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洪卒年考     
葛洪的年寿及卒年,历来争议较大。通过详细考辨《神仙传》《世说新语》《高僧传》《晋书》《道藏》以及敦煌遗书等所载有关葛洪卒年的各种文献,笔者认为葛洪实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享年六十一岁。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浑天说"理论十分流行,这一学说对久居江南的道徒葛洪深有影响。葛洪在《枕中书》中对"浑天说"思想以及与浑天思想密切相关的"盘古神话"进行改造塑形,构建出以"元始天王"作为主神的神学宇宙论,以区别于传统天师道的"太上老君"主神,这一融合改造过程在扩大葛氏道派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凸显了地域、家学、师承在宗派整合过程中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常而言,在慧沼生年上存有650年与648年两种说法,卒年则多据《神塔碑》善珠识语的开元二年(714)之说。然而,通过《大唐齐州神宝寺记碣铭》与《神塔碑》为基准的分析可知,慧沼卒年当在开元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26—741)之间。其次,有关年寿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兴福寺藏《弥勒菩萨厨子像》扉文六十五岁之说与《神塔碑》"十有五,属睿宗降诞"时间的冲突上。借助文本分析可以了解到,六十五岁之说为谬,慧沼生年应在贞观二十二年(648)。所以,结合卒年计算,慧沼年寿大致在79岁至94岁之间。  相似文献   

4.
葛洪,字稚川,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人。他是我国晋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又是道教著名的代表人物。 葛洪出身于仕宦之家,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为坚持学习,常砍柴换取纸墨,终于学富五车,下笔千言,才学过人。他特别喜爱神仙道术,曾说:“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寒难》)。意思是说,人们生命的长短,是由天上的星宿决定,命属生星,其人必好仙道,得长生;命属死星,其人不信仙道,不得长生。  相似文献   

5.
丁宏武 《宗教学研究》2005,2(4):125-132
葛洪早年的扶南之行,仅见于<道藏·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是否属实,学术界尚有争议.本文通过详细考辨有关此卷作时的各种文献,推断其作时必在三国后期至东晋初;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丹经的传授方式、葛洪的生平事迹、<抱朴子外篇>的用韵等,断定<神丹经>(卷下)确系葛洪手笔,可作其扶南之行的内证.并且认为葛洪的扶南之行与其早年的访道求仙活动及交州情结有关,时间当在公元306年至310年之间.  相似文献   

6.
关于孟子的生辰卒日,早期历史文献没有记载,史料多见于宋元以后。多年来,孟子宗亲一直依据家世相传的诞辰来举行纪念活动。通过对天文历法的考查和论证,史料记载、孟子宗谱和家世相传的诞辰、卒年、忌日(卒于冬至日)、享年(寿八十四岁)是一致的。它是一组严密、自洽的纪年体系,是唯一可能的一组年月日数据,可确认孟子宗亲历年纪念的日辰是正确的和可信可据的。本文并给出了孟子的生辰卒日的干支和相应的公历日期,供举行纪念活动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亦简称《内篇》)为当时的神仙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葛洪集宗教家和古代科学家于一身,是一个理性主义的有神论者,在《内篇》中形成了自己的道教哲学体系。下面,我们对葛洪的哲学思想,略作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8.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青铜器——利簋.四十余年来,学界已对利簋进行了深入讨论,却仍存争议.其中对铭文“岁鼎(贞)克闻夙又(有)商”句的断读和释义就有颇多分歧.结合甲骨卜辞、金文、简帛文献,特别是清华简等相关出土材料,铭文断为“岁贞,克,闻,夙有商”似较为通顺.准此“岁鼎(贞)”读为“岁贞”,释作岁星出现并进行占卜.  相似文献   

9.
庄净女士是深圳市一位热心奉主、热爱教会的虔诚教友。她今年八十一岁,她虽年高,但她每个主日都要来离家二十多公里的南头教堂诵经、守主日。1993年9月10日,是她老人家八十一岁寿辰的大喜日子。这天,她设筵招待贵宾,赴筵的有深圳市统战部和宗教科的领导同志,还有三位神父和许多热心教友以及她的  相似文献   

10.
谈《遐览篇》的道书数目——兼谈错误估计和错误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录学上称最早的道教经书目录,是刘宋陆修静(406—477)于明帝太始七年(471)因敕上的《三洞经书目录》。其载道教经书并药方、符图等1990卷。事实上在这之前已有道书目录,这就是东晋葛洪(284—364)的《抱朴子·遐览篇》。但《遐览篇》所载道书究竟是多少?以往诸家说法不一,也都有错误。如方维甸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说282种,侯外庐等同此说;范寿康在《中国哲学史通论》中说291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