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圣价值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道德共同体认为具有超验意义的价值,且其他价值不可与之进行比较、权衡。人们在决策中如何感知神圣价值关乎决策结果。基于神圣价值保护模型,本文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权衡及其决策结果,探讨了禁忌权衡如何导致道德义愤和道德净化,悲剧权衡如何导致决策惰性,并对神圣价值保护模型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神圣价值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以及神圣价值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3.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本义原指一种个体性的"信仰"行为,在其转化为一种特有的体系化"宗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之"神圣化"建构等此在性因素的历史影响。就此而言,近代兴起的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思潮虽都有其合理性,但从发展创新的眼光看,二者皆有其历史局限性。与之相比,纳斯尔所倡作为一种"神圣传统"的"传统伊斯兰"理念,在信仰之本原与显现意义上,或为伊斯兰文明的未来勾勒出一扇"神圣"之窗。  相似文献   

5.
"印象派"一称始见于艺评家路易·勒罗瓦的艺评文章,长久以来,人们通常会以"印象派之父","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等诸如此类的头衔彰显克劳德·莫奈的杰出成就及其在西方绘画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外光派绘画不允许画家在较长时间跨度下完成一幅画作以及在完成后多次修改的行为。此外,画布上笔触的大量堆叠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画家对于教堂结构与形态的细致描绘,而这个母题既是莫奈绘画意图的体现,也是莫奈对于艺术创作本质的冥思,更是莫奈对自身印象派血统的一次坚定偏移。"鲁昂大教堂"组画是莫奈绘画风格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莫奈企图通过创作出超越永恒或者说脱离于时间与空间的绘画,以超越呈现瞬间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性、天通而为一,这就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李贽《九正易因》着力于阐发文王、孔子"神圣心事",其"文王之卦"说继承发展了传统"三陈九卦"说,以《明夷》、《困》等十六卦为具体内容,深入阐发文王忧患之事、处困之道、尚贤养贤之道、风化天下等内容。"文王之卦"是李贽《易》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九正易因》独特的《易》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油画风景写生中,瞬间之美是绘画主体对客观物象的主动性选择,是对风景的选取与暂停,同时也是主观情思寄情于景的切入,这一过程对绘画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取景"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也叫做构图安排,它不是绘画主体简单的一种物理性运动,它需要绘画主体主动选取,同时还要根据影响客观物象的内外部因素特征去把握。在外部因素方面,物象随光色变化而变化,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在内部因素方面,绘画主体应从其独特审美角度出发,寻找一种陌生化的形象。此外,"取景"瞬间能力的养成离不开长期的写生实践。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展开,寻求"取景"瞬间在绘画写生中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取景"能够提高一张绘画作品的格调,产生丰厚的艺术感染力,造就艺术效果的情感持久,展现出瞬间之美。  相似文献   

9.
在油画发展史中,法国的巴比松画派率先走出画室,直接在大自然中写生,开启了油画创作的“外光写生”时代。法国印象派画家注重表现外光下物象呈现的瞬间色彩印象,对写生色彩学的建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把写生色彩作为一门学科引入学院教学的是19世纪俄罗斯的绘画大师康斯坦丁·科罗温,他把写生色彩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早期的写生色彩学理论。然而,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崛起,写生色彩学理论被逐渐边缘化,其发展也愈加艰难。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4)
正很多基督徒都很喜欢词句优美的《诗篇》,也会在祷告中使用其中的祷告词或音乐伴唱的神圣诗歌。阅读《诗篇》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经常出现"上行之诗"的小标注,那么什么是"上行之诗"?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诗篇》中的"上行之诗"。何谓上行之诗"上行之诗"又称为朝圣之歌、升阶之歌。《和合本》中《诗篇》120篇括号中小字为"上行(或作'登阶’)之诗",《吕振中译本》翻译为"上殿之诗",《思高本》翻译为"登圣殿歌"。更复杂的情况在《武加大译本》中翻译为canticum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19世纪法国画坛的印象派重外光,用色打破传统"固有色"观念,引起画坛视觉革命.但艺术观、创作法与传统绘画相悖,一度受制于学院派并遭世人非议,从被曲解到被接受历程曲折,在中国亦曾屡遭误读与误判.这种误读与误判涉及画派名称、画家翻译、创作方法、哲学基础与阶级属性等.这种误读、误判传入中国之初已有,上世纪50年代尤甚,现一并论述.  相似文献   

