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工作是一个涉及贯彻政策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有效开展国际斗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构建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的系统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不仅仅是一个对宗教事务管理的问题;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一定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眼界,要有“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的崭新思路。何谓“全局”?一般来讲,全局由两个层面所构成:一个是世界大势,一个是国内形势。所谓“懂全局”,就是既要懂世界势,又要懂国内形势。从世界大势来看,我们要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要的历史作用。从国内形势来看,我们要懂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中还包括抓住当今世界“文明依托”错乱的契机,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何谓“大事”?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教工作者议大事,就是要议宗教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是在20世纪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过程中由西方学者创立的,其中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归咎为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希图重建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些生态学家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从东方古老的宗教文化中找到了诸多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因而被称之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近年来,中国哲学界也借助这一契机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对话:在对话中,很多学者把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简单地归约…  相似文献   

3.
李利安 《中国宗教》2023,(10):14-17
<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贸之路,还是集多重历史内涵于一体的文明交往之路,是一条众多重要民族相互杂处、多种重要宗教彼此交织、古今不同文明形态变化多端的文明交往带。作为现代全球文明交往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宗教文化格局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具有重要影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认同的支撑和精神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世界缺什么?这一问题的真义是:“我”成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缺什么?缺“伦理”,缺“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的伦理!这一缺失历史地根源于对人类文明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的误解和误读,因而必须进行中西方民族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一次伦理事件,其深远精神意义使它成为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制礼作乐”的西周维新是中华民族的原初经验,礼崩乐坏是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带着“伦”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中西方民族开启了各自的精神之旅.20世纪初,中西方哲人以不同的话语形态和问题指向诞生了同一个文明觉悟,这就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学会伦理地思考”的“伦理觉悟”.行至当代,中西方民族、中西人的精神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面临同一个难题:伦理缺失,伦理家园失落.由此,“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道德追问,便演化为“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寻,最后演变为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前途的信念危机:“我们能否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历史底蕴,作为在其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宗教工作,也应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寻找智慧之源,建立历史自信。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脉络之中,建设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相称的、与二千年中外文明交流史相称的中国宗教。从宗教中国化的视角出发,本文追溯了中国宗教的历史成就,包括一脉相承的宗教传统、超大型及深刻复杂的宗教体系、中外交流融合的宗教文明体,考察了中国宗教的历史精神,包括开放、创造、包容、凝聚精神。最后提出,历史自信具有勇于面向未来的维度,中国宗教学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重整与书写“新宗教史”,包括“以中国观世界,以世界观中国”重整全球宗教史;以互成论来再思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待中国宗教互鉴史;以宗教史写作推动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宗教史学理支撑等。  相似文献   

8.
林馨 《福建宗教》2001,(6):23-24
宗教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发挥积极作用。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既是其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中介行业,只要合乎其操作程序并能产生积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都可以为其所用。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转换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基础。如何摆正宗教与旅游业的关系,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9.
儒家是不是宗教?说“是”的可以有一千条理由,说“不是”的可以有一万个根据。归根结底,将儒家定位为宗教后,意欲何为?坚决不同意儒家划入宗教,又将如何处置?帽子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帽子底下的脑袋。清末民初,“哲学”、“宗教”、“科学”这些新术语如潮水般地自西方涌来,有些是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相近的,容易翻译和理解,也好接受,而有些则不那么简单,越是带有根本性的、越形而上的概念就越难对译,因为这些观念负载了很深的价值认同,也区隔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些概念被介绍传入时,已经附带了近世西方文化的拣择标…  相似文献   

10.
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驱动,令人担心和不安。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不仅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互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纽带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贸交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集之地。在多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新疆地区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历史上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各宗教,在中华文化的浸润滋养下,逐渐呈现中华风貌,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部中国宗教史,折射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灿烂悠久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斗争,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种种关系,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和规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权控制下所起的社会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对我国及周围的邻国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一、儒释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
王邦维 《法音》2009,(9):12-16
一、“民族”与“众生” 现代学术意义上理解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种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地域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宗教意义上的民族,其他方式,其他内涵意义上的理解还有不少。  相似文献   

14.
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的问题,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特别注意坚持文化自信。从文明论视角来看,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坚持文化自信,主要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与文明是否在国际竞争和文明博弈中具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在“后西方”时代讲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肯定各大文明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经验智慧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敢于进行各种创新行动,包括建构一套既有其文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话语体系,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又可反过来增强文化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时坚持文化自信需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学术的思想资源,二是深刻体认和阐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三是自觉养成中国学术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特定人类共同体悠久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应包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群体深层心理结构和信仰、价值体系,以此而观,儒学与宗教无疑具有同样的功用.在历史上,儒学之于中华民族,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民族、犹太教之于以色列民族、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民族一样,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因此,无论在西方抑或在中国,都有人称儒学为“儒教”.尽管儒学缺少宗教应有的组织形式、教义形式、传播形式和人格化的至上神崇拜形式,都不影响它与世界上几大宗教体系一起享有并驾齐驱的人类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基督教与"一带一路"有着极深的渊源。"丝绸之路"提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成为不同宗教传播和对话的媒介。中国基督教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大局,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一、发挥纽带作用古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呈现多宗教聚集、民族文化各异的特点。面对诸多的文化差异,需要经历求  相似文献   

18.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引导方式和实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市宗教界积极开展“三进一奔”和“双文明”创建活动,即以“科学技术进场所,致富信息进场所,文化图书进场所,信教群众奔小康”和“争做文明教徒,创建文明场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时期,“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2年2月 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重大课题组、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召开“儒家与宗教”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孔子2000网站全文刊发了讨论的实况,引发各方面极大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这里刊发与此次研讨会相关的一组文字,以期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地理交通,尤指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关丝绸贸易的一条穿越欧亚大陆的通道。这条道路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从此,东西方在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交融互通,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