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化的基础。在家庭继替的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的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从我国革命实际和农民处境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权利发展与解放道路的革命思想。这些思想是我们党关于农民权利认识链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包括"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解决农民基本生存权利、农民拥有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权利、要尊重农民"最大的革命民主派"政治地位与权利、在推动农业合作化中发展农民脱离"永久的痛苦"的经济权利等。  相似文献   

3.
先进性与革命性之间的张力,是毛泽东农民话语的隐藏线索,理解毛泽东农民话语的钥匙。1949年后,毛泽东的农民话语历经了两次转向。第一次是从强调革命性的阶级分析转向强调先进性的生产方式分析,但这一次转向使农民话语中的紧张关系愈加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进行了第二次话语转向,重新回到以革命性为核心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农民话语的第二次转向,只是从表面上缓解了话语的紧张,并没有真正解决理论的内在矛盾。不过,虽然毛泽东的农民话语历经反复,在实践上也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始终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毛泽东农民话语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民的需要层次,认为生理需要仍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需要之一,同时我国农民的需要层次存在地区差异。本文还认为致富动机、创业动机和学习动机是当前我国农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民粹派人民观的研究,分析了民粹主义把农民当作历史主体的原因在于俄国历史上农民具有革命精神和当时低下的工人阶级发展的状况,评述了民粹主义关于农民主体性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蝎子的下场     
有一只蝎子爬行在麦田里,见到一个赤着双脚劳动的农民,正在埋头锄草。蝎子悄悄地爬上农民的脚背,狠狠地蜇了一下,然后倏地蹿进麦田,溜之大吉了。农民找不到蝎子,又怕弄坏庄稼,只好自认倒霉。  相似文献   

7.
吴永兵 《天风》2006,(15):38-39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儿子。渐渐地,他长大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的儿子。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人独自走在田间的小径,他默默地思索起人生到底是何去何从?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8.
智者的故事     
有一次,霍加接受一个农民送来的一只兔子。当然,霍加没有白要人家的东西,盛情地款待了农民。  相似文献   

9.
城市小学生心目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62名武汉城区小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小学生关于农民的总体形象.研究发现,城市小学生对农民的总体印象是勤劳朴实、生活艰苦、重视亲情人情;小学生对农民的印象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他人和小学生的直接观察;小学生心目中的农民形象随着年级的上升更加客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民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手段,以浙江省本地和来自外省的503名农民为样本,对农民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当代农民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模式,考察了不同因素对于农民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农民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一项社会支持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传锋 《心理科学》2005,28(1):201-203,200
本研究以我国东、西部439户被征地农民家庭的主要劳力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结果发现:被征地农民所获得的总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城市居民投有显著差异,但在社会支持的某些维度上具有明显差异;我国东部地区被征地农民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人口统计因素(如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和社会心理因素(如征地前的职业、征地后的经济来源等)对被征地农民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影响。研究认为,征地部门需要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或职业培训、以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行为选择是否遵循理性原则,是国内外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四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认为乡村改革进程带来了农民致富冲动的强化和经济理性意识的成长,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生成和强化的"土地情结"依然存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为乡村社会转型中农民理性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逻辑前提,也为"理性新农民"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而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则是塑造具备文明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新农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动力所在再次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苏北W村为个案,从农民集中居住引发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内源发展动力问题.W村农民集中居住的案例,展现了苏北一个从有名的贫困村到"省级文明村"的社会变迁过程,诠释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自我解构和建构的能力,揭示了农民集中居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动力引发作用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组织介入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可以借助农民卫生合作组织来提升农民在新型合作医疗中自我服务、筹资和监督的能力。政府要加强调研,引导农民成立科学的农民卫生合作组织,保障农民健康权益和社会利益实现,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阵地。本文利用在湖南省农民中的调查数据,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描述性统计发现,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差异性、模糊性、偏离性和实用性特征。回归分析发现,个人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但培育环境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多的是个人自发、松散的行为,缺少组织力量的教育和引导。最后,从重视理论宣传、满足农民需要、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价值满足缺失及伦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但农民却不断逃离乡村的怪象。这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因主体流失而面临瓶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以自豪感为核心的本体性价值满足和以成就感为核心的社会性价值满足发生了严重缺失,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不能为作为农民感到自豪,不能为作为农民而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道德尊严。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必须转变"农民落后"的伦理观念,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收入。当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获得较高本体性价值满足和社会性价值满足之后,就不会再逃离家园而热衷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城市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农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原因,对促进我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世界强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与家人成调查交谈等,了解了他们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及其预测对我们农民工作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指出了政府和农民在本身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为下一步制定农民工作和农民人力资源战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雍正江  姜守明 《学海》2014,(1):185-191
土地是农民福利的根基。过渡时期以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在限制其地域流动时,其福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人们所面临的福利风险主要是包括生老病死等在内的自然性风险,教会、庄园等组织内救济承担了缓解农民自然性风险的主要责任。过渡时期,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地域流动加快,自然性风险与包括失业、贫困、流浪等内容的社会性风险并存,社会性风险日益突出。此时,组织内救济已走向没落,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在缓解威胁农民福利的社会性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英国福利保障主体开始转型。  相似文献   

19.
魏小强 《学海》2011,(5):53-57
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的要求相适应,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有关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为起点,在比较分析既有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解决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问题时,坚持建构和习得相结合的路径,是合乎我国社会实际和农民需求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的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的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