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释、道三教都发生过跨文化的对话,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往学界对以王岱舆、刘智等为代表的"回儒对话""伊儒会通"有较多的讨论,但对于"回道对话"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作者曾就发生在西北地区、以嘎迪林耶苏非学派为代表的"回道对话"撰写过论文,(1)但研究也都是伊斯兰教一方的,那么,道教一方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人物和资料呢?清乾嘉时期活动在兰州一带的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刘一明,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文明对话的作用不言而喻。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群体进行宗教对话和文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新疆伊斯兰教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树立起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自信,保持中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清末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的伦理思想为切入点,讨论了伊斯兰教与儒学在伦理层面的辨异及对话,从而对马德新在伦理层面"伊儒对话"思想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正>临夏回族砖雕因伊斯兰教禁忌,不以人物和动物为创作对象,而是以伊斯兰教建筑装饰中常见的花卉、瓜果、山水、阿拉伯文书法等为主要的展现形式。砖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雕刻艺术,是在青砖上雕刻出山水、动物、人物、花卉等多种精妙的图案用于装饰建筑物的艺术形式。砖雕因技法、题材和内容的差异在全国各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特质,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第11届多哈国际宗教对话会议于2014年3月25至2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本次会议由卡塔尔宗教对话国际中心主办,会议主题是"青年在加强宗教对话价值中的角色"。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四百位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学者、宗教人士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国宗教代表团团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  相似文献   

7.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0月18—1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及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本土经验: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相遇和对话。有来自北京、宁夏、新疆、兰州、河南、南京、浙江、上海、广州、云南、香港等地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健康传承的需要,中国伊斯兰教界有识之士开展"解经"工作,挖掘和继承中国伊斯兰教优良传统,弘扬和强调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和平特质。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通联员穆卫宾)第十二届多哈国际宗教对话会议暨第三届"2016多哈宗教对话国际奖章"大会于2016年2月1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一行2人应邀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多哈国际宗教对话中心举办,主题为"从宗教教义的角度审视精神与文化安全"。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的专家学者、宗教人士和宗教机构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11月26日-27日,由上海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上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和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共同主办的“和合共生——上海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流和对话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伊斯兰教界、基督教界、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的百余名代表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多方面共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阐述了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基督教界对于宗教间对话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共鸣。中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和交流,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促进双方的团结与合作,这不仅在国内是一种创举,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将陈广元会长、季剑虹主席和曹圣洁会长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5月18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清真寺隆重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倡议全国伊斯兰教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开展"四进"清真寺活动是我国伊斯兰教界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扎实推进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伊斯兰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历来受到伊斯兰教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从事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回族青年学者海俊亮先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这对发展伊斯兰教教育,提高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伊斯兰教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升伊斯兰教在未来社会的竟争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术界和伊斯兰教界对此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06,(5):63-63
丁俊在2006年第1期《回族研究》中发表文章《伊斯兰视阈中的文明对话与全球伦理》。文章认为,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文章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穆斯林世界》季刊划分为福音传播期、思想转型期、宗教对话期和学术研究期,分别梳理和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主编、副主编、办刊宗旨及特点。文章认为作为一份拥有110年历史传承的季刊,《穆斯林世界》本身具有连续性,同时创传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基本看法仍然有相当广泛的舆论和思想基础,最大变化是从最初穆斯林福音传教向伊斯兰教研究及基督徒与穆斯林对话的趋势发展,反映了美国百余年来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正>回想2000年去新疆,开展针对"三股势力"歪曲伊斯兰教经典教义,鼓吹与煽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思潮,从事破坏稳定、分裂祖国罪恶活动的调研,好像就在昨天,但是转眼已经过去16年了,真是光阴似箭。我认为,十几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极端主义对我们的冲击,而中国伊斯兰教最大的发展与成就则是开展了解经工作,大  相似文献   

17.
正价值认同是一切社会认同的基础,也是个人行为的先导。在伊斯兰教人士中开展价值认同教育,是进一步发挥伊斯兰教积极因素,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宁夏吴忠市结合回族地区工作实际,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在伊斯兰教人士价值认同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四进"清真寺活动在全国的开展,必将激励全国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自觉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宗教工作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体要求,使我们伊斯兰教界明确了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我国学界在伊儒会通研究方面成果颇丰,进一步了解西方学者伊儒会通研究及其逻辑,寻求共同话题,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对构建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未清初,王岱舆出于"不使天下公理废而不传"的目的,在阐释伊斯兰宗教思想时,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同异,揭示二者之间某些范畴学说的相近性并加以融合,从而开启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先河,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中阿和回汉文化交流,对当代宗教对话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