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默想受难周     
雪松 《天风》2008,(5):28-30
我主耶稣从加利利海边行走到迦百农的会堂。从山上昼夜祈祷到平静风浪;从山上宝训到与文士的辩论,一路往耶路撒冷前进,在那里受难、复活,为要完成父神为他预备的旅程。如果耶稣的诞生与传道是福音书的序曲,进入耶路撒冷之后可说是高潮所在。从荣进圣城耶路撒冷开始,到受难、复活,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是主耶稣在世上一切工作的最高点,这期间,他抵挡了世间权位的试探,忍受了不被理解的孤单,承受了被门徒出卖的伤心,经受了十字架上被父神、世人弃绝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谢劲松 《天风》2002,(7):28-29
作为基督徒,应该去理解十字架上的耶稣的意义。十字架是耶稣受难的象征。当然,它首先是作为一个事实而叙述。耶稣被钉十字架,是服从神的旨意。这服从是以牺牲自己的肉体生命作代价的。即使耶稣知道自己的复活在父神的安排之中,但自身的血肉之躯要遭遇剧烈的痛苦也是他清楚明白的。因此,不管被钉之后他自己如何能够显现人子的荣耀,能回到父神的右边,他如何有大能掌管宇宙万物,都不能作为甘愿被钉的理由。耶稣走上十字架是服从神的旨意,决非是算计得失之后的选择。任何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所得都不会大于所失去的。一个基督  相似文献   

3.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4.
维系、延续圣教会的动力是天主圣神;坚固、联接圣教会的核心也是天主圣神。吾主耶稣在受难前夕曾语重心长地告诉给宗徒们说:“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我也要求父,他必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他与你们永远同在;他是世界所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因为世界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为他与你们同在,且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的4月19日是普世教会纪念耶稣基督受难的日子,这一日被称为受难日或耶稣受难节。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教会、信徒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耶稣的受难,体验耶稣基督为救赎世人所经历的痛苦。例如在有些地区,信徒通过背十字架的方式亲身体会耶稣所受的十字架之苦;有的教会或基督教团体,以走苦路的方式,尝试还原耶稣走向各各他的十四站,以此来默想耶稣所走的十字  相似文献   

6.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题的一种后基督教思考。作为最高肯定公式,永恒轮回思想洗除人之罪责,为一切生命辩护;它通过意愿生命永恒复回而救赎生命,受难生命因绝对肯定它自身而称义。  相似文献   

7.
礼拜     
周志治 《天风》2002,(12):19
什么叫“礼拜”?《辞海》是这样讲论教会的礼拜的,“耶稣基督受难后,在星期日复活,故以该日为礼拜日。多在礼拜堂举行。由牧师主礼。内容包括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星期天也称礼拜日,或主日。《辞海》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耶稣基督受难后,在星期日复活,故以该日为礼拜日。“诚然,以星期日为礼拜日,是与主耶稣的复活有极大的关系。圣经说,耶和华上帝用六日造天地万物,第七日歇了他的工。又经过了几千年,神藉这先知摩西向以色列民颁布了十条诫命。这十条诫命中有九条是命令,唯独第四条乃是叫人“纪念”安息日。怎样纪念呢?“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  相似文献   

8.
吴恩平 《天风》2008,(10):14-16
这段经文谈论到了乌利亚的事。乌利亚这个人实在难能可贵,虽然我们在讲道时很少讲到他的处世为人和英雄事迹,但圣经却多次提到他的芳名,就是在耶稣基督的家谱里也特别记载了他的大名,而把拔示巴的名字弃之一边。可见,在神的永远计划里,在神奇妙的救赎大功上,乌利亚是一位不能忽视的重要人物。虽然在人的眼光看来,乌利亚好像是一个被人所遗忘的人,但在神的眼中,乌利亚的确是一个十分可爱、十分宝贵而了不起的人。  相似文献   

9.
圣经记载了一位十分爱主耶稣的人,他就是"犹太亚利马太城的约瑟"。一般来说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为受难的主耶稣奉献了新坟墓,其实他还为主耶稣做了很多事情。一、不趋炎附势,始终站在主耶稣一边“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议士,为人善良公义。众人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他本是犹太亚利马太城里素常盼望神国的人。”  相似文献   

