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峥 《美与时代》2005,(5):24-27
“意境”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审美范畴。在现当代各种不同观点中,多从宏观角度,试图把“意境”概念构建成某种庞大的体系,用它往各门具体艺术部类上生套。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其意境表现各有倾向,不宜笼统归一。中国山水画的“意”是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思考,是对宇宙至真的理解;“境”则是这种思考行为和理解成果在画中与画外游走灵动的时空。  相似文献   

2.
三意义检验理论与意义理论紧密相连的是意义检验理论。意义理论讨论“什么是意义”这个问题。意义检验理论则考察“什么是经验意义的标准”。有一部分分析哲学家(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无论观念论者、指称论者或功用论者,都把意义理解为某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什么是意义”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他们宁愿研究什么是经验意义的标准,即讨论语词或命题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意义。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意义检验理论。在二、三十年代,他们提出经验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认为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 ,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 ,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 ,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 ,也从未在《道德经》中有过“什么是道”或“何谓道”式的发问。他不仅对“道”未作任何落于言筌的界说(定义 ) ,甚至对这“不知其名”者勉强“字之曰道”也要分外申明乃是出于不得已 (见《老子》二十五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号 )…  相似文献   

4.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哲学界大都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但这一模式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就“价值的工具性定义”而言,也即从“主体的需要”来界定价值看,虽然它较好地说明了物的价值,但却不能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甚至有把人的价值变成纯粹的手段性和工具性价值的危险。其次,就“价值的客观性”问题而言,针对主体-客体模式,为了论证价值的客观性,哲学界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努力,就是把“主体”与“主观”、“主体性”与“主观性”区别开来。[1]这一区分的本意是将“主体”与“主观”区别开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对于价值的客观性,历来人们有两种相反的主张:第一,认为价值与事实在形而上学或逻辑上有严格区分,尽管事实在独立于心灵或意识的意义上是客观的,但是价值却是主观的,因为价值在形而上学上是依赖于人的心灵状态或活动的,所有价值都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或评价主体.第二,认为我们事实上必然是把自然事物经验为至少具有某种独立于人类的价值的.环保伦理学家主张,自然事物的价值必须看作是独立于人类的;这种观点明显与第一种主张相冲突.本文试图在这种互相冲突的主张中作出调和,而提出对价值的存在的一种新的解释,使上述两种主张能相互兼容,这个解释就是:价  相似文献   

6.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7.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本位主义是指某种以他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的理论和学说, 它是利他主义、集体主义 (包含家族主义、团体主义、国家主义等)、民族主义等的合题。个人本位主义大约相当于常说的个人主义, 它是一种把个人的个性、价值、权利置于首要位置的理论和学说。对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特质的问题, 虽然中国哲学界绝大多数论者表示肯定性的认同, 但在具体理解和诠释上却是见仁见智。关于儒学的个人本位倾向, 尽管前贤也有人申论, 但迄今仍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本文认为, 儒学呈现出某种逻辑“悖论”, 它不仅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有的逻辑和语法的书说,实词才表达概念,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任何词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总是有所指的。例如“猫”指向一种哺乳动物,“来”指向一种动作,“啊”指向一种声音或感情。而词义所指的,就是某种存在,正如列宁指出的:“每当人们叙述些什么时,他们就在表明某种存在”(《哲  相似文献   

9.
万莲子 《学海》2001,1(1):166-170
本文提出“丁玲现象” ,就在于丁玲及其创作以及丁玲及其创作的研究已构成十分鲜明的特点 ,足以成为一种现象有待学界注目。一、关于丁玲及其创作的价值判断 ,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错位有一种观点认为 :“对于丁玲来说 ,她具备一个伟大作家的充分条件……但她最终没有能够奉献给世界文坛堪称一流的作品 ,而其本人也未能进入世界伟大作家的行列 ,这是整个新文学和时代的深刻悲剧。”① 我不知道论者如此结论所倚仗的价值标尺具体何指 ,不过 ,联系丁玲及其文本实际来看 ,这种论述未免有“研究失真”之嫌。事实上 ,丁…  相似文献   

10.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醒民 《哲学动态》2006,10(1):13-18
普特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心的”(虽然把它描述为“不关心的”多了一些误导)。但是,正如康德看到的,物理宇宙忽略的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的“感官刺激”———意图的、价值的和指称的“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的事物。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虽然工具论否认这一点,但是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的价值系统[。1]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这段话中的某些提法,但是其主旨恐怕大家都会接受。这就是对人类而言,价值是…  相似文献   

