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状,也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特点。要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水平,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教材的质量,就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下简称“马哲史”)的研究,是我们研究马哲史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回答这一课题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重要的在于,要增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因为研究的方式、方法如何,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研读斯著 ,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许多深刻新颖的见解 ,而且能够寻绎出梁氏独特的哲学史观。其哲学史观之内容 ,约有三端 :其一 ,哲学之内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是有地域之分和民族之别的 ;其二 ,不同哲学间的冲突和调和是哲学发展的内在根据 ,社会状况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哲学发展的外在根据 ;其三 ,诠释、分化、补充和修正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梁氏在哲学史观上的系列观点 ,对于今天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关诠释学与哲学史研究方式之间的思想关联的深度探讨相对缺乏,与此相一致,尚不存在作为一种特殊诠释学的哲学诠释学,即有关哲学的经验或哲学史研究的经验的诠释学.从哲学史研究方式的视角反观"方法论取向的诠释学"和"存在论取向的诠释学",可以看出,前者内在地包含着三种把握"文本"之意义的方式,即心理的重建、语境的重建和祛语境化...  相似文献   

5.
在发生于20世纪(尤在其后半叶)、反映人类共同体当前发展趋势的根本变化中,有一些转变——尽管被清晰地概括了出来——迄今没有得到充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没有得到完全的理解。尤其是,这关涉直到最近仍被普遍叫做“东方哲学”的地位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历史,张岱年先生讲,“一九七九年十月,全国各地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在太原开会,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后,许多同志建议创办一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专门刊物。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季刊创刊了。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在多重意义上,它与其他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连续的:(1)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像其他各门科学一样,哲学也是探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它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总体努力的一部分。(2)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哲学与常识和科学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正像科学方法是常识方法的精致化一样,哲学方法也是对常识方法和科学方法的提炼和总结。(3)就其效用而言,哲学和科学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特别是过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4)通过哲学史来学习哲学和进入哲学,通过批判地反思先前的哲学理论,开拓新的领域、使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论来发展哲学,这才是看待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5)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如下两个说法只是想当然,似是而非:科学依赖观察和实验,哲学诉诸诠释和理解;科学重点关注实然(事情实际上怎么样),哲学重点关注应然(事情应该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周文彬 《世界哲学》2006,(4):99-105
八卷本学术版《西方哲学史》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它的特殊之处首先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贯穿着中国学者的思想视野,这不仅体现在作者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理解与把握构成了他们面对西方哲学的背景,而且体现在全书贯穿着他们对诸如混沌(存在)与本质、自由与真理、信仰与理性以及历史之起源等等这些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学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哲学(思想性)的”作品。它的完成是三代学者百年思考的总成。  相似文献   

9.
整理说明: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以印度哲学和佛教史成果最为突出,并籍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学界的崇高地位。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是其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于他的全部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他不把佛教看作孤立的文化现象,故而在治中国佛教史之前,先研究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史。  相似文献   

10.
全球性与民族性:21世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界和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在不同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有其不同的视界和维度 ,它关涉到对道德教育意义的体认、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等。 2 1世纪的公民道德教育应以全球性与民族性为其基本视界和维度。这既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理论的要求 ,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Thom Brooks 《Metaphilosophy》2013,44(3):254-266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 is moving towards “global philosophy.” The idea of global philosophy is the view that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may engage more substantially with each other to solv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Most solutions attempt to use only those available resources located within on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 more promising approach might be to expand the range of available resources to better assist our ability to offer more compelling solutions. This search for new horizons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clarity about philosophical issues is at the heart of global philosophy. The idea of global philosophy encourages us to look beyond our traditions to improve our philosophical problem‐solving by our own lights. Global philosophy is a new approach whose time is coming. This essay offers the first account of this approach and an assessment of its future promis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Historians of philosophy are increasingly likely to emphasiz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work offers a pay‐off for philosophers of un‐historical or anti‐historical inclinations; but this defence is less familiar, and often seems less than self‐evident, to intellectual historia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is tendency, arguing that such arguments for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philosophy are often more problematic than they at first appear. Using the relatively familiar case study of René Descartes' reading of his scholastic and Aristotelian contemporarie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problematize this notion of pay‐off from an historian's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8.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七到六世纪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比如色诺芬尼(Xenophanes)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既不认识形容词“哲学的”(philosophos),也不认识动词“做哲学”(philosophein),更不用说是名词“哲学”(philosophia)了。而且,虽然存在一些古老但又十分可疑的证据,但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