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相似文献   

2.
夏可君 《现代哲学》2002,65(1):96-106
1936年左右是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即是其思想转折完成的时机,于是弄清楚这一转折(跨越30年代前期)的过程就相当重要了。随着《存在与时间》之后的一系列演讲的出版,其中尤其是海氏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可以使我们准确地理解他如何借助艺术与诗歌把存在的真理与美的显像关联来实现这一转折。本文主要通过重新阅读《艺术作品的本源》,并把它置于与荷尔德林的诗歌的关系中来讨论这一转折,从而使海德格尔这一阶段的世界理论更为明确,并为理解后期海德格尔以及第65卷对Ereignis的阐发提供了指引与路标。  相似文献   

3.
周兵 《现代哲学》2022,(3):19-28
毛泽东在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引言”和“结论”两次讲话。两次讲话的记录稿经胡乔木整理后形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经典著作。会后,《讲话》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传达和学习,由此形成了“传达版”《讲话》。1943年3月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的新闻报道和大会发言较大篇幅地引用了“传达版”《讲话》。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首次公开全文发表《讲话》,由此形成了“1943年发表版”。《讲话》“传达版”和“1943年发表版”在文字上差别较大。1943年10月以后,全国各地以不同的版式和体例印刷出版“1943年发表版”《讲话》,促进了《讲话》的学习和传播。《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著作,但其意义远超文艺领域。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海德格尔晚期主要的研究,而诗是最纯粹的语言;语言是存有之屋,解明语言之存有即开显道之存在。海德格尔是透过诗之言说,来指向道的超越性。对海德格尔而言,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其作品《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以荷尔德林及其诗作来讨论诗与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的诗之理论可分成三点:1.诗是所有艺术形式之本质,但并不意味所有的艺术形式均可化约为诗。2.诗是所有艺术形式之本质,此一事实乃建立于语言本质之上;即真理的兴发及无遮蔽。3.诗包含了语言与艺术作品之显现。以诗与思的本质作为出发,解明诗的语言即是真理的生发,诗作为语言最高的艺术形式,真理的语言即是诗,而诗则是作为语言艺术最高的真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张柯 《哲学研究》2022,(2):97-108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领会到存在历事之转向”,首次解决该难题并重构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思路,进而揭示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海德格尔基于“历史性切近”立场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堪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自从《存在和时间》出版将近五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不仅仅由于它极为错综复杂,而且也因为这部著作是不完整的。据说,丢失的那个部分并未丢失,而是保存在海德格尔的手稿中,但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拒绝发表。由于出版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即海德格尔于一九二七年在马堡大学作的多次讲演,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迄今为止也许最接近于“完整”的《存在和时间》的著作。海德  相似文献   

7.
《孔子诗论》与春秋时期诗学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孔子诗论》同《左传》、《国语》所反映的诗学观念相比较,二者有三个相同之处: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和对风、雅、颂的认识是一致的;都采用“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乃至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这表明春秋时期的解《诗》用《诗》之风,不但是《诗论》产生的土壤,也给其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二者又有三个不同之处,即点滴论述和自成体系的不同;断章取义和评论篇旨的不同;大、小雅并重和国风、小雅并重的不同。这表明《诗论》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评论作品,是对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8.
D.科雷尔的研究报告表明,海德格尔从年轻时起就对艺术和文学怀有某种个人喜好。他说:“从学生时期开始,海德格尔就表现出对文学和艺术的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A.施蒂夫特的小说,荷尔德林、里尔克和特拉克的诗……以及绘画和诗歌的表现主义运动”。然而艺术汇入他的哲学思想之流是30年代中期的事情,此时他已年近半百。从这时起,他的哲学目光常常注视着艺术尤其是诗,直到1976年去世。不过,谈到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有两个明显的事实值得注意:第一,至少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所占据的空间绝不是美学占据的空间。他曾以批评的口吻说到,美学集中在“文化活动的一个领域”,关心艺术作品的“欣赏”及其“性质和魅力”。从他发表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副标题中的“再解读”三字,表示我对海德格尔解读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一种反思和“视野融合”,并没有否定海德格尔的解读的意思,而是试图从中阐发出一种隐藏的含义。当然,这种含义也许是海德格尔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但它有可能暴露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深刻矛盾的根源。一海德格尔在《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一文中,阐述了他对存在的一种“末世论”(Eschatologie)的理解:存在者之存在把自身聚集(λεγεσθαι,λογοs)到其命运的终结之中。迄今的存在本质沉沦于它的尚被遮蔽着的真理中。存在之历史把自身聚集到这种分离之中。在这种分离…  相似文献   

