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沟口健二的影片中的视听影像风格极具东方古典色彩。他的影片中体现出大量的能剧元素。"物哀"和"幽玄"是日本能文化的精髓,既是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也是终极审美追求。在日本电影创作中,将这两种美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当属沟口健二。沟口健二运用"融情入景"的方式将"物哀美"体现在其影像当中,将"幽玄美"集中体现于运动长镜头的运镜方式上。  相似文献   

2.
从思维方式和文化人类学的高度解读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是一个新的视角.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己度物、想象性类概念以及象形文字等诸多方面都与维柯等人所倡导的诗性智慧若合符契.而起源于远古文化观念的中国古代象征传统在本质上所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周易>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它确立了象征文化的东方传统、奠定了中国思维的基本范型、开创了"立象尽意"的审美传统、发明了"仰观俯察"的创造法则、开启了诗性言说的批评传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雕塑最大的特点在于"得意忘形(象)"的意向性表达,或者说我们与西方传统雕塑最大的区别可以用前者为写意而后者为写实来概括。中国传统雕塑这种意象性表达的背后实则是深刻的东方审美思想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西方与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可分别用"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二者加以概括。如果说前者以其科学意义上的物体论的身体的主张,为我们指向了西方传统的身体现的话,那么,后者则以其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身体的强调,为我们指向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进而言之,如果说前者的身体是一种非自足的身体、个体性的身体和"形神二分"的身体的话,那么,后者的身体则为一种自足的身体、互体性的身体和"形神一体"的身体。这两种身体观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对身体的不同理解,也以一种"近取诸身"的方式,使中西哲学各自的不同的特质和图式合盘托出。  相似文献   

5.
长筌子词具有浓厚的文人化特质。其传教词善用曲笔,建立了一套理景交融的传教策略与象喻式的传道话语。长筌子的写景词可分为"有我"之词与"无我"之词,前者书写一己的隐逸生活,充满生活情趣与个人风采;后者则多为说理而设,难见自家性情面目。长筌子词体现了主动追求文人化的文学自觉倾向。具有注重章法、铺排意象、善写细节等特点,是全真词文人化的重要表现。长筌子词在全真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应一直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7.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循环建造"是指将废弃的材料重新运用到建筑之中,带上匠人特有的文化情感,形成一个循环再用。它是近代中国建筑设计中一直被遗忘的伟大传统,代表着人类"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观念,也体现出勤俭节约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当今的建筑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生态问题,不仅在观念上有所改变,还需要体现在具体的建造方式中。文章在探讨"循环建造"设计语言的基础上,以瓦爿墙与再生砖为例,用材料的循环、情感文化的循环、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方面,来研究"循环建造"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天下之"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基于明代后期"人欲"的伦理正名而有所发展。其在具体内涵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以黄宗羲为代表,认为存在一种客观实在的、作为资源的"公利","公"是对这一客观公共资源的共享;其二以王夫之为代表,认为"私"利是基本的社会现实和思考"公"之秩序的起点,"公"则是各个"私"利间协调和谐的状态。前者是作为"共"的公利共享的"公",后者是作为"通"的私利调和的"公"。这两种不同的"公"的观念体现在黄宗羲和王夫之关于井田论、封建论、君臣关系等领域的观点差异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讨论佛教禅宗的建塔制度及其有关生死丧葬等文化观念。禅林之塔可分为祖塔和普同塔两种,前者为祖师个人入葬之塔,后者为众亡僧骨灰合葬之塔。普同塔之制体现了百丈清规蕴藏的众僧生死平等的精神,而祖塔之制在后世则受世俗皇权和儒家观念的影响日益等级化。禅林中两种丧葬观念的冲突,一边是精进修行的禅师对百丈怀海生死平等观念的守护与坚持,一边是热心宗教事务、扩充禅宗势力的禅师对世俗儒家等级丧葬制度的认同与仿效。  相似文献   

11.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智慧。儒家仁爱为本的生态思想,以成人成己、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为追求的目标,"天地人一体同仁"充分体现出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相融的人文精神。道家道教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提倡"因天地之自然",以实现"人与天合","神与道合"。"天地人一体同道"表达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与儒家从人伦推及人与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与生态文化特色。中国佛教圆融慈悲的生态精神,以缘起论阐发了心与物、理与事、天地与人之间的圆融互具、相即相融的整体关系,提倡对万物众生的慈爱和悲悯,丰富发展了佛教的生态思想和哲学智慧。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儒佛道分别从人的本性、道法自然、缘起净心出发,异辙同归地指向了天地人的同体与和谐共存。三家相异互补的生态思想,既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极简主义作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设计理念与思潮,成为当代设计的一种重要风格,从生活层面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追求。与此相契合,在中国古代绘画、工艺美术与园林建筑之中,同样有着对于简约之美的追求与艺术表达,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简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简约文化的追问与探索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它的存在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于简约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日本,本土神道与外来佛教扮演了一对"自我"与"他者"的角色:当神佛遭遇之初,后者以"他者"之普遍性包摄"自我"之特殊性的形式将日本人对神的崇拜纳入对佛的信仰当中;而由此产生的文化压抑和原乡迷失,又推动前者以强调特殊之"自我"有别于普遍之"他者"的方式摆脱对后者的依附。由此实现的神佛关系逆转不止具有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更内含了一种以"自我"包摄一切"他者",即民族中心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叙事医学视阈下《醉花窗医案》中的反思现象,具有明显的"文学多维化"特征,且反思路径具有"多视角"特色。王堉通过汉语言修辞的运用,对文史学典故的援引以及对民俗文学体裁的融合等,实现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医生自身、医生与患者、医患与社会"等各层面的叙事反思。多视角叙事反思的医事路径,主要呈现"医生与患者"视角和"医生与同业医"视角下的多篇典型医案中:前者以"医理共通和医患关系、诊疗依从性、知情同意、转诊及其影响"为路径关键词展开表述;后者聚焦对"妥善处理诊疗分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红河上游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花腰傣,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花腰傣这一支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章结合地域环境的影响分析花腰傣文化中的原始崇拜、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稻作文化,其中体现了新平花腰傣居民与天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这也是新平花腰傣居民的传统生态观,这种利于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于今天的花腰傣村寨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8.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汉画像中,有许多羊图像.这些羊图像与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孝悌观念和婚姻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代人的审美追求与宗教信仰.羊图像的存在,有益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的精神内核.羊文化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逻辑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一种价值的逻辑,价值判断之真假取决于论证者的价值取向,作为这种价值的逻辑,其价值观构成论证结构之规则。先秦逻辑讨论重点不在论证结构,而是"正名"、"用名"问题,即一旦厘清了"名",正确地用名便是一个合理论证。正名、用名构成先秦逻辑重要内容,前者体现"名"的哲学功能,后者体现"名"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