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司马穰苴的治军特点和军事思想初探徐勇司马穰苴,是我国古代齐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自古王者而有...  相似文献   

2.
《司马法》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两部经典兵学著作。前者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是先秦时代司马之官治军用兵的法典;后者被尊为中国"兵学圣典"。以下考察了《司马法》的来龙去脉,古《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的关系;分析了《司马法》与《孙子兵法》以及司马穰苴和孙武之间的地域背景、家学渊源和学术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司马法》与《孙子兵法》的共同特征和鲜明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司马穰苴列传》说: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齐威王使大夫追论的古者《司马兵法》出于谁手所述作呢? 我想直截地指出所谓“大夫”实际就是指齐地稷下的学者们。《孟荀列传》说: 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这是称呼稷下学士自淳于髡以下都名叫“列大夫”。《田敬仲完世家》说:  相似文献   

4.
《司马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修兵书之一,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更是将它看作中国兵学的总源头。《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渊源有自,今天的《司马法》是司马穰苴有关兵学的言论附于古者《司马兵法》之中。《司马法》反映古老的军事思想,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有关战争的基本理论、治军原则和军制、军令、军礼等。《司马法》自诞生以来,一直被各方面尊奉为权威性的经典,在古今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司马法》伪书辨正刘建国《司马法》亦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是我国一部兵书。这部兵书历代《史志》均有著录,也有多种注本。但自明清以降,却有人提出今本《司马法》是伪书,致使近百年来对它无人问津,严重地影响了对齐文化的研究和对这...  相似文献   

6.
在齐国历史上,司马穰苴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时代、官职、活动,曾引起过许多争论;在齐国的文化典籍中,《司马法》又是一部问题颇多的著作,它的作者、真伪、内容、流传,也曾经众说纷纭,难于被人确信。因此,有必要对司马穰苴其人和《司马法》其书,进行一番考实,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并进而论述其思想、主张,给予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7.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西汉官方政府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征引,考证上古军制,并且引为自己讨论军事问题的立说  相似文献   

8.
《列子》自然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唐天宝元年 (74 2年 ) ,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 ,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 ,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 ,称为《冲虚至德真经》) ,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 ,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 ,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① 。《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又因为它是伪书 ,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② 。但《列子》一书有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 ,代表着我国古…  相似文献   

9.
对于孙子及其兵法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共同的热点课题。然而,全面、系统地评述孙子及其兵法的专著却不多见。最近读到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善群先生的新著《孙子评传》不觉耳目为之一新。《孙子评传》评述的是孙武、孙膑和司马穰苴的生平事  相似文献   

10.
先秦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刘庆齐国兵学是先秦时期最为兴盛的地域性兵学流派之一,它拥有孙武、孙膑及稷下兵家等一大批兵学理论家,拥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管子》、《六韬》、《子晚子》(已佚)等一大批兵学名著,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11.
保罗神学,第一是指大数人保罗对耶稣基督的上帝的认信和理性反思形成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以基督的十字架福音为内容,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七封书信中:《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腓利门书》;第二是指在保罗周围的部分门徒(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推基古等,提后4:11-12)在独立信仰耶稣基督后,同时赞同保罗所认信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神学。因此,我们把保罗书信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中也包括“伪保罗书信”。后者,至少是对保罗个人的信仰体系的部分认同,否则,就不可能选择保罗之名作为“伪托”的主体。保罗书信在语言观上突显出十字架的结构布局与问答逻辑;在时间观上,突出时间之未来与过去的张力,即从未来到过去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孙膑兵法》结构体例探讨——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商榷杨善群自1972年《孙膑兵法》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的汉墓中出土以来,银雀山墓竹简整理小组(以下简称“小组”)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小组先在1975年编成《孙膑兵法》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  相似文献   

13.
关于《周易》的性质, 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周易》是一部筮书; 《周易》是一部史书; 《周易》是一部伦理书; 《周易》是一部哲学书; 《周易》是一部管理书等。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取决于《周易》所包含的内容。《周易》内容包罗万象,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周易》的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这为确认《周易》的性质增加…  相似文献   

14.
《管子兵法》新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孙子兵法》,我们比较熟悉,而对于《管子兵法》,我们却比较生疏。在堪称稷下学诸子汇集的《管子》一书中,至今还保存着《兵法》之篇,或许是由于我国儒家学派素有“贵王贱霸”的学统观念,传授《管子》的人  相似文献   

15.
《德训篇》《德训篇》是一本很好的神修和伦理生活的指南,是古犹太教后期基督教之前的一册教义精华。也是《旧约》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智慧书。现将本书内容缕述如下。一、本书的命名本书的书名,大凡与古代的书名类似,多出于后人按书的作者、内容、性质加以题名的。古犹太人称本书为《息辣书》或《息辣箴言》或《息辣规训》。希腊拉丁教父称本书为《息辣之子耶稣的诸德智训》(简称《德训》),四五世纪希腊抄本则名《息辣之子的智慧书》。拉丁通俗本则叫《教会经典》(Liber Ecclesiasticus)。思高圣经学会版《圣经》,沿用爱国老人马公相伯在二十卷《新史合编直讲》中,据教父们所用书名,汉译为《德训篇》。基督新教不承认本书为《正典圣经》。张久宣先生译的《圣经后典》  相似文献   

16.
<正> 《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后期。从《易经》到《易传》的历史发展长达七八百年之久。《易传》解经与《易经》原意往往相去很远,所以研究《易经》,应当以经解经,不是以传解经。《易经》可分为符号(卦画)与文字(卦辞、爻辞)两部分。符号部分又可分为二:一是“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吉祥物图案由三部分组成: (一) 整体轮廓为一片菩提树叶,亦象征心。其中白色部分又像一株菩提树影隐于心中,绿色部分构成C.B两个英文字母,是英文the Culture of Buddhism(佛教文化)二词的缩写。“菩提”是觉悟和智慧之义,佛祖释迦牟尼即坐于菩提树下而成正等正觉。叶是繁茂的象征,我们在此撷取  相似文献   

18.
一 《哲学笔记》是列宁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列宁研究哲学时各种读书笔记的汇集,其中包括三十二篇读书笔记和五篇读书批注。写作年代从1895年开始到1916年为止,但其主要部分写于1914—1916年。就内容看,《哲学笔记》中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笔记外,列宁大量阅读了资产阶级哲学,哲学史、自然科学等著作。列宁最注意的是黑格  相似文献   

19.
《道藏辑要》是继明朝《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后收编内容最丰富的道教丛书。据《道藏精华录》记载,此书系蒋元廷编纂于清嘉庆(1796-1820年)年间。后书版被焚毁,书亦留存甚少。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师》卦中含有丰富的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师》卦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的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的来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就《师》卦中蕴涵的丰富的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的有关战争的“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师》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