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主教》2008,(2):49-49
【天亚社·泰国三帕兰讯】泰国天主教徒及基督教徒学生,以分享信仰经验为基督徒合一周拉开序幕。他们大多数是修生及神学院学生的青年,期望彼此能够建立更密切关系。175名来自不同教会、宗派及学院的青年,参加1月18至20日在曼谷总教区牧民训练中心举行的基督徒合一研讨会。全球各地在1月18至25日庆祝基督徒合一祈祷周。训练中心位于首都曼谷以西的三帕兰。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中国教会的合一与神学建设,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研究室于1998年3月21日举办“中国教会的合一”研讨会。与会者就新约圣经与教会合一,教会历史与教会合一,灵性经验与教会合一等方面内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教育与儒家教育的和谐关系表现在 内在的合一与外在的统一, 内在的合一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合一,  相似文献   

5.
晓望 《天风》2011,(6):36-36
世界合一机构总干事细说合一的挑战 德国信义会(EKD)领袖前往瑞士探访位于日内瓦的合一中心,2011年4月8日,他们与世界合一机构的总干事们讨论合一面临的挑战。来自ACT Alliance(教会行动)的John Nduna表示:"合一最急切要面对的挑战是宗教不宽容。"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世界信义宗联会)的Martin Junge牧师表示:"大家需要克服互相怀疑,这不仅是指基督教内教会与教会或其传统之间的猜疑。"  相似文献   

6.
儒释道三教皆以“道”为根本旨归,并立足自身本位来不断融会他者,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教合一”思潮。但“三教合一”思潮的形成并没有泯灭三教之间的差异,反而促进了三教各自话语体系的构建。寻求同一性、自觉差异性、超越同异之辨,既是“三教合一”思潮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现实路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哲学”保持觉解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与西方哲学进行视域融合:“求同”以为双方的深层对话提供场域;“存异”以为双方的相互激活提供可能;最终超越同异之辨,实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马西沙林兆恩,字茂勋,别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晚年又号混虚氏、无始氏,明正德十二年(1517)诞生在福建莆田一个大家族,死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享年82岁。林氏一生倡三教合一,创立三一教。三一教曾流行于闽、浙、赣、皖...  相似文献   

9.
<正>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正>合一不是统一。教会的合一,并不是在教会结构、教制、教义或礼仪方面的统一,而是一种多样性中的合一,就如一个身体会有许多不同的肢体。教会合一是以在基督和圣灵里信徒群体与上帝的关系为根基的。因此,教会的合一就是教会分享和参与三一上帝的爱与联合。在爱里的合一不是生活上或外在形式上的统一,也不是对教理教义的划一或单一性的解释。教会合一是在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已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德法合一”论始终未离儒家道德本位,决定了这种结合仍是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而没有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国的儒释道几乎同时进入越南,很早就形成三教同源、三教合一思想,二十世纪20年代的高台教即是越南三教合一思想的升华。本文试图梳理越南历史上的三教合一的思想过程,对高台教对三教合一思想的升华进行阐述,揭示越南文化的内核,从而得出建立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合一的基础     
<正>谈论合一,若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现实中合一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性的软弱、乖僻、自私、拉帮结派,造成了合一的困难。然而,教会合一是基于我们对上帝的信仰。关于教会合一,在保罗的书信中,无论是早期的或是后期的书信,都有所论及。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针对哥林多人的结党纷争,提出基督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1,(4):36-36
世基联工作报告中呼吁合一与对话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简称世基联)总干事Rev.Dr Olav Fykse Tveit在2011年2月16日的中央会议上发表年度工作报告,发出教会合一的呼召,不但指在信仰上的合一,还有在行动上谋求公义、和平及众人的尊严而合一。总干事形容世基联是一个普世、合一、互相帮助的教会团契,是一个让不同的教会携手合作的组织。在他的报告中还特别提及不同宗教关系及对话等工作……他亦强调在不同教会之间形成共识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对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这一同感特征的道德性提出了挑战。数值上的合一主张、性质上的人我合一主张以及概念上的人我合一主张看似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但是这些回应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相比之下,从《孟子》和朱熹的"一体""恻隐""怵惕"思想中提炼出的人我合一形态则有助于我们回应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天主教》2009,(6):50-50
6月底,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基督教长老宗神学院委任天主教神学家伊利莎白黎柏特修女出任神学院院长。世界改革教会联盟称,该任命见证了“合一是革新途径”的宗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合而为一     
孙长征 《天风》2006,(19):6-7
信徒合一,教会就会合一,教会合一才能与主合一,只有与主合一才会得上帝的喜悦。经文:约17:11,20—23;弗4:13耶稣在钉十字架之前,有一个很长的祷告在《约翰福音》17章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祷告,表达了他在父上帝面前对自己使命的认可,对门徒的交托,还有最终的愿望,在这个祷告中提到较多的一件事,就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这是他对门徒最关切的  相似文献   

19.
<正>二、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教会大联合如果我们把上世纪20年代发起的本色化运动视为中国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合一运动,那么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在三自爱国运动影响下于1958年实现的教派大联合就可以视为第二次合一运动。这次合一运动与20年代的不同之处是,它是在前一次合一运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元素,特别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在刘一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三教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