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凝眸与感动     
小时候,常听到一些歌里唱“山高水长”,觉得那只不过是一种美景而已,待后来游历过一些名山大川之后,才逐渐对此有了感性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觉得那种情景真是妙不可言,美不可喻。  相似文献   

2.
身边的美景     
一个女孩子直到22岁大学毕业前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毕业后,她决意要离开家乡,离开这个令人昏昏欲睡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里“庸庸碌碌”的人们。她要去找寻一个美丽全新的地方,在那里开始多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汉晋时期的隐士有三种类型,不仕之士、隐遁之士、修道之士。士人不仕和隐遁,客观原因是政治败坏,主观原因是性情耿介;士人修道的原因,是追求永恒的生命。换言之,政治败坏会导致性情耿介的士大夫退出官场,无情无欲的性格会导致士大夫避居世外,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会导致士大夫走上宗教修行的道路。知识型宗教徒的产生,既有性格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5.
听琴     
琴是隐士们钟爱的器物。在终南山,隐士们喜欢在夜深人静或者晨曦初升的时候弹琴,琴声穿过流水,飞向更远的山顶。据说当通晓琴韵的隐士弹琴之时,云中就会传来上古时代的琴声。  相似文献   

6.
泪水来自于人最温暖的心底。它晶莹透明,饱含深情,是人生命中最高贵的客人。我听到的最早的关于眼泪的故事便是“泪洒斑竹”。相传斑竹本是没有斑点的,是娥皇女英的泪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永远的印痕。  相似文献   

7.
张枣是语言本体论者。他从词语本身出发,发现了词语在庸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下逐渐流入惯性的局面,并且由此导致了诗歌写作陷于思维定势的困境,人类无法言说的困境,他将其称为空白。诗人的任务是命名空白之词,即打破二元对立的逻辑,重新搭建词语与心灵的关系。在形而上的思考中揭示客观存在而不被承认的消极性,以修复被损害的现代主体。在处理词语的过程中,张枣既不同于与官方话语针锋相对的朦胧诗人,也异于颠覆式书写的第三代群体,表现出了远远逃离话语权力中心场域的隐士姿态,具有后朦胧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古夜郎竹王传说,在《华阳国志》中早有记载:“有竹王兴于逐水,有一女浣一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人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民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三郎神是也。”1986年贵州民院潘定智、罗懿群教授承编的仡佬族学资料汇编第一集《传说集》,在历史人物传说中,有魏绪搜集整理流行毕节地区一带《竹王的传说》和《赛竹三郎》的故事,有仁怀县王义搜  相似文献   

9.
不是爱情     
一爱情是什么?爱得你死我活,爱得神魂颠倒,爱得神智不清,爱得没有你我就要死了,除了你之外,我什么都不要,汽车不要,洋房不要,名誉不要,事业不要,朋友不要,甚至连父母兄弟、连生命都可以不要!这算不算是爱情呢?当然要  相似文献   

10.
正牧师,也称牧人,是效法我们的牧长、大牧人耶稣基督,按着圣经教训,牧养神的教会,就是耶稣基督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参徒20:28)。牧师的身份界定与自我认知,关系到牧师要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而牧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教会的形象。圣经明训:要禁戒肉体的私欲……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参彼前2:11-12)教会的工作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但有个统一的目标,就是  相似文献   

11.
正1985年,石昌鸿出生在贵州黔东南。从小在侗乡长大,他对侗寨的建筑形态和其他民间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对各种图形,比如苗族女性头饰上千奇百怪的图案,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2008年大学毕业后,石昌鸿没有去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发展,而是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贵阳,从事设计师工  相似文献   

12.
窗前竹几枝     
人世间,不爱竹的人,恐怕不多。早年,去南方游玩,见得竹树林林,无处不竹,就很是对南方人生出几多羡慕。觉得南方人有福分,能够举目望竹,日日观竹,满目秀碧中,端的是水润翠雅,赋得几分人生的精致和清韵。  相似文献   

13.
不是笑话     
有个想抽烟却没有带取火具的人,向一位老伯伯说:“老伯伯,请允许我接一接您的香烟。”谁知这位老伯伯竟尔勃然大怒,把这个人狠狠地责骂了一通,弄得这个人哭笑不得。这位已经失去火性的老人,为什么竟然大动肝火呢?原来老人以为这个人在诅咒他绝子断孙,毛病就出在“接一接您的香烟”这句话上。这位借火人的语言和态度可以算得上是很有礼貌的了,如果他懂得“接(续)香烟”的意思是“传宗接代”,那么在请求“接火”的时候,也不致闹出这场误会来了。我们从语词慨念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注意而闹出的笑话确实是不少的。上述由于古今词义不同而造成的不愉快,倒还是可以原谅的。现在的年轻人学过的文言文毕竟太少,象  相似文献   

14.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想尽办法也找不到工作。父亲说:“没事干就跟我去挖沙卖吧。”年轻人不甘心,说:“我读大学,不是为了挖沙的,我要等待机会。”  相似文献   

15.
虾米不是米     
儿子在城外的河滩玩耍,竟然从水坑捞到几条一寸多长的小草龟。儿子若高采烈地将鱼带回家,还用压岁钱买了鱼缸喂养。  相似文献   

16.
虾米不是米     
儿子在城外的河滩玩耍,竟然从水坑捞到几条一寸多长的小草龟。儿子若高采烈地将鱼带回家,还用压岁钱买了鱼缸喂养。  相似文献   

17.
房子不是家     
安宁 《思维与智慧》2011,(12):36-37
我们是房子的什么人吗?主人,房权证持有者,借宿者,路人甲,或者旁观乙?都不是,在这样一个疯狂抢购的时代,我们只是房子急红了眼的孙子和儿子,对这个掌控了我们一生命运,并耗尽了我们大部分心血的庞然大物,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9.
黄幸平 《天风》2009,(8):56-57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想想高考之前的那些日日夜夜,莘莘学子吃不香睡不安,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书,精神高度紧张,生怕自己考不上大学,怕失败,怕羞辱,怕让父母、老师失望,想想真是让人心疼。每当高考成绩公布,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事如所愿,以优异的成绩进人理想的大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20.
商人埃佩尔去世后见到上帝,提出要进天堂。上帝问:“你真的在人间活过吗?”埃佩尔回答:“真的活过,我活了七十多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