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第四,清算巫文化,批驳"周易热""风水热"和对《道德经》的曲解随着"法轮功"组织被取缔,"特异功能"热潮也随之降温。但是伪科学、新有神论这样风靡一时的社会思潮,要想一下子消退,是不可能的。一些原本的"气功大师",继续借助"传统文化"这块招牌传播巫文化。"周易热""风水热"及曲解《道德经》,就是这种巫文化传播的新动向。它比以"特异功能"为核心的"人体科学"的"人文"背景来头更唬人。在清算巫文化,批驳"周易热""风水热"及曲解《道德  相似文献   

2.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跳端公"是一种以舞蹈为中心,兼及图像、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的传统信仰疗法,是人类巫医文化的类型之一。西南地区的"跳端公",以楚巫文化和氐羌民族从西北携带至西南的巫文化,兼及古傩文化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元素,是一种混合型信仰形态。作为一种信仰疗法,"跳端公"以神灵信仰为基础,充分利用舞蹈、音乐、图像、诗歌等综合性艺术治疗手段,使疾病和治疗的经验具体可感,在人与神交流、人与病患心理交流、表演者与观众交流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中,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从而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入巫仪式是科尔沁萨满教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学者和老萨满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入巫仪式"过九关"得到了发掘保留,20世纪80年代经由大萨满色仁钦确立的"过双关"仪式亦得到公认并成为当代科尔沁萨满教最主要的入巫仪式。当下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变化。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过关仪式的世俗化倾向明显,且对闯关者由世俗世界向宗教世界转换过渡的通过效力减弱,仪式本身成为萨满获得社会资本以增加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之“巫医”,历代注释或认为是贱业,或认为非贱业。正确阐释巫医职业性质与社会地位,不仅涉及到对此句语义以及孔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且也涉及到对上古巫医文化的正确认识。如果从巫的起源及巫医、巫史之分合,巫与宗教文化及南方区域文化之关系,巫医的身份及其道德、智慧之要求,孔子对巫医及祭祀之态度等几个方面作综合考察,即可证在孔子之前直至孔子时代,巫医地位虽有隆降,却并非是一种贱业。  相似文献   

6.
邓晓 《宗教学研究》2012,(1):243-248
巫文化是宗教的前身,巫巴山地远古的巫文化,是我国巫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巫巴山地远古的巫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色,即以“巫”名地,以“巫”立国,“巫”源深厚,“巫”风遍传。在上述方面,它们明显地不同于我国其它地区的巫文化。文章即围绕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由此,文章认为,巫巴山地的远古巫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巫文化,且在世界巫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邓晓,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7.
正儒学顺应中华民族上古、三代文化的大流、主流发展而来,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连续性与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与凭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玄圣创典,素王述训",刘勰的说法承汉人观点而来。《汉书·艺文志》认为,易为大道之源,而易道经过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历史演进过程。三圣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古即上古、中古、近古。刘勰认为,易道是中国人文教化的开始,伏羲画卦是开始,孔子作"十翼"是终结与完成,孔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概念在前中国哲学时期,就已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并升华为概念,进而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与巫-礼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哲学的意识与思维活动更多地保留了前综合意识原型与原始思维的活性,因而更具有隐秘的中和性与强大的扩充性。  相似文献   

9.
曹阳 《美与时代》2013,(2):56-58
楚帛书在中外考古史上是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物,记载了"三代"以来楚地的神话、历法、上古史和宇宙观等,是战国时期楚地巫觋文化的结晶,其图式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其书法和绘画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水准。楚帛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一、楚帛书出土、流传情况及基本形制目前学术界中狭义的"楚帛书",一般是指1942年在湖南省长沙的子弹库所发现的方形帛书。此帛书是迄今为止出土的  相似文献   

