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就医行为预测模型,提高居民就医积极性,对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因素进行相应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确定健康信念、就医污名、健康素养三个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相应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并以健康信念总均分、就医污名总均分、健康素养总均分为自变量,就医行为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了就医行为主要预测因素模型。研究发现,不同人群的健康信念、就医污名、健康素养和就医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健康信念对就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污名对就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王玲  郑雪  苏跃玲 《心理科学》2000,23(3):297-300
本文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以高师95级大学三年级学生126个为实验组,进行54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并以同校同级学生109个对照组。采用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高师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李丹 《心理科学》2000,23(3):285-288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自编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对79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由学校认同、利他行为、责任意识、人际和谐和资源保护等五个因素构成;职称和学校等级对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高级职称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高于低级职称教师;省一级学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高于市一级学校教师,而市一级学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高于区一级学校教师。  相似文献   

6.
以2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其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认知控制信念得分最高,情感控制最低,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信念得分居中;且控制信念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女生的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得分都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学生的间接控制信念得分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学生;(2)被试人际信任得分较低,且不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3)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因被试性别和生源地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女生和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直接控制、认知控制信念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得分也越高;而对  相似文献   

7.
以85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攻击性信念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会受到人际信任的调节。对于低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在不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学业特权感、消费者特权感、职场特权感等。心理特权能够使个体变得自恋,诱发人际冲突、自私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影响心理特权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和自我同情、主观建构、平等主义价值观等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心理特权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强化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心理特权的可能因素和避免(或减弱)心理特权消极后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结论与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寿欣  孟庆茂 《心理科学》1997,20(5):456-457
1问题师生之间不同人格特点的搭配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多年来一直是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认知方式的场依存──独立性维度,经过维持金及其同事的长期大量研究,已经形成一种新的人格维度。国外的诸多研究表明,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基于师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师生之间会有不同的评价,当师生间的认知方式一致时,他们倾向于用积极的语言相互评价。教师给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评定成绩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与教师认知方式一致的学生的成绩受到了积极的影响。研究还发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665名学生的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而在冲突性维度则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师生关系可以归为3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著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6个年级8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14.
考察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依恋和亲密性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冲突和回避性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得分最高.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矛盾型、疏远型和亲密型.在矛盾型分布上,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矛盾型最多.在疏远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高中生疏远型最多.在亲密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小学生亲密型最多.在三种类型上,小学和初中年级段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冲突性和亲密性是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变量,回避性对中学生有显著预测作用.(4)具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显著好于矛盾型和疏远型.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培养,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师生关系教师评定量表,由14名班主任教师对498名3—6年级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进行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因素对其师生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学生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2)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3)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师生关系特点有显著的联系,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更积极的师生关系.(4)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年级、性别、学业表现对师生关系均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6.
Prior literature ha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who are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ies to teach, assess, and manage classroom behavior may b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practices that lead to supportive and secure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rajectorie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examining the extent that teacher self-efficacy beliefs predicted ratings of conflict and closeness for 885 students from second to sixth grade. The trends of teacher-student closeness and conflict were modeled using a parallel curve of factors approach, controlling for student demographics and teacher-student racial and gender alignment prior to examining the extent that teacher self-efficacy beliefs influenced closeness and conflict across grades. Results from the parallel trajectorie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was stable from second to sixth grade, whereas teacher-student closeness demonstrated a declining curvilinear tr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and closeness suggests that students with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conflict in second grade were likely to exhibit sharper declines in closeness over time. Across grades, teachers rated closer and less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s with females but 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 and race (β = 0.083–0.328 for closeness; β = −0.118 to −0.238 for conflict), teacher-student racial and gender alignment associations with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were less consistent. Teachers who reported higher self-efficacy beliefs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higher ratings of closeness and lower ratings of conflict with students across all grades (β = 0.195–0.280 for closeness; β = −0.053 to −0.097 for conflict).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role of teacher self-efficacy 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We discuss how teacher self-efficacy beliefs can be developed and leveraged to impr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the classroom from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651名六年级小学生及其所属班级的21名班主任为被试,考察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控制知觉对教师差别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教师控制知觉的中介作用及其学生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女生报告获得教师更多积极行为,男生报告获得教师更多消极行为;(2)在控制了学生性别与学校地区以后,学生学业成绩仍能有效预测教师差别行为中的机会特权、情感支持和指导控制等行为,教师控制知觉能够有效预测机会特权、指导控制、情感支持和负性反馈等行为;(3)教师控制知觉在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差别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教师控制知觉的中介模型存在学生性别差异,男生群体为完全中介作用,女生群体为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一向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2003中的数据,以学生数学成绩为因变量,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自变量,使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比较了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这四个国家(地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特定的行为因素,教学的准备、对作业的重视、对考试的重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重视、电脑的使用确实能有效影响美国和瑞典的学生成绩,但对两个亚洲国家(地区)没有影响;教师的性别、教龄、教育水平、所学专业和教师资格再次被证实对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如学生年龄、性别、完成作业的时间,对数学的自信和对数学的评价)能够对学生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319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为被试,主要采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师生关系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2)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三种类型;(3)师生关系各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师生关系质量随年级升高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初二和高二学生的师生关系最不理想;(4)师生关系各类型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