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心何处去?     
慕明 《天风》1997,(9):31-31
我看到《天风》第4期刊登《认真做好教会的接待工作》一文后,使我心中联想起一件难忘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温州地区的个体企业较发达,随着形势发展,我们这里也受到温州的影响,农村里的人也都办起家庭小工厂。  相似文献   

2.
孙志蓬 《天风》2014,(4):26-27
“温籍70后科学家喜捧国家自然科学奖”、“34岁温州人喜摘国家科技奖”、“陈智勇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0l1年1月14日至15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日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3.
加灵 《天风》2012,(5):25-25
台湾蒲公英希望基金会董事长、都市标竿教会主任牧师魏悌香的著作《向着标竿直跑》,是2月底参加《天风》特约撰稿人会议时受人所赠。得到之后,我在回温州的动车上就对它爱不释手,一口气读了一大半。近期,我又对该书作详细拜读。  相似文献   

4.
我在青年时代喜欢读徐霞客游记,因此性喜游览各地风景名胜。1976年秋,我和友人到温州江北岸罗淳山白水漈观瀑布,与雪生法师遇见,他说:“我有一次在李佛德居士家和你碰见,你还记得否?”我说还记得。他又说:虚云禅师写的《学佛的先决条件》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此文曾在上海《弘化月刊》上发表过,虚云禅师是我国近代禅宗泰斗,他纯粹是大乘佛教思想,在著作中,经常引用《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指导僧人学习佛法,主张禅净双修,参禅以参话头为主,或教人严持戒律,老实念佛,是  相似文献   

5.
包兆会 《天风》2016,(8):46-47
正刘廷蔚(1903-1994),浙江永嘉(令温州市区)人。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植物保护事业上颇有成就;曾在《生命月刊》、《小说月刊》上发表新诗,著有诗集《山花》、《我的杯》等,其中收录了多首基督教诗歌。他,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一生"以减轻农家疾苦为生活愉快的目的",在植物保护事业上颇有成就;他是一位昆虫学家,但也喜欢新文学,是早期现代诗出色的实践者,徐志摩、沈从文和陶行知都与他有过交往;他的家族在民国时期无论在  相似文献   

6.
吴守诚 《法音》2000,(12):48-48
温州市各界人士于10月23日在市区江心屿举行弘一大师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及《弘一大师温州踪迹》一书首发式和《弘一大师藏品展览》开幕式。  相似文献   

7.
胡志刚 《天风》1995,(2):6-7
自1994年12期《天风》拿到手,我手头已经有27期了。可以说,《天风》是我的新朋友。比起老读者来说,我读过的《天风》还不算多,但是这一位新朋友,我与之相识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每一本《天风》我都读过三四遍以上,这样算来,我也已经读过100多遍了。《天风》激发我的爱心,伴随我的灵程道路。我读《天风》  相似文献   

8.
有人非难说,根据上述论证,看来天主教传入温州迄今至少已有近七百年沧桑史但是这与《宁波教区简讯》期刊编辑部的观。点显然不符合,他们在该刊1935年196页上曾明确断言:“根据我们迄今掌握的史料,几乎无任何迹象表明老一辈传教士跟温州有什么关系”,这应作如何解释?该编辑部不是也曾对原宁波教区主教田嘉壁所告知的“温州昔日曾有过福建主教助手的住所和众多的教徒群众”这一惊人信息作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写信询问过当时的福州主教宋金龄(班籍)吗?但其结果是不但宋主教及其专管福建传教史的肥拉神父,都回答“从未闻知前任主教们有何代表派往温州的说法”,就连他们转托的远东多明我会驻马尼拉省总会档案保管员也说“自己未曾发现过一件能证明该会过去在温州有何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信徒,也不是神学家或宗教学家,但《圣经》却是我的案头书之一。我读《圣经》,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者的角度。从我这个角度看,《圣经》确实是一本充满精神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 ,《医学与哲学》创刊的那一年我跨进了大学校门。我从 2 0年前对《医学与哲学》的一无所知 ,到今天受聘为《医学与哲学》的特邀编委 ,可以说《医学与哲学》伴我渡过了对我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最为宝贵的 2 0年的光阴。 2 0年来 ,《医学与哲学》给了我许多启迪 ,也让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可以这样讲 ,从我提出全息生物医学到涉足科学美学 ,从我关注、介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到对现代时间针灸的拓展 ,每行一步无不渗透着《医学与哲学》的启迪和帮助。1 《医学与哲学》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哲学2 2年前我读高中时 ,有…  相似文献   

11.
泥土 《天风》2021,(1):42-43
我是《天风》长期的读者,从第一次看到《天风》至今已有33年;我也是《天风》的铁杆支持者,订阅《天风》至今也有27年;我还是《天风》殷勤的作者,从第一篇投稿《天风》至今已有25年.因此,《天风》是我灵程路上的良朋益友,是我读书的良伴与教牧工作的重要参照!我与《天风》有一个情结,愿与各位分享.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张奎良同志的《存在、实在、实体》(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存在》)和王金福同志的《也论存在、实在、物质范畴》(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也论》)。后者对前者提出商榷。我以为双方都提出和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同《也论》一文对存在(有)作为哲学范畴的否定,也不赞同《存在》一文用“客观实在的实体”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本文仅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3.
我的挚友吕大吉教授自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最近出版,这是宗教学研究上的一件大事。我来为这部书写书评,本来是难以胜任的。因为我的学术工作偏重于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宗教史,虽然对于宗教理论也做过若干思考,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无法对这部他半生心血凝结成的理论巨著做出并非空泛而能言之有物的精当评论。不过我还是愿意写这篇评论,原因不仅在于我与他是知己朋友,了解他的研究工作,还在于我曾经参与过《新编》的前身《宗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写作,对于从《通论》到《新编》的过程也有所了解,觉得有些话需要向…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一本叫做《绝对隐私》的通俗读本在市场上“火”了一“把”后,随之跟风出现了不少克隆读本,而一些出版单位似乎也相互较上了劲,你出了一本《单身隐私》,我就来一册《非常隐私》,市面上有了《我和  相似文献   

15.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师院和浙江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五单位发起,在温州市委的大力协助下,于1986年12月  相似文献   

17.
谈谈东正教     
姚民权 《天风》2013,(10):44-45
读《天风》今年7月刊曾刊登一篇文章《古老的东正教堂——基督教文明札记》,引起我的感触,也引起一些年轻信徒的兴趣。这几个星期常有青年问我东正教的历史,我想趁此机会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东正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19.
读者信箱     
《天风》1996,(9)
《天风》编辑部: 《天风》是我们基督徒一本很好的读物,毫不隐瞒地说,我很爱读。每逢《天风》新一期到手,我总是在几天之内就把它一字不漏地读完,还用红笔圈划出重点。为了使更多人也能分享《天风》的内容,我们在主日礼拜时有读《天风》的时间。但有的同工却反对这样做,我觉得这没  相似文献   

20.
旅途闲话     
甲:我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这几年来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每当我产生困惑烦闷时,常常燃一柱悠悠兰香,让《佛教文化》伴我灯下静坐。我不敢说自己增长了菩提智慧,但确实驱除了烦躁感到了清凉。乙:谢谢你,我相信这正是《佛教文化》同仁们的希望。甲:但是我也产生了另一种困惑。乙:嗅!那是什么?甲:我觉得在烦躁情绪日益消失的同时,我的激情也似乎减弱了。乙:这又是怎么回事?甲:上一期《佛教文化》菩提一叶栏目中说到名、利仅能使人产生一时的满足感,那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我觉得很对。原来我看到一些人并不做好事却得名得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