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刊于1984年第12期发表了孙凯飞同志的《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一文,提出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我们收到了一些讨论文章,并在1985年第4期发表了张华夏同志《论唯物辩证法与一般系统论的关系》一文,作者认为系统论中有五条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将唯物辩证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了促进这一讨论,本刊设了“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关系问题讨论”专栏,还于同年第9期发表了《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综述》,简介了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看法。 从哲学界和科技界对系统论与辩证法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看,意见还很不一致,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提出的带普遍性的规律是否就是这样的规律?论述系统规律是辩证法规律的同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系统规律是普遍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之中。那么是否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规律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等等。这说明,关于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还有必要深入展开讨论,以使各种不同看法的同志进一步交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适应改革实践的需要,哲学界在广泛探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新陈代谢问题也展开了讨论。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十多篇,涉及到如下四个问题: 一、新陈代谢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相对独立的普遍规律目前国内通行的各种哲学教科书,都没有把新陈代谢作为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一条规律加以阐发。一般只是在讲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时涉及到新与旧的范畴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问题。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方面把“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再归入“否定之否定”,而放在辩证发展观的位置上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论唯物辩证法与一般系统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1984年第12期发表了孙凯飞同志的文章《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后,我们不断收到有关这方面的来稿。发表在这里的张华夏同志的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欢迎大家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自哲学产生以来它就存在了。但是,对于什么是辩证法,不同的哲学有着不同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并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规定。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4页)。这在表面上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  相似文献   

5.
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的产生,表明在客观世界中除了具有数学所研究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普遍关系。这些学科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普遍关系的科学认识方法。这对于人类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需要从哲学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国外哲学界和科学界对系统论的哲学意义看法很不一致;国内哲学界和科学界对系统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应该从系统科学中吸收什么东西,意见也不相同。本期发表的孙凯飞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当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是本世纪人们发现的一条新的规律”,它“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文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和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很有意义。我们希望哲学界和科学界的同志撰文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6.
尹星凡同志在《试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尹文”)中说:“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事物的矛盾,而不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必须以联系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并就教于尹星凡同志。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对哲学范畴在确切把握其含义的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对象进行分类研究,也是哲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普遍性并不是脱离特殊性的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着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即如列宁所说:“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哲学笔记》第98页)唯物辩证法之所以不同于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乌杰同志在《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引只标页码)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系统辩证论”(第32页)。他说,他创造的这个“系统辩证论综合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的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范畴,并按其内在联系组成新的科学体系”,它“既是一般世界观,又是一般方法论、认识论、价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龚榆:论唯物辩证法的性质与功能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以独立于人的思维之外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因而是一门本体论的哲学。唯物辩证法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来描述世界的本质,它的方法论功能正是来自于世界观的科学原理。这种由科学原理构成的方法论,不同于认识论领域的方法论。后者是纯粹意义上的方法论。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既是存在规律,又是认识规律,是二者统一的规律,也就是思维正确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用“认识规律”来限定唯物辩证法,这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在本刊的上一期里,我们发表了《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的评论员文章,希望哲学史界重视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把握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演变以及各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弄清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是自身的推演,而是根源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这里我们发表金春峰同志的《从范畴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及其规律》,作者通过中国哲学史上“和”、“反”、“斗”、“合”、“分”等范畴的形成、发展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探索中国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中国哲学的范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欢迎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撰写论文。  相似文献   

11.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12.
蔡婉琪 《哲学动态》2022,(11):16-25+128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潘梓年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锁钥——唯物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地基,潘梓年所作出的卓越的哲学贡献包括:创新性地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体系,明确提出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阐明了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他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的阐释和探索,是中国本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研究和创新唯物辩证法的优秀典范,其哲学贡献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理论形态提供了可能路径,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论创新和实际运用提供了经验借鉴,并深刻影响了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建树。  相似文献   

13.
本人想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史中的一个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学说中,是否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这本来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其所以要专门讨论一下,是因为这个问题被一些文章、小册子和教科书弄得相当混乱了。朱亮同志《列宁是怎样写〈哲学笔记〉的》一文(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再次断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但没有着重研究辩证法各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因而也就没有确定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六十周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哲学和法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1977年9月在阿拉木图召开了“唯物辩证法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逻辑学和方法论”的第二次全苏讨论会。全国许多城市的哲学家和学者,苏联科学院、加盟共和国科学院、苏联哲学协会和全苏《知识》协会的代表,以及《共产党人》、《哲学问题》、《哲学科学》等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等共3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功绩,是把矛盾、联系、运动这三大范畴更好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体系,推进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这在他的名著《矛盾论》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看到,《矛盾论》并不是在那里孤立地讲矛盾,而是以矛盾为基础讲运动、变化、发展,讲事物的普遍联系,讲“许多的哲学问题”。通过《矛盾论》,我们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到矛盾、联系、运动三者的统一,更深刻地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可以看到“矛  相似文献   

16.
论条件     
“条件”作为哲学范畴,在哲学文献或教科书中只是有提及而没得到展开论述。然而,“条件”的本质、类别及其在丰富哲学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是客观存在而不可忽视的。本文试图对“条件”范畴作比较系统的专门探析。一、条件的含义什么是条件?相关资料显示,在论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特性时涉及到“条件”范畴。其中对“条件”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参见:(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年…  相似文献   

17.
李达同志生前主持编写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一书,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联系当时的思想战线实际,批判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张奎良同志在《试论马克思以入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说:“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中期《资本论》所达到的新的制高点,晚期唯物史观的新升华,都是以深化对人的正确理解为契机实现的”,这是“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果真如此,“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就是假的。因为即使不顾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的人道主义史,在他以前的费尔巴哈就高举人本主义的大旗,总不能否定。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神圣家族》也打着“真正人道主义”的旗号,已不可…  相似文献   

19.
刊在《管子学刊》1989年第1期上的《“白马非马”与诡辩哲学》一文(以下简称“白文”),在总结“同诡辩作斗争的历史教训”时说:为了同诡辩论进行有效的斗争,不但要懂得辩证逻辑,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而且要懂得形式逻辑,善于进行逻辑分析。在战国时期,人们对“白马非马”的诡辩论,  相似文献   

20.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常常看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旧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史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谭辅之在《最近的中国哲学界》一文中,很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靡全国的唯物辩证法运动:在大学的讲台上讲课,如果不讲几句辩证法、唯物论,肯定不受学生欢迎;学生、老师的案头,如果没有几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就要被人瞧不起。就连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激烈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赞成唯物辩证法的书籍,现在大有满坑满谷之势。1930年前后关于这一类的书籍层出不穷,可见唯物论者在近年的中国已猖獗到了极点。”类似的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