10.
邢铁夫 《天风》2018,(1):23-23
高举,是变得有力、稳固、被人认可、被神提拔。约瑟被神高举,使他从监牢中高升,掌管埃及全地;大卫被神高举,使他不再跟随羊群,而成为一国之君;彼得被神高举,使他不再以捕鱼为生,反而得人如得鱼。这是'高举'第一个层面的含义。然而,圣经中却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人生却经历另一种'高举'。'流泪的先知'耶利米,是一位出生平凡的先知。根据《耶利米书》1章1节以及《列王纪上》2章26节两处经文综合推断。  相似文献   

11.
陈小鲁 《天风》2003,(10):50-51
·八世纪时受难曲由一位祭司用拉丁文朗诵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的故事,被引用的耶稣的话语则用圣咏歌调唱出。 ·教教会礼仪中以应答式受难曲为主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但各地新教会里也演唱通谱式受难曲。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解释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接近于各方面潜力的完全实现,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自我实现者时,提出了6个理由,其中,他探讨了人们的“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旧约》记述:约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这本来是一桩神圣光荣的使命,而且也正是实现他多年夙愿的最好时机。但是,面对这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  相似文献   

13.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6,(10):30-31
“他为我们世人并为我们的拯救,从天降临”对于很多基督徒来说,耶稣基督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我们的救主。他降生为人,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受难受死,让我们得着拯救。可是,《尼西亚信经》第二段首先谈及的,却不是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而是他与圣父上帝的关系;其中用了不少篇幅以不同角度(由“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到“万有都是藉着他造成的”)肯定他是与圣父本体相同的上帝的独生子,有着与圣父上帝完全相同的神  相似文献   

14.
林孔华 《天风》2009,(4):9-10
人子耶稣沉默了,在受难周的第四天(圣周三),经上没有记载他说过一句话,被称为"静默日",在他生命中最需要向他人倾诉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人子耶稣沉默了,在被审判的那一晚,面对各种人的挑衅、各样假见证的控告,他默然无声,在他生命中最需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这是两次匪夷所思的沉默,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人子耶稣竟然选择不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5.
项锡安 《天风》1996,(12):2-3
经文:赛7∶14;启21∶3—4 先知以赛亚的预言,迎来以马内利的盼望(“以马内利”是圣经原文译音,意为“神与我们同在”,见太1∶23)。以马内利是因着主耶稣的降生而开始实现的,这也是主的名字。以马内利的神是令人亲切亲近的神,他克服了旧约时代神人分离的局面。以马内利表明神主动与人和好,与人来往,这乃是藉着人的心灵与诚实。  相似文献   

16.
受难·复活     
蒿志强 《天风》2009,(4):37-39
<正>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降生、受难与复活是道成肉身的基督一生的缩影,更是基督徒信仰不变的主题。在此基督受难与复活的节日中,让我们一起来到各各他,默想他的大爱,追随他的脚踪。  相似文献   

17.
王路加 《天风》2011,(2):46-47
基督徒必须规划一生来回应上帝的美好计划。基督徒要在这世界上做美好的见证,职业是重要的一部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长大成人到退休的一段时间,是人生最重要的中段,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我们相信,神在太初就为他儿女的人生制定了美好的计划,并赐给美妙的时光,我们需要回应这美好的计划,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5)
<正>经文:可12:28—34;太22:34—40;路10:25—28"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神是爱,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且希望人们也回应他的爱。爱神的人,神也有许多美好的应许。耶稣爱人,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并且也对怎样爱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凡爱神的人都有遵守的义务。这个要求在他受难周第三天回答律法师提出的刁钻问题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回答中,耶稣把如何爱神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用所有犹太人都能吟会诵的《申命记》6章5节说明爱神  相似文献   

19.
经文:撒上15:22,弥6:7—8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犯罪”的问题。没有信主的人会觉得那纯粹是个法律问题,是以行为结果来界定的。而信主的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个信仰问题。因为除了法律标准的罪,还有神所定的宇宙性的标准(灵性)。“罪”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射不中目标”,即达不到目的。简单说就是,神造人有他自己计划和目标,就是要人以神为中心地生活,与他同行、与他同工。人的生活如果脱离了神要求的  相似文献   

20.
读经:可11:1—9;约12:13 当主耶稣在他受难那一周,七日的第一日,也就是受难前五天的事——耶稣骑驴荣进耶路撒冷。很多传道人都很喜欢以这一天主所说所做的和众人为主而做的事,作为内容讲道。因它不但有主耶稣以谦卑和平的君王身份,荣进耶路撒冷的重要事迹;更有那众人欢呼雀跃,称颂赞美地迎接受膏者的欢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