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探讨历史唯物论的体系问题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往通行体系之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建立体系之过。言外之意,似乎唯有另辟蹊径,方能解决问题。我则以为,探讨这个问题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通行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包括《序言》在内所表述的唯物史观是“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体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张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一观点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马克思特别重视工业和商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初步研究政治经济学就发现了唯物史观的决定性因素。在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立足现实回头看"的方法。这一方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还带有顿悟和直觉的性质,在马克思经历了15年左右的深入研究后,他大体上构建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着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述,从而达到对这一方法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3.
《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1979年)的作者G.A.科恩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作者W.H.肖,不约而同地声称,他们的书是专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为之进行辩护而写的。两位作者可谓用心至善,可惜的是,他们却把马克思的正确观点解释错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下简称《序言》),业已科学地、完整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篇《序言》证明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正确的理论概括。除了在《序言》里,马克思在他的别的重要著作里,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五大形态依次演进理论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经典”。但本文认为,这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解实质上是由多方面的局限造成的对马克思的误读,是把马克思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普遍化,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其结果是建构了一个封闭的体系,遮蔽了马克思在历史哲学领域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文本解读《序言》中的内容之所以被视为经典,是因为马克思自己曾明确地说过:“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  相似文献   

5.
现在国內外通行的历史唯物论理论体系,大多是依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的表述建立起来的。究竟以《序言》作为标准来建立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体系是否妥当呢?这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出现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是与他们的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的。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言而喻,也是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适应”的客观依据 “相适应”理论的客观依据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长期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家,尤其是德国和苏联的一些著作家,根据《资本论》的手稿来研究马克思这部著作(从1857年的初稿到定稿)结构的变化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由H. 戈劳斯曼(Henryk Grossmann)于1929年提出来的。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最后一部分中提出的、后又在1858年4月2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详细说明的计划和三卷本《资本论》的计划,显然毫无共同之处,假如人们不了解那些过渡性的著述,那么试图弄懂这个问题,就只有靠某种推测了。正如罗斯多斯基(他对此问题的解释也是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1872年初,巴黎公社的参加者,记者M.拉沙特尔(1814—1900)建议马克思定期分册出版《资本论》,马克思同意了。1872至1875年,鲁瓦翻译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在法文文本中做了不少修改和补充,后来,恩格斯把这些修改和补充移入其他版本。《资本论》法文版序言曾多次被译成俄文,其中一些句子,如关于科学的那句话(见序言最后一段),后来成了格言。应该指出,马克思一向讲究文体,刻意追求作品的科学准确性,务求译文字字句句准确无误。他  相似文献   

9.
论“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潘显一在1843年底1844年1月间,年轻的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论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许多基本观点,比如:“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个较长时期的逻辑演变进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到自主意识与思想的形成、从单纯的仅仅批判宗教到批判与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即实践,是马克思有关宗教思想的演进逻辑。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成熟性作品,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抓住这一思想演进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从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中丰富的宗教思想出发,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地诠释其中有关宗教的思想观点与演进历程,提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创立与唯物史观创立的内在逻辑关联、唯物史观的创立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关联的论述,以及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容本身的分析,充分说明《导言》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纠正了宗教学界这一几乎成为定论的观点,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个观点的原因,说明必须继续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索。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人们却很少论及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毫无建树可言。但事实却是:马克思是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端,经由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以及扬弃市民社会这三个主要理论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奠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从《莱茵报》时期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早期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支持者,使用的是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思想构建了一个对市民社会批判的一元框架,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市民社会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的观点,完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建构。  相似文献   

14.
1.导言我想用这个专题报告,来纪念我的朋友Б·Г.库兹涅佐夫。他的著作《理性与存在》,不久前出了英文译本;我再一次感到惊奇的是,他提出的观点,和我现在要讲的东西很相似。库兹涅佐夫集中注意的基本问题,是分析概率和不可逆性在我们的宇宙概念中所起的作用。下面三段引文,可以作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同观点的范例。在卢克莱修的长诗中,我们读到: “但愿你在这方面恰恰很熟悉: 那些向来就存在的物体由于自身有重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必胜信心,离开了人世。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阶级斗争》再版所写的著名导言,人们还记忆犹新。年迈的弗里德里希估量半个世纪走过的路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那个时候是各种宗派的许多模模糊糊的福音,其中每一派都有其万应灵丹;现在却是马克思的一个大家公认的透澈明了的理论,明确地规定了  相似文献   

16.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家们习惯把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早期历史称之为“史前时期”,马克思在《&;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序言》中也使用了“史前时期”,但马克思在这里是另有所指,与习惯用法的含义不同。本来,马克思原文的意思是明确的,但朱唏先生在《马克思关于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1年2月6日,我在《光明日报》学术版上发表了《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一文。这篇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但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这个维度被遮蔽起来了,甚至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亦可简称为“实践论”)时,仍然会发生这样的遮蔽现象。拙文的这一见解引起了一些学界  相似文献   

19.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江苏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一书付梓之后 ,近两年我已经又回到了自 80年代中后期自觉中断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 ,就像我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的 ,投入到“马克思如何走向当代这样一个更令人激动的课题”中去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也正在发表过程中 (重解青年卢卡奇、科西克和施米特等人的专题论文已陆续刊发 ,拙著《无调性的辩证幻像—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近期可望问世 )。真没想到 ,《回到马克思》这本纯属自己“弄清问题”、本以为可以插进书架深处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哲学著作中出现了许多研究哲学中列宁阶段问题的专著和集体著作。尽管如此,还有一些阐述得不够充分的问题。Л.В.斯克沃尔措夫的著作的对象就是其中问题之一。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著作是试图说明列宁依据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学说的几个基本方面”(第32页)。本书前面有一篇导言,作者在导言中分析了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的历史和状况,并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联系形式在历史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里,作者不仅考察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而且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