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砰!砰!砰!”一个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不久.门开了。“你找准?”门里的人问。“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超过很多河道、翻过很多座山、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一真理和评议既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又关上了门。路人不死心.转悠一圈后又继续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留给他的却是一副冰冷的面孔。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讲课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  相似文献   

2.
主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 8:32)这句话的古汉语译文就是:“尔识真理,真理释尔”,成为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会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就被这话语所抓住,因为它本身就带着极深奥的哲理。 真理不同于道理、学说、  相似文献   

3.
爱真 《天风》1998,(12)
本文拟就这三个重要的概念作一说明,以帮助信徒分辨是非。 真理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就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主耶稣的话很肯定地说:真理就是以耶稣基督并他完成的救赎为核心的信仰。主要包括:1.我们相信圣父、圣子、圣  相似文献   

4.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5.
何谓真理?     
在早期基督宗教哲学中存在有两种对立的真理观。一种以奥古斯丁为代表,主张“真理即是存在”。另一种以波爱修为代表,主张“真理并非存在”。阿奎那既反对奥古斯丁的也反对波爱修的真理观,主张真理乃事物或存在与理智的符合或一致。阿奎那之所以反对奥古斯丁的真理观,乃是:勾了强调真理与事物或存在的差异性,更好地阐述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他之所以反对波爱修的真理观,乃是为了强调真理与事物或存在的同一性,强调真理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真理”的研究,较多的时候是停留在“静态”上,也就是把真理论作为一块块分离开来的东西加以论证。这样就容易给人们造成一些认识上的混乱。陈中立同志在他的《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中,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用唯物辩证法对真理进行了一系列“动态”性的研究。这是对“真理论”的有益探索。读了这本论著,受益非浅。下面我简单谈一谈对此论著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论具体真理     
列宁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具体性?什么是理论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排斥的抽象思维?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自觉地以真理的具体性原理为指导,加强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8.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着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有些同志提出了“价值真理”的概念。袁贵仁同志的文章《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以下简称袁文),其目的就是要证明价值真理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以消除其他同志对价值真理所持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0.
关于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及其统一,我曾作过初步探讨(参见拙作《真理在本质上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8期)。《国內哲学动态》今年第6期发表尹瑜新同志《要正确运用“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但我不能同意尹文的观点。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求教于尹瑜新和哲学界的同志。尹文认为,“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的提法是把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在同一对象上同时用于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涵,这里的抽象只是就真理的形式而言的。我认为,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抽象性。当我们提出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1.
逻辑真理是可错的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真理是可错的,逻辑原则上是可修正的”(陈波,2000年,第217页;另参见1998年,第251、256、259页)①,这是陈波教授常常谈论的一个观点。在他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逻辑和逻辑真理可以被修正”(同上,2005年,第94页),并且强调认为,“一切知识都可以因为某种经验的理由而被修正,因而在原则上都是可错的”。(同上,第95页)我认为,陈波的这些表述虽然有些区别,比如前者是从逻辑真理的“可错”到逻辑的“可修正”,而后者是从逻辑和逻辑真理的“可修正”到“可错”,但是实质是一样的,即认为逻辑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因此,我把他的观点简…  相似文献   

12.
“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实”这是对列宁关于客观真理问题论述的歪曲、误解,此论的提出者所提的几个论据都是错误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存在与时间》,明确讨论了“真理问题”。但其中也包含着“技术问题”,只是还没有成为明确的主题,还隐蔽在他通过“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的背景中。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立场来看,技术是此在“在世”中的现象,技术与真理相关联。技术作为“揭示”而属于真理,此在“在真理中”,此在也“在技术中”。  相似文献   

14.
论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局限性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迫切需要,都指向一个真理,这个真理除拥有理智以外,还有更多的东西。科学具有的令人信服的正确性只是真理的一小部分。这种正确性,以其普遍的有效性,仅仅把我们作为有理智的人,而不是作为真正的人完全联合在一起的。这种正确性使我们在已被理解的对象方面、在特殊事物方面,而不是在总体方面,联合  相似文献   

15.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真理     
真理,简单地说,就是真实的道理.唐代湛然(711~782)《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之一说:"漏即是事,无漏即真理."这是以有惑、业、苦为事,无惑、业、苦为理,漏尽即得证真谛我空真如.梁代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中说:"郗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支遁字道林)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这里把真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道:“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70页)。很多同志据此认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否则,那它就不是真理了。他们把真理说成是纯粹具体的东西,认为具体性是真理的唯一特性。我认为,这种否认真理的抽象性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就把具体性视为孤立的、单一的东西,加以抽象化了。事实上,列宁这段话并不是针对真理的全部特性,而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具体性而讲的。列宁所否定的那种“抽象的真理”,并不是指真理本身,而是指它的存在。如果曲解了列宁的话的原意,把真理的具体性推向绝对,那么就歪曲了真理的本来面目,对真理的产生和本质也就无法正确阐释。把真理的具体性加以绝对化,同否定真理的具体性一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盛足风 《天风》1996,(2):37-38
一次,主耶稣说出了权威性的名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 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说话的。 真理,给人指明当行的道路,又吸引人去接受更高的生命,而凡发展这生命,丰富这生命。这个生命又转过来发扬真理,印证道路。  相似文献   

19.
真理的衣裳     
正真理和谬误一起到河边去洗澡,他们都脱得光光的,跳入水中。趁真理游得正高兴的时候,谬误偷偷地游回岸边,把真理的衣裳窃走了。从此,谬误经常穿着真理的衣裳招摇过市,而真理却赤条条地一丝不挂。寓言是真理的好朋友。起初,他常常带着一丝不挂的真理到另外一些朋友家里去串门,但是,人们远远地一看见他们,就紧紧地拴上了大门。寓言伤心地说:"你们怎么  相似文献   

20.
真理与科学     
作者在本文中从存在主义的观点论述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以及西方大学的现状和任务,全文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首先叙述科学产生的历史、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力。他认为科学认识是有界限的,这表现在:一、关于事实的科学知识不是对于存在的知识;二、科学知识不能给人生提出目的;三、科学不能回答关于它本身意义的问题;四、科学知识需要一些预先的假设,它就必然失去它的绝对性。再次作者论述了哲学的任务:一、应当在哲理探讨过程中表现出处于这个世界但不服从于这种可认知性的人们的自由;二、哲学要指出与可认知的世界不同的东西:存在和超越性;三、哲学要把放弃了的历史传统重新建立为密码的境界,建立为人类精神创造物的境界。作者最后说:“在科学本身中就存在着哲学。的确,要与哲学有区别是容许科学的纯粹性的。但是,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乃是首先给科学以内容的东西。科学与哲学两者由于无批判的混合和实际的分离都受到了损害。”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评述了西方大学的现状。他慨叹说:大学只教授科学,而信仰、即在超越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在这里没有地位;大学有分裂为学院和诊所的危险,大学的统一性成了幻想,然而这种统一性却是我们理智生活的理想。在第三部分里,作者评述了西方的精神危机,他说:今天,得意洋洋的气氛被压下去了,伟大的个体的研究者更为罕见了,真理的最终目的是嗳昧不明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事实和发现积累得难以理解,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原子弹的威胁。他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在其互通声气的斗争的纯洁性中通过知识为理性取得最大的光辉”,是“容许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实现,探出述说包罗万象的真理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