76-77
《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  相似文献   

16.
纪华传 《中国宗教》2018,(10):24-25
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首先需要社会上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乃至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种族暴力、恐怖主义,有不少是由宗教之间的隔膜与冲突而引起的。因此不同宗教或文化间的和平对话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就佛教教义看,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是靠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进行的,未曾因为信仰的原因而发动战争。中国佛教史上的儒释道关系,可以对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南京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利玛窦三进南京,不仅记述了南京城的秀丽和雄伟,描述了江南城市的物质充裕、经济繁荣的景象,他还详细解读了南京的政治文化、科技文化、建筑园林、音乐艺术和文人集会。他的这种多侧面、多视点的对南京城市风貌、物质文化和人文艺术的阐释,为欧洲了解南京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本土化发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珠联璧合,提供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交融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邹相 《中国宗教》2018,(7):44-45
少林文化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少林文化在非洲各国的弘传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通过少林功夫、少林禅修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更好地认知中国、喜爱中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表征着从神义论向人义论的“风险社会”来临,彰显出责任意识的明显弱化、责任关系的严重错位.借助“风险社会”的分析框架及其独特的自反性现代化思想,审慎透视“风险文化”,这标示着一种新型的技术伦理向度,且意味着人类在风险意识的促动下,人的真正自我觉醒以及人的类本性的提升,有助于缓解或克制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