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河北日报》的记者同志,要我谈谈有关民主作风和听取别人意见的体会。我这个人,好信不过自己,是个缺点。不过,我的确感觉到,民主好讲,意见难听。谁也知道办事情实行民主、走群众路线好,谁也知道一个人的意见通常是不如大家的意见对。知道是知道,就是碰上问题,常是对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结果,民主、群众路线都实行得不好。为什么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呢?细琢磨琢磨,都有一些“理由”跟着。有主观主义的人,不轻易承认自己不虚心,都是说这理由、那理由,“不是我不听取别人意见,是因为他……。”这些“理由”,实际就  相似文献   

2.
吴志福 《天风》2017,(7):34-35
前段时间,有位姊妹跟我说:“我们教会有位女同工最近情绪很低落。原因是她与一位非信徒结婚后,发现教会里的弟兄姊妹对她不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这位姊妹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她的丈夫虽然不信主,但很支持她在教会的服侍,而她公公也开始了解基督信仰,有信主的想法。为何教会里的人如此轻看不同信仰的夫妻?”  相似文献   

3.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4.
<正>试想你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为新冠病毒疑似阳性,然后被防疫工作人员带走隔离,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空间,进行日常的核酸检测,限制你的自由,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可能会很低落,只是简单地描述“我感到很糟糕,整个人都不好了”。而对于有些人,你会惊叹于他会用许多词语表征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我被带走,好担心自己会不会确诊”,“每天一个人待着,我好孤独”,“我感到很沮丧,还有点焦虑”。同样的情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在进行描述时会如此的不同?这种能准确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被巴雷特等人在2001年定义为情绪颗粒度,也被称为情绪分化。  相似文献   

5.
同得福音     
“爱”是上帝最大属性。 主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 作为命令,是重要的、严肃的和一定要执行的。我们都是基督徒,换句话说,我们都是主的精兵,没有理由不听从统帅的命令。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听了?也许听了,有否服从呢?我们也许会不愧色地说,我是在爱我的弟兄姊妹和我比较喜欢的人,那  相似文献   

6.
从Schachter的二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观点出发,采用信念量表、广场恐怖认知问卷、躯体感觉问卷、Hamilton焦虑及抑郁量表,以抑郁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作对照,调查了焦虑患者的焦虑、认知及躯体感觉的相互关系。初步结论是,“躯体损害性”自动想法和对躯体感觉的过分担心是临床焦虑的特征;“社会、行为后果性”想法似乎是焦虑和抑郁患者共有的。焦虑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险”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认知图式可能促使患者过度夸大危险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不当或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8.
倪光道 《天风》2001,(10):42
不少弟兄姊妹问我“亵渎圣灵”是怎么一回事?犯这种罪为什么今生来世永不得赦免?有人更具体地问:我的情况算不算亵渎圣灵?有一位弟兄,多次写信给我,说他老是担心自己犯了“亵渎圣灵”的罪,怕自己不得救,所以痛苦得不得了。他甚至说:“如果能解决我的问题,要我倾家荡产也愿意!”可见,这是一个必须明白的问题。 首先要知道,“亵渎圣灵”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些敌挡耶稣的法利赛人说的,今天我们不可以随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电视公众人物,每天凌晨三点满脑子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她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问她:“你都担心什么呢?” “有一百一十件呢。所有我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或者必须做的,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事情。一整天我都被担心困优着,晚上还会出现更大的忧虑.’ “发生过什么糟糕的事吗?” “没有。没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我还是担心,这使我精疲力竭。” 担心过度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一种耗心费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担心都不好。有效的计划是以可预见的问题为基础的、你需要计划。但是担心过度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过度的担心是一…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要求     
当前有些同志还是感到提出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来说是应该的,而对全国人民来说似乎是太高了。这种想法当然有可理解的一面,但是,也有不符合实际的一面。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主要是十年动乱过程中,林彪、“四人帮”破坏了共产主义道德准则,搞乱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使有些人对某些道德上不健康的现象有迁就情绪。此外,共产  相似文献   

