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正如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抱  相似文献   

2.
陈静 《中国道教》2003,(3):41-42
道教的仙界是美丽而洁净的世界,道教的神仙是自由而长生的生灵。道教的仙界和神仙表达了人类的永恒理想:永远地享有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理想是永恒的,但是它在观念中被澄明,却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考察“仙”字的起源,就是为了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仙”字是在什么语境之下出现于中国的文字系统乃至观念系统的,又是怎样演变成为仙人或者神仙的称呼的。“仙”字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一个很少用的字眼。最早出现仙字的地方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曰: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  相似文献   

3.
黄勇 《中国道教》2005,(2):30-32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更为精致的、对成仙充满自信的“自力本愿”的神仙思想。作为一种旨在济世救民的宗教,为扩大宗教影响,于是,“他力本愿”,度人成仙的神仙思想开始流行起来。①六朝时期,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的灵宝派兴起后,度人成仙思想在道教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对只重视个人修炼成仙思想的局限性,灵宝派指出:“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  相似文献   

4.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5.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当时的方士和神仙家一般只热衷于个人成仙,或者帮助帝王、贵族成仙,而对救度普通人没有多少兴趣。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  相似文献   

6.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么是神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本意来说,神虽有神灵之意,但指人的意识和精神、表情气色也是很早的意义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较早的解释,不同凡俗  相似文献   

7.
刘娟 《现代哲学》2017,(2):135-140
汉末的《老子变化经》是体现老子的神学形象与仙教长生救赎的重要文献。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这篇经文,分析以下两个关键问题:信道者如何建构老子的神学形象,老子集至上神与长生神仙于一体的宗教主神形象,已经初步显现出道教的本初面貌;在人世治乱的历代革变中,老子如何在乱世之中通过长生信仰救赎与劝勉教众。  相似文献   

8.
方仙道是在古老的“长生说”和海外仙境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以追求长生、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形态.那些自称有长生术和神异术的人士,被称为“方士”;他们所从事的长生术和神异术,被称为“方术”.春秋战国时期,在燕齐一带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互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狂潮.  相似文献   

9.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10.
道人与“懒”很亲切,从昔日的道家“商山四皓”、“竹林七贤”,到后来的道教“睡仙”陈抟、“赤脚大仙”董清奇等等,都莫不以“懒”而闻名。后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馋当厨师懒出家”。“懒”俨然已经成为自命清高的出家僧道们的一种共同特征与标志。当年道教北五祖之一的钟离权祖师也曾自号“天下都懒汉”,意为其不与世人相争斗,懒于争夺功名利禄,并非他是个本性懒惰之人。试想,修道本来就是件玄之又玄、难之又难之事,倘若真的懒惰,又如何能够修成神仙?同样,传道度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神仙若本性懒惰,又如何肯去普度众生?后世有位…  相似文献   

11.
被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老子想尔注》,是对道家元典《老子》的注释;然而,此书虽然采取了疏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释义。它系统地改造、利用渊源深厚、影响广被的道家哲学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把老学的“道”论与长生成仙说、民间道术等融为一体,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一《老子想尔注》为神仙方术、民间道术等寻找一种理论的依托,利用道家的哲学理论对长生之可能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李时珍"幼以神仙自命"与《本草纲目》引据的道家道教书目,《本草纲目》对道教养生思想的吸收,《本草纲目》中的鬼神巫卜观念等三个方面,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与道教神仙方术的复杂关系做一辨析,提出:李时珍对道教神仙方术并不一味排斥,而是有扬有弃,扬弃与李时珍作为一个医药学家的主客观认知条件有关。道教养生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14.
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仙。“仙”有不同的等级,如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等。不同等级的仙有不同的功能,最高等级的仙是天仙。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曾言“举形升虚”的天仙是“上士”所得,而“中士”、“下士”只能得地仙和尸解仙等。本文不打算探讨有关“仙”的等级和类别的学说,只是想将“仙”作为一种笼统的范畴,探讨一下道教成仙学说的流变及其原因。既然“仙”有不同的等级和性能,本文在展开以前就有必要对笼统的“仙”。范畴作一个定义性的说明。“仙”乃是经过修炼并获得神灵般(超凡人的)属性的人。“仙”是人转变而成的,不过仙人已“失人之本”(《抱朴子内篇·对俗》)、“变质同神”(《坐忘论》)了。那么,成仙的主体是原来的凡躯还是别的什么呢?道教对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道教神仙传记作为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角度反映出道教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为唐宋时期的神仙传记《三洞群仙录》,它继承了前代的“神仙可学”思想,并且反映出了唐宋时期神仙观念“世俗化”的进程与女仙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道教的神仙有两个来源 ,一类是修成的 ,一类是降生的 ,修成的神仙是由人而仙 ,降生的神仙是由神而仙。他们虽然在人神之间相会于神仙的共同名称之下 ,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道教的女仙也有人仙和神仙之分 ,《列仙传》和《神仙传》里的女仙基本上是人仙 ,而到了《墉城集仙录》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里 ,就并存着人仙和神仙两类神仙了。从性别的角度检讨这两种不同类别的神仙 ,可以明显地看到 ,归属于人仙的女仙并没有摆脱一个男性的框架 ,而由神而仙的女仙才真正是宇宙和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7.
神仙传记     
记述神仙事迹的著作。神仙的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至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深信寻求。于是神仙传说,遂累见于史传之中。随道教之兴起,记述神仙人物事迹的专著——《列仙传》,也随之问世。企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理想,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而可学,体现了道教的要求。《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  相似文献   

18.
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西王母崇拜所体现的宗教内涵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当今人民又将怎样发扬光大?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及高道大德。一、西王母崇拜应是中国母系社会转型期的图腾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拜  相似文献   

19.
服食     
道教修炼方术,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道教修真炼养方法,有内修和外养两类,服食药物属外养。服食起于战国方士。与行气、房中同为当时方术三流派。初为服食“仙药”。《韩非子·说林上》载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汉武帝曾先后派人去海上仙山搜求。求之不得,汉武帝时乃有人造仙丹之外丹术产生。但当时除服食人造仙药(丹药)外,某些草木药如芝、菌、术等,仍作为仙药服食。道教承袭服食术,所服药物即为丹药和草木药两种。  相似文献   

20.
王驰 《中国道教》2006,(6):40-43
古老的中国道教,自其创始以来便不断追求着超越世俗的神仙理想。而遍布于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多有为道教“洞天福地”者,从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道士们在实践长生成仙道路上坚实而又凝重的足迹,并以大量的古迹遗存成为道教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在山东半岛西南部的大海之滨,有一座被人们称为“神仙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