11.
袁祖社 《道德与文明》2002,(3):52-54,66
西部大开发实践活动的展开、深入 ,需要营造一种必要的“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呼唤一种为西部社会群体所需要和普遍认同的新伦理价值观念 ;这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个性追求、内在气质 )和集中表述应该是 :“生存本位”的新发展伦理价值观 ,即 :以发展求生存 ,以发展促生存 ;新发展伦理价值观所包含和要求的伦理规范及其现实践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博弈——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和谐——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理想目标 ;三是“社会”与“国家”的功能分殊——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价值排序是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般说来,在道德生活中每个道德主体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但这些价值原则的序列不是一层不变的,会相互碰撞和冲突,产生伦理风险和道德困境。当今关于价值排序的研究转向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进路的探讨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本文通过对两本伦理学专业期刊的统计研究,分析了价值排序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伦理风险"作为研究进路,以情景主义和透视主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价值排序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凝聚“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聚"共有价值理念",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实现二者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方法论原则的探讨和建构,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凝聚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现实困境"与"理想超越"的否定统一原则;"民族使命"和"成员责任"的彼此关照原则;"传统"、"现代"、"未来"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14.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latively independent versus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has been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importan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The current studies examined the causal role of self-construal by investigating whether priming independent or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within a culture could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worldview that mirror those traditionally found between cultures. In Experiment 1, European-American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interdependence displayed shifts toward more collectivist social values and judgments that were mediated by corresponding shifts in self-construal. In Experiment 2, this effect was extended by priming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ng Kong with primes that were consistent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ir predominant cultural worldview.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inconsistent primes were more strongly affected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the consistent primes, and thus shifted self-construal,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to a greater degree.  相似文献   

15.
谢瑞琪 《法音》2021,(3):35-43
《维摩诘所说经》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1]《金光明经玄义》云:"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2]《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悕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3]佛经典籍中有诸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佛教对于音乐的重视不言而喻,实际上,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手段便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16.
价值权威及其可能——从韦伯的"价值无涉"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问题,既是一个时代性课题,也是实践中的敏感问题.在一个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强调权威,要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困难得多.但是,权威的问题常常并不完全在权威本身,它很多时候来自我们对权威的曲解和"误用",其结果不仅造成了对权威的简单反对,也直接制造了价值多样化时代价值世界的困境.真实的价值多样化并不必然地排斥权威的存在,事实上,真正的权威只有在与多样价值的相互关联中才能"有深度"地建立起来.现代价值世界正是依托一种对于"合法"权威的价值认同,提供文化精神和文化生命的接续和传承,同时也以一种积极的反思和批判带来人文世界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分配伦理中存在着两条并行的价值路向:"分"与"惠"。"分"涉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孔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皆表达了对"分"的认同,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分"的合理性依据。"惠"涉及国家与庶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先秦儒家所设计的种种分配调节机制中。"分"与"惠"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内在地涵蕴了"惠",以"惠"作为其获得合理性的评判底线;另一方面,"惠"以认肯"分"为前提,并最终强化了"分"。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分配的理想状态:中道。  相似文献   

18.
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四孝》辑选了从远古到宋代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故事。作为传播儒家孝文化的启蒙读物,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所传递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ims to show that the concept of "naturalness" in the Laozi is able to provide cultural guidance concerning values for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Specifically,the Laozi's concept of "naturalness"—manifested in the text's exhortation to "honor the dao and exalt the de" and its statement that "the dao models itself on naturalness"—has profound ontological,polit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naturalness" that are strongly expressed through a variety of propositions including "achieving all through non-action" and "downsizing the state and simplifying the people." With respect to the question about individuals living a life of appropriateness and establishing their destiny,the Laozi emphasizes such cultivation methods as "sticking to simplicity and authenticity" and "watching in quietude and observing in depth,"which are also infus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naturalness," which stresses the notion that understand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n provide useful les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uman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In a sample of 278 children with normal intelligence and behaviour disorders the x-rays of the craniums were analysed especially on the aspect of suture bones. They were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total diagnosis "Minimal Brain Damag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suture-bones and other cranium anomalies as well as between clinical total diagnosis "MBD" were to be found. So the results by D. Müller on the clinical value of suture-bones are sup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