11.
听觉是人类获得外部环境信息的主要感官之一,对情绪与社会认知相关听觉加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生命早期,新生儿、婴儿对情绪语音已有感知、分辨与识别能力并表现出对特定情绪的加工偏好;对人类语音、母语等带有社会属性声音也产生了加工偏好;在诸如面孔识别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听觉也起到一定作用,听觉障碍则影响有关社会认知的发展。建议未来研究有更多纵向设计,结合多模态成像技术来更好地解决发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无意识知觉,又称阈下知觉,它指人对于某种刺激虽然不产生有意识的识别,但却能作出某种反应,即知觉了刺激,却不产生知觉的意识。无意识知觉一直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许多人不愿意承认这种现象,其理由是:(1)担心无意识知觉是非科学的、虚构的。这种担心在心理学中是起源于对于行为尺度的强调,在哲学中则是起源于对于人类理性的重视。因为人有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良知”?人有“良知”吗?如果有,它又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良知”是否一样?“良知”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这是儒家“良知”理论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有些也是我们今天应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潘星逵   《心理科学进展》1985,3(4):10-12
1982年第9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刊载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来分校的理查德·S·拉查拉斯(Lazarus, Richard S.)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文章。这篇文章(下简称“拉文”)反映出以拉查拉斯为一方、以扎容克(Zajonc, R. B.)为另一方的西方心理学家对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不同看法。前者认为“认知活动不仅是情绪的充分条件,也是情绪的必要条件”,换言之,离开认知活动的情绪是不存在的。后者则主张,“在我们确切地知道某  相似文献   

15.
依照心理学家伊利斯的“情绪困扰ABC”理论观察。人的情绪或心理困扰大部分是源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要是一个人学会并扩大利用自身理性思考,真正减少非理性思考,则大部会的心理或情绪困扰都可得到顺利解除。而心理学家霍克的“快乐感受ABC”理论推断,一个人的快乐与不快乐  相似文献   

16.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幼儿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有的孩子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有的孩子受了委屈只是暗自流泪,有的孩子快乐自信,而有的孩子冷淡退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儿童的情绪表达也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我们有义务培养孩子学会拥有积极、快乐的情绪。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Ellis的ABC理论和Schachter的情绪认知理论及试验说明,个体的认知信念影响情绪和行为反应.也就是说,患者对疾病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着情绪和行为表现.因此,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医师对患者履行告知义务时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及艺术性原则等,让患者对疾病事件有充分的知情与信息掌握,帮助患者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正确认知与评价疾病事件,进而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来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一天,我收到一个六年级的女学生给我写的条。她问我:“家长不理解我,动手打人怎么办?”我立即给她写了回信,首先肯定了她对我的信任,接着我告诉她,应主动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只有让父母了解自己,才有可能求得理解。父母打人是不对的,但在他们生气的时候,你最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跟父母顶嘴,不要使矛盾激化,你就会不挨打或少挨打,等他们气消了,你再把自己的理由、想法,好好跟他们交谈,也许会有好的效果。你可以试一试。  相似文献   

19.
词语后情绪环境对其中的事件记忆产生影响,但是事件后情绪环境如何影响记忆加工仍不清楚。不同的情绪环境理论—“唤醒偏向竞争理论”,“拓宽-建构理论”,“记忆中心的积极情绪促进理论”支持情绪促进的不同本质。已有的研究表明,注意在情绪记忆中有重要作用。实验一、实验二分别探讨词语后情绪环境对其语义加工与内源源加工和外源源加工的影响。与中性环境相比,积极与消极情绪环境阻碍了外源源特征的加工; 与中性环境和积极情绪环境相比,消极情绪环境阻碍了内源源特征的加工。实验结果支持“唤醒偏向竞争理论”,同时表明“评估”和“注意放置”在情绪环境影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2):378-382
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和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在四类负性情绪事件性质的判断偏向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产生一定影响,低情绪弹性个体在面对与一般生活情境相关的负性情绪事件时,更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判断。(2)性别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