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风》2020,(1):59-59
认为基督教因其"有神""唯心"性质使之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氛围中不可能中国化的错误观点亦危害极大,我们对之也必须持有高度警惕。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西方"二元分殊"的立场全盘接受,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都持根本排拒、反对的态度,认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之间乃鸿沟相隔,没有任何调和或沟通的余地。这种错误观点“形左实右”,表面看来是以一种“左”的立场,把具有“有神”“唯心”性质的宗教加以基本否定,强调批判宗教、根本否定其教义神学、突出宗教消极作用而无视其积极作用,甚至在内心里并不认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而主张推行对宗教的全面防范和坚决打压;其结果,实质上是在实行把宗教推出去、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即敌对势力一边的“右”的作为.基督教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则可能退回到一种与我们社会隔阂、隔断、隔离的另类存在、边缘化存在、“飞地”存在,从而导致与我们的社会主体、主流格格不入、异化生分,根本动摇或消除了其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根基.如果这种错误认知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流,那么基督教就可能不得不“外求”“外化”,而这种选项则与我们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实际上,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我国基督教界正在形成与之相关的分化,一部分转入“地下”就呼应了这种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6):1510-1511
如果从1967年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算起,以“信息加工”概念为核心或标志的所谓“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迄今已近40个年头了。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由于以计算机为“隐喻”(认知心理学史上称“计算机隐喻”: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以H.Simon和A.Newell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为基础理论,以“人脑-机器的功能同一”(俗称“人机类比”)为方法论,并以其对高级认知功能(思维、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强劲的解释力,而一直在当代心理学中独领风骚,以至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这里的“经典”至少意味着,这种范式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名学说中的意义理论周云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中国古代逻辑曾被称作“名学”、“辩学”或“名辩学”等。其实,所谓的“名学”也只限于指中国古代的正名之学或名实之学(正名学),“辩学”才主要是指推理论证之学(论辩学),合正名学和论辩学而称“名辩学”,包含并代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全部理论和学说。正名学乃是整个名辩学的基础。无可否认,当代语言哲学及其意义理论是20世纪初才开始提出和创立的,因此无论在西方的古代还是在中国的古代,都还不可能有专门的语言哲学,更不可能有专门的意义理论或语义理论,自然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知识者“志难酬”的哲学思考刘士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传统知识者生命咏叹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现当代诸多学人中,也常能见到这种复杂情感。这就是中国知识者特有的“志难酬”现象。从哲学角度看,它涉及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问题。也只有从这里,才能排除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困挠,给以科学的解释。“志难酬”现象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志难酬”的精神痛苦是基于“志酬”(知行合一)这一主观信仰之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从未经历过康德式的批判阶段,而是由先秦儒家哲学先验地规定下来的,这种规定也源于儒家学说自身的自我崇拜和信仰方式,因之它的理论根据只能是一种危险的独断论。这种独断论主要表现在:1.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先验地规定理论必须有实用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本身一致,因此理论只能是一种实践理性。2.知识探索被道德命令取代,必然导致对知识的轻视和独断、专制要求。这尤其表现在儒家的知识价值观上,强调学以致用。于是,本应起理论作用的“志”就成为一种与实践理性一体化的道德人格与人生信仰。这就完全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所以,“志”就仅仅成为实用性的“志向”和“政治理想”。“志难酬”悲剧的最深根源正在于混淆了  相似文献   

5.
对一般人而言,“门”是家的象征,进“门”就是回家,而出“门”则意味着离家远征。如果把家放大.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也有“门”,“城门”、“国门”是也。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观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目前都处于一种极为重要的阶段。之所以下这样的判断,不仅是因为一系列出土古书的整理和研究,为梳理先秦学术发展的脉络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而且是因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对于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焉不察的研究方式本身开始了反思。 从大的背景来说,这种反思是对20多年来的文化讨论的深化,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普遍和多元问题讨论的具体化。这种背景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存在状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哲学(如果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中国哲学的学问的话)是否只是世界哲学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中国的自由主义”是指:在现代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而形成的,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为最高原则,不对中国的社会矛盾作切实研究和准确判断,而力求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公认胡适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是“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是时代的狮子和猛虎,是自由、科学、理性的象征”。(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载《开放时…  相似文献   