13.
"势"为中国古代画论重要的美学范畴,郭熙在《早春图》中以"三远"法来把控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空间层次的关系,以求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三远"的布局方法,很好地将画面的"势"由有限上升到了无限,从画面表现的雄浑磅礴的浩大之势,让人联想到画外深邃幽远的虚静之势。"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笔者认为,郭熙"三远"出自于道,道即自然,势亦为自然,故笔者认为"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也就是画家悟道之后融合自身审美体验来表现"势"的过程。《早春图》画中与画外之"势"源自画家匠心,是画家通过自身修养在面对客观物象时由艺术思维创造的。  相似文献   

14.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一方面批判了自己早年持有的瞬间主义时间观,认定瞬间观念有碍于对时间本性的理解,但另一方面,萨特非但没有因此剔除瞬间观念,反而将之作为刻画时间化-虚无化机制的理论工具。鉴于此,有学者指出,在时间问题上,萨特终究没有放下瞬间主义立场。从考辨这一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出发,本文将重新考察萨特所理解的瞬间观念,并试图表明:(一)萨特反瞬间主义的核心是驳斥自在式的瞬间观念;(二)被萨特重解为虚无的瞬间观念既与其时间理论相容,亦为后者所不可或缺;(三)萨特意义上的自由正显露于这一虚无的瞬间。  相似文献   

15.
<正>正如20世纪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所言,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正是明清画坛与正流派疏离的杰出个性的画家。他们的艺术代表了西风东渐之前,在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思潮出现后,中国传统绘画步入了现代的先声,换句话说,清初石涛等辈在画论、画法上的思考、实践是按照我们民族绘画自己的逻辑向现代迈进的先例。因此,把石涛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当代画坛的中国画创新都具有启示意义。石涛画之美,是一种狂放之美,沉郁之美,奇崛之  相似文献   

16.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鲜有关于女性画家的记载,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女性自身的问题,如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不自信;还有社会原因,在男权社会,女性一切都以男性为中心,没有独立的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地位。最终,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许多杰出的女性画家都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甚至可以说女性绘画就一直"缺席"于中国绘画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记载女性的资料寥寥无几,更难找到关于女性画家的资料和记载。对于女性画家,在三国时期画史上有山水画出自吴王后赵夫人之手的记  相似文献   

17.
陈立胜 《现代哲学》2023,(2):114-127
“内”“外”分类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在先秦儒家,“内”不仅是德性生活的策源地,也是天植灵根之域;在《庄子》中,“道德”“天道”“本真”“物之祖”“天地精神”“太初”等形而上的终极实在与“内”联系在一起,“内之域”即是恬淡寂漠之域、自然而无为之境。惟有深入其“内”,方能做“方外之游”。“入其内”即是一不断超越各种“外”的工夫、一不断“向内而在”的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明心见性之学一度“垄断”了这一“内”之领域,其学被称为“内学”,其经典被称为“内典”,儒学及其经典遂沦为“外学”与“外典”。宋明理学转向“内”,实则可归结为两个面向,即将天道性命一贯之学落实于人之心性世界中,而心性生活又必须在人世间、人伦社会(“方内”)之中实现。于是,与天道沟通的心性世界(“内圣”)与日用伦常的关切(“外王”)之关系遂成为“内外本末,始终后先,显微无间,体用一源”之关系。“内圣外王”一词因此最终成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儒学之道的关键词。在现代新儒家建构第三期儒学格局中,“内圣外王”一词实兼有“定性”“定向”“综合”三义于一身。  相似文献   

18.
奥托的<论神圣>在宗教和宗教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主要展示了该书的逻辑理路:非理性的"神秘"是"神圣"的内核,"神秘"之被图式化揭示了它以特殊的方式向理性因素和其它感受"开放",由此描绘出一幅非理性纬线和理性经线交织的"神圣"观念和宗教图景,这可以说是一种和谐宗教观.在此基础之上,又阐发了"神圣"观念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孟芳 《学海》2015,(1):210-216
作为人性最基本的规定,"性善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命题,而是中国哲学对生命之自足、强盛与丰盈的神圣肯定。正如尼采以"身体即权力意志"来为现实的人生辩护一样,"性善论"对生命的自信也缘于其本质的"身体性"。因为,身体总是处于联系中的身体,从中开出了中国以象征交换为特征的"礼"的文化;同时,"礼"的交互性体现并维护着生命的"生生之仁"。在以"匮乏"为前提的经济理性支配人类世界的今天,高扬生命之"丰盈"的中国哲学无疑会为我们开启一道重新发现人之内在神圣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20.
李可染是20世纪杰出的山水画家,他在"光"与"色"的表现上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在用"光"上,他把西方绘画中的"逆光法"与中国画的笔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光感;在用"色"上,打破明清以来山水画以浅绛设色为主的旧程式,创新色彩观念,他的山水画设色具有一定意象性和装饰性。李可染在用光、用色上,把中国山水画的光与墨、色与墨的关系推动至具有当代性,开阔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