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诗歌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看,“兴”与“意境”都是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都由“情”“景”二元构成。不过“兴”之景只是借以引起其情的“物”,而“意境”之“景”则是“处身其境”的“境”,即主体处身于其中借情感体验过程中酝酿、萌生特定情感和独特感受的生活环境,而且“情”与物”、“意”与“境”生成关系的方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9)
常听人说,“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以为这就是佛教的主张。稍懂佛教或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那么,四大又为何“皆空”?空的是什么? 一般较少接触佛教的人都认为“空”很难理解,认为既然有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空”呢?如果一切都归之于空,那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摧”与“催”、“寥”与“廖”是两组容易混淆的词,它们因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往往会发生差错。先说“摧”与“催”。“摧”有两种读音:一种是“cuī”,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另一种是(“cuò”错),通“莝”,锄草。“催”只有一种读音:“cuī”,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使用“以上”、“以下”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是否包括本数在内?如果不搞搞清楚,就会发生问题。某省税务部门对于农用船的税收作了这样规定:“农船五吨以下免征工商税,五吨以上应按规定税率征收工商税。”但是许多县都有三、四千只五吨的农船,经办人员不知道这些船究竟该不该征税,只得层层向上级请示。  相似文献   

7.
我没读过姓氏起源考一类专著,不知道人的姓始于何时。不过,人类从原始群体混沌不分状态,终于有了姓,应该看作是一大进步;虽然最初或许只是氏族集团的某种标志,但这也可看作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读历史笔记,读到几个历史故事,颇有心得。东汉时,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他为昌邑县令。不久,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并怀金十斤相赠,以报恩师栽培之恩。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  相似文献   

9.
张载与程颢、程颐同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重要哲学家、思想家,同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与二程所创立的“洛学”是同时兴起,不相上下的两个学派。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关学”与“洛学”兴衰的社会条件、历史原因,“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这对于  相似文献   

10.
“尔迈力”在我们许多人的概念里是“善行”的意思。其实,它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真正的意思是“工作”、“行为”,如果在该词的后面加上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才具有“善行”的含义。“尔迈力”涵盖人一生的全部行为———无论其善恶。因而,我们不仅把洗大、小净、...  相似文献   

11.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13,(3):54-55
耶稣正在讲道时,几个法利赛人前来见他,说:“离开这里去吧!因为希律想要杀你。”此话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恶意的恫吓,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从耶稣的回答中能看出他的镇定:“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10)
<正>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写道:"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约翰所记述的,是来自"天上"的一段对话,一呼一应之间,给了"在主里面而死的人"一个极其宝贵的应许——"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两千年来,这个鼓舞人心的应许激励了无数基督徒,为了"作工的果  相似文献   

14.
李世峥 《天风》2015,(3):44-45
<正>结束了"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带着"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的心情,同犹大以外的其他十一位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他要在这里做被捕前的最后一次祷告。耶稣非常清楚,承受十架酷刑是一场严峻的属灵争战,所以必须藉着祷告向上帝支取得胜的力量。进入园子之后,耶稣吩咐其中八位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接着,便  相似文献   

15.
<正>"变水为酒"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充分显出了耶稣的能力和荣耀。对基督徒而言,凭着信心相信神迹的真实性毫无难处,但在行神迹的过程中,耶稣对马利亚的称呼和回答令人费解。圣经告诉我们:"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  相似文献   

16.
李世峥 《天风》2015,(2):44-45
<正>在那次以"我是好牧人"为主题的讲道中,耶稣如此说:"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约10:10-15)在这段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4,(6):38-39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圣子耶稣的道成肉身,目的在于将不能看见的上帝展示给习惯于用视觉和感观认识事物的世人,以便让人藉着他认识上帝。为了更好地"表明"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稣给人间带来两样礼物,一样叫"恩典",一样叫"真理"。《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相似文献   

18.
李世峥 《天风》2013,(11):38-39
对于传道人的生计问题,使徒保罗有十分明确的教导:“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3—14)对于牧者,保罗所强调的是权利;对于教会,保罗所强调的是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20.
正"知"与"不知",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尽管,"常谈"未必有新意,但"常谈",却也未必无新意,所以,还是可以谈的。此一话题,最早,应该是由至圣先师孔子提出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属"四科十哲"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朱熹,在此一节下注曰:"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