9.
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方法徐雅芬在《中国优秀道德传统教育与高校德育》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作用。1.“忠恕”之道的道德教育法。“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儒家的一项基本道德教育方法。所谓“忠”,是指“己欲立...  相似文献   

10.
陈壁生 《哲学研究》2022,(3):74-83+126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做哲学”,其表现形式事实上便是“做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1.
1993年8月,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狮城舌战”。8月25日晚,英国剑桥大学队(正方)和中国复旦大学队(反方),围绕《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辩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所持的立场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所持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先后给“温饱”、“道德”等下过一些定义:“温饱”是指“相对温饱”(意为不饥不寒就是温饱,不具备温饱条件,就意味着有冻饿之累);而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那只有圣人英雄才能做到的行为,不是道德…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佛教在进入中国二千年来的时空条件中,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偕进。但可变的是佛教之“教”,不变的是佛法之“理”。不变谓之“契理”,可变谓之“契机”。一味的佛法,在中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时空不平衡性,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范例。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以太虚法师和欧阳渐居士为代表的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和批评。这种来自教界内部的反省和批评,或侧重于转“机”,或侧重于洁“理”,由此产生“人间佛教”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传入中国,不像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那样顺利,它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曲曲折折过程。第一次起落中世纪时的中国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不仅国力富足,文化发达,军事强大,而且宗教也非常普遍。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不排斥外来的各种宗教文化,天主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大地的。唐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是基督教东方派的一支——聂斯托尔派(Nestoranism),中国人将它叫做“景教”。它之所以被称为“景教”,据学者研究是取自《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我在世即世之光”,即耶稣的光明普照的意思。但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是统一的,没有充分分化,所以,中国艺术的本质特性就是“艺”和“道”的统一。这种道是从广义讲的,既可以是道家的道,也可以是儒家的道,亦可以是佛教的道。道需要艺赋予形式,艺以道作为灵魂;因此,中国人在艺术创造中渗透着一种“宇宙感”,即渗透着一种不仅仅是对某物进行逼真的描绘,而是通过对有限事物的描绘去表达无限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形成了中国艺术文化特有的境界,分析起来,有六种。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的占卜与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中国的占卜与医学美国莱士大学历史系及亚洲研究中心司马富(RichardSmith)1989年新版的《牛津英语大辞典》将“divination”(占卜)一词定义为“通过超自然或巫术的方法预测未来事件或发现隐蔽难解的事物”。也就是说,占卜是一种大抵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何祚庥(一)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人类也正在对20世纪种种活动的得和失进行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重大结论之一,就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  相似文献   

17.
无立场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价值的二级判定当我们表达对某个事情X的了解时,就给出对X的描述“X是如此这般的”。当表达对X的价值判定时则给出判定“如此这般的X是真的(或者好的)”。这是价值的一级判定,这种判定意味着这样的思想形式:按照某种价值观念a,x是真的(好的)。具体地对于伦理问题来说则有形式:按照规范n,x是好的。价值的一级判定是一种非反思的日常判定,规范n处于未加批判的状况,它在理论上相当于一个假设。在一级判定中我们只能肯定按照n,“x是好的”这一解释是有效的,但却不能肯定“按照n”这一解释也是有效的。所以一级判定不是充分有…  相似文献   

18.
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构成的演绎推理,在逻辑上叫做二难推理。由其而导致的各种言语困境,可称为二难困境。所谓“二”指的是仅有两种选择的可能;而“难”呢?则是指的其任何一种选择的结果都将令人陷入难堪。人们口语中常说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进退维谷”、“前后碰壁”等,指的都是这种困境。面对二难困境,人们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地区文化和和全球文化的“无缝对接”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中国文化藉此也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文化寻根情节”开始在一部分国人心中滋长,于是国内进发了以“复兴国学”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建筑既是诗意的栖居,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陈延斌“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的“仁”、“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上》),墨家的“爱人若爱其身”、“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上》)等无不是这种思想的简明表达。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