10.
邓定 《哲学研究》2022,(2):109-118
在法兰克福的马尔库塞档案馆中保存着《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研讨班记录,它记录了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1年夏季学期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内容。然而,这份记录却并未被《海德格尔全集》第83卷的编者马克·米查尔斯基收录其中,就连海德格尔本人后来也几乎从未提及上述两次研讨班,这已是学界一段公案。在《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海德格尔全面阐释了《巴门尼德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第三条进路”(155e4-157b5),最后得出结论:“瞬间作为动静转变的发生通道和时间视域的绽出开端,同时具有无性”。与海德格尔后期对柏拉图的存在之历史定位相照,上述结论展现了他20世纪20-40年代对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复杂态度,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前后期关于柏拉图思想阐释的整体进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译自黑格尔1827年的《宗教哲学讲演》中的“特定的宗教”。在该讲演中,黑格尔纵观世界历史,研究了人类史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宗教的本质特点,阐述了宗教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关于中国人的“天”和“道”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黑格尔时代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了解到黑格尔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卡尔·波普尔爵士虽已年近九旬,却笔耕不辍。他最近出版的《倾向的世界》一书,篇幅不长,仅包括两篇新的演讲:作为此书标题的一篇是作者递交给1988年世界哲学大会的演讲;另一篇是《建立知识进化论》(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of Knowledge),是1989年作者在伦敦经济学院校友会上发表的演讲。在这两篇演讲中,作者力图对自己过去60多年来问世的论著中哲学思想进行延伸和概括。尽管演讲某些地方有点专业化,但由于  相似文献   

13.
马克西米利昂·罗伯斯庇尔(1758-1794)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列宁全集》第21卷第197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雅客宾政府的著名领导人。他在领导雅各宾派过程中,曾常常作讲演并发表了很多文章。这些讲演和著作...  相似文献   

14.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诗》的评论 ,其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着内在的关系 ,可以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体系而相互参释和补充。《孔丛子》“诗论”与上博简《诗论》都反映了先秦儒家早期说诗的风格和内容 ,而与汉代形成的《诗序》传统不同。《孔丛子》“诗论”对朱熹的《诗经集传》有一定影响 ,在从汉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伽达默尔批评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造成了“语言的遗忘”。这一说法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相互呼应。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盲目追随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的“批判”只是一种假言判断、一种柏拉图式的反讽、一种对话辩证法的实行。伽达默尔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遗忘了语言,而倒是证明柏拉图没有遗忘语言。借此,他实则在与海德格尔争辩:一方面,要逆着海德格尔的“弑父”倾向肯定柏拉图-海德格尔的统一效果;另一方面,要借助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实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矫正。  相似文献   

16.
诗可以怨     
<正> 1980年11月20日,钱默存先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团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诗可以怨”,钱先生从文学创作的观点来谈“诗可以怨”,从孔子、司马迁、刘勰、钟嵘、韩愈一直讲到明清时代的“诗可以怨”这个主张的提出、发展、变化,又辨他们对这个观点的不同理解,成为一篇著名的演讲。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我想就这个观点来谈一下。《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朱熹《论语集注》“可以怨”注:“怨而不怒”。“事父”“事君”注:“人伦  相似文献   

17.
正得知叶秀山先生骤然离世,不胜悲痛。与先生过去二十余年的交往在心中幕幕重演,惠赠之作也无数次唤起回忆,仿佛又在聆听其发表睿见,畅陈卓识。思感交集,遂成小文,谨以记之。1992年留学归国后,在北京怀柔举办的贺麟先生思想研讨会上,我得以当面拜识叶秀山先生。之后不久,我发表了一篇题为《海德格尔的〈康德书〉》的文章。再遇叶先生时,他当着好几位学界朋友,很真诚也很内行地称赞了这篇文章,说它揭示了海德格尔解释康德的要害,在康德《纯粹理性批  相似文献   

18.
一、“场所”的形成1 92 6年 ,即西田几多郎 (1 870— 1 945年 )从京都大学退休前两年 ,他发表了题为《场所》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于研究西田哲学的发展过程来说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篇论文出版之后 ,左右田喜一郎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它进行了评述 ,认为它“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黑格尔,而在这些涉及到黑格尔的地方,表扬的话比批评的话更多。然而,就黑格尔辩证法而系统地、完整地分析和评价黑格尔的,要首推他的《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该文是海德格尔1942—1943年为他举办的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究班所做的报告,1950年被收入《林中路》在法兰克福(美因)出版,后编入《全集》第5卷。在该文中,海德格尔逐段地、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梳理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十六段文字,进行了一种表面看来严格按照文本、实际上是“六经注我”的诠释。这些诠释的一个最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