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八般若波罗蜜 8.1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集中在般若波罗蜜。般若一词,梵文本义即知识、智慧之意,但是这里所说的般若智慧并非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一种很神秘的宗教智慧。得到般若智慧,自然具有五神通、六神通等超越能力,前面五种波罗蜜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般若波罗蜜。单是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  相似文献   

2.
刘二刚作品     
《佛教文化》1994,(1):49-49
匪圃曰日啊表达对金刚经的解释,虽然言辞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并无大区别。倒是不太清楚孙先生要“遥祈南老先生慈谅法正”之处究竟何在。 孙先生要指正南先生书中的“偏颇之处”有二。其一是南先生把“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解释成“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智慧。” 孙先生据以认为,“其实《金刚经》里没有一句简单反复的话”,他的见解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说出来你听见了的般若波罗蜜这句刘二刚作品  相似文献   

3.
论开智慧     
在巴利文原文经典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被认为是佛陀(公元前六世纪顷生于印度)在普渡众生、广施教化时亲口演说的.其中有这样的佳句:"一切命中,慧命为最","智慧乃人类之宝","智慧之光,胜一切光".根据佛教来讲,人生的目的在于证得般若.般若一词,一般地都被翻译成"智慧",但是,巴利语般若比英语"智慧"一词的含义更为深广.般若,依佛教所说,它不但是指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1,(12)
(一) 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日:“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  相似文献   

5.
般若(pan~n~ā,Skt.prajn~ā)即智慧,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观念。般若观念在早期奥义书中即有所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奥义书、大乘佛教及早期佛教(原始及部派佛教)思想中三种般若观念的异  相似文献   

6.
任杰  由藏 《法音》1994,(12)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苦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义,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无依处故;圆满具足六种殊胜功德(自在圆满、相好圆满、祥瑞圆满、声名圆满、智慧圆满、精进圆满),智慧一切功德,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加持力而生;不住涅第,亦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义破除…  相似文献   

7.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其主要是佛教文化,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智慧是一种圆满的彻底的辩证的理性的自我超越思想,是中国人民乃至东方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和高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一个法宝。因此说,文殊精神就是大智无我、平等自由、圆融和谐、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智慧、和谐、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论宗是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在吉藏创立之后,就没有再在中国传下去。然而三论宗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对后世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主要宣讲佛教的般若思想。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认识佛教所讲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是佛教中的共法。三论宗的传承虽很短,但它探索了佛教般若思想,对后来的天台宗、禅宗、华严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在中国没有传播下去,它在日本却有着传承,它是日本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尽管后来它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也已经衰落,而且以后它也未能振兴,但中观学的分析方法却成为日本佛学…  相似文献   

10.
李海峰 《法音》2008,(1):16-20
般若,梵语为prajana,意为智慧。般若是诸佛之母,是佛法的核心。般若思想从小乘到大乘经历了逐步的发展过程,小乘主要讲人空法不空,大乘初期讲人、法二空,后期又讲到空有圆融。在中国佛教史的著述中,一般论述般若思想的发展,到中观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同时,人们一般认为《华严经》与《般若经》中的"一切皆空"的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华严经》在说"空"时是有所肯定的[1]。笔者认为,般若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打着佛法旗号用以安心的法门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不具正见,不以般若智慧为向导,妄用所谓的"法门",都十分容易偏离佛陀的本怀。文殊菩萨被称为七佛之师,为佛教般若智慧的化身,其所强调的"智信"并以智慧行万法,对解除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及佛教自身发展都有极大意义。分析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智信的内涵及其不二法门、空有平等、以般若为指导的实践观对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13.
文殊信仰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一信仰形态历史久远,信民众多。文殊菩萨作为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而佛教的般若思想又是这一智慧的主要内容。文殊信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别的,对这方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在佛教研究中很有意义,能为今天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佛教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的道德观,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金刚经》诸道德观都受般若智慧统摄,都是建立在《金刚经》所宣扬的“无住生心”、“空有不二”等宗教义理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歌咏情。古往今来,人情事态,天上人间,常纳入长长短短的三两行诗中,聊供吟诵。虽然只是一片石,却不失令人仰止的高山之雄健;虽然只是一滴水,却不减百川叹服的大海之壮阔。片石滴水,志所凝,情所钟。佛出三界外,法在人世间,佛教文化中也不能没有诗歌。旧诗可供鉴赏,新诗可作品评。作者且抒胸臆,读者恰释襟怀。最精辟的见解应该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现,最美妙的诗一定能透露出难以表述的般若智慧。片石滴水,般若智、菩提觉。谭寺言92.5.于白塔之南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象征,般若智慧是佛教认识宇宙万法的思想武器,以此,研究揭示五台山文化底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对佛学人生观的领悟概括地讲即是对佛学“如是观”的认识。所谓“如是观”,在佛学中的本义被认为是以一种非世俗的般若佛智来观照世法真实相状的正确看法。因此,苏东坡虽经历诸多人生痛苦,却能以超然的态度作“如是观”,这也可以说是般若空观在东坡生活道路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99,(10)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怕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贝烟,信复力励,必望得火。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褚法实相、摩诃形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听愿告提;若不很愿者,以罪垢速改。人留慧,则不天上无,下工呈梁,二事*故。今欲出生摩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津定厂,待定厂必须大精进力。何以故?欲界乱心,不能得见清去实相。譬…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6)
大乘佛教中的各种智慧及由不同智慧所构成的知识,在知识论的层次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如在禅学思想中,就有般若知及分别知两种层次;也就是说,禅家在认识事物的行为过程中,对于本体或实在(即终极存在或永恒不变者)可有两种知识。  相似文献   

20.
“般若”是佛教认知论里的重要范畴。“般若”是梵文的音译,也译作“波若”、“钵罗若“,意译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指普通经验的知识,也不是世俗人所能具有的一般智慧,它是超越知识、超越经验的灵智,是洞照性空,超情越俗,达到成佛境界的智慧,是一种成佛的特殊认识和手段。佛教是宗教,它的学说的根本宗旨与特质在于通过修身与修心,以求得人生的解脱。要想超越自我和现实社会,达到理想的解脱境界,就要解决如何认识人生与人心,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如何才能把握和达到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