10.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远古中国"巫风"盛行,道教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延续、承袭了远古时代的神道巫风。山东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均反映出东周之前山东巫文化的"繁荣昌盛"。至春秋战国,随着理性思潮的高涨,巫逐渐丧失了其政治地位,渐次下移到民间,有的则演变为方士,这便促进了山东道教的前身——方仙道在燕、齐沿海地区的兴起。可以说,先秦时期山东巫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乃为山东道教产生前的酝酿、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2.
神仙是唐前地理博物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从《山海经》到《十洲记》再到《博物志》,地理博物小说神仙世界的内核经历了从"巫"到"仙"再到"人"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小说对神仙环境、神仙人物、神异物产等内容表现方法及侧重点的不同上,这映衬出了不同时期仙道文化的差异,也展现了原始宗教向人文宗教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远与近:侈移中国精神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7,(1):13-32
中国人内心的举止习惯,属于精神风俗,也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巫”、“血亲”、“懒散”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人内心活动中“近”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类型,进而对学界长期以来固执地以西方知识论类型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思想史,做一种纠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4):82-88
本文以东北J市H企业为例,探究单位制变迁过程中集体情感疏离问题。通过国企变迁三阶段的调查研究发现,疏离原因有三:其一,在公私合一向公私分化的转换过程中,"公"与"私"的制度规范开始流变,工人处于茫然状态。其二,公私分立向公私多元化变革,代表公权力的管理层权力获得强化的同时,伴随的是工人私权利的弱化,"公"的制度与"私"的个体之间被简化为人与人的关系,公、私内容与形式产生错位与扭曲。其三,在公私分立向公私多元化转换过程中,"公"的制度授予性角色延续,公私沟通理性不足,职业伦理、公共文化认同受阻。本文认为,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国企形构的公私合一向公私分立、公私多元化转换过程中,员工处于"无意义"状态、情感疏离之中。理想的公私分化、公私多元与公私互构实为契约精神、契约法定关系建构的开始,它容括职业道德伦理与行动法则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结集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的《花间集》,共收18家"诗客曲子词"500首。这部产生于道教鼎炽时期的唐五代文人词总集在词牌、题材内容和意象方面都折射出了道教文化的印记。以词牌为例,《花间集》中涉及到的同道教音乐相关的词牌有《南歌子》、《玉蝴蝶》、《巫  相似文献   

16.
"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德目,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并非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强调把人当人看,对社会各阶层都应持有起码的平等的同情心和爱心,"仁民爱物"意味着这一关爱之情由人类向自然万物的推及."仁"不远人、"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同时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现世追求和内在超越的品格;"克己复礼为仁"标志着中国文化由神本向人本、由外向内的转型,它的首要意义在于对于人的发现,在于唤醒人类的"同类意识",在于凸显人的反省和自觉,将其从整体上理解为牺牲自我、人的独立人格的丧失、人的异化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7.
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中期之前的"君子"、"小人"概念,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褒贬含义,而是指代两大不同等级的社会人群,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君子"、"小人"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有了道德含义,进而"君子"成为道德、文化的代名词,失去了与人的出身等级之联系。这一转变的背后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历史由传统的贵族制时代向官僚制时代演变,推动了君子、小人概念的演变。亦即词汇意义的演变过程,打下了深深的中国文化平民化走向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无神论思想史中保存了当官戒巫理论的中国古代官德一种反巫传统。宋人吕本中《官箴》正式提倡:“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以清心省事为本。”当官者为政,坚决不信巫、不尚巫、不师巫,坚决不与巫接触。明人吕坤《治道》明确提出:“禁邪  相似文献   

19.
《易经》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并非由于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是因为作为一部凝结着原始思维的占卜之书,它仿佛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巫文化的彼岸,一头伸入人文文化的核心,将二者结合贯通起来,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要真正评价分析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首要的前提就是将它置于原始文化的背景之中,达成对其最初含义的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是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先进与崇高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政党伦理,并贯穿在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伦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做出的创造性成就与历史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