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相似文献   

2.
论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朝野上下日益高涨的排佛、反佛浪潮,契嵩作《辅教篇》,阐明儒释一贯的主张,捍卫佛教。在《辅教篇》一书中,契嵩分别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本体统一性、伦理规范的相互贯通性等三方面阐述、论证了儒释一贯思想。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无论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前人,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年间。西方天主教的传入中国及其对佛教的批评,使佛教丛林面临异质宗教的极大挑战。基于护法维教的宗教立场,晚明丛林展开了破辟天主教的思想论辨。其代表僧人为云栖袜宏、密云圆悟、费隐通容、罗川如纯等。其破辟天学的方法立场,主要为以天辨天、以儒辨天与以佛辨天,表明儒佛圆融、儒佛调和论的深入。丛林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论、人性论、灵魂说、天堂地狱说等内容展开的破辟及其思想论战,为佛教复兴增添了新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5.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一类专讲佛释迹牟尼“前世”功德的经书,其数量很大,收载于各种版本大藏经中的有几十种,如《长寿王经》、《金色王经》、《佛说妙色正因缘经》、《佛说月光菩萨经》、《佛说师子素驮罢工断肉经》、《太子慕魄经》、《银色女经})、《九色鹿经》、《佛说膀子经》及《六度集经》等。这类经书通过不同的故事,借褒扬佛“前世”的功德,阐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思想,以此规劝信众修持大乘菩萨行,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度一切众生。这些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书中没有如同《般若》、《华严》、《法…  相似文献   

6.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超 《法音》2021,(4):25-30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佛教传统解经学著作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大乘起信论》之于中国佛教的意义,及其在现代佛教诸议题中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言。历代围绕《起信论》的注释层出不穷。及至近代,现代学术研究重塑了佛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注疏形式,转为对《大乘起信论》之性质、真伪、作者等诸多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印顺法师完成于这一时期(1950)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在一众《大乘起信论》研究著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8.
洪燕妮 《法音》2020,(1):15-19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9.
世亲《往生论》说弥陀净土超越三界并且不摄受二乘种姓,这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众相违。昙鸾会通二者,认为极乐净土不生二乘种姓,但不拒绝他们居住于此,望月信亨认为昙鸾之释有违世亲原意。智顗与唯识家以净土所居众生的类别为依据,将弥陀净土判为变化土,显然浅化了弥陀教的意趣。除此之外,关于释迦佛于秽土成佛的讨论,也需回归到对净土判释的反思上。本文通过分析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判释观点,归纳不同依据所蕴涵的佛身观,从而厘清净土判释所涉及的维度,并从大乘佛教共举的“法身佛—法性土”思想切入,解读华藏净土与十方净土的总别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玄奘的老师胜军居士立一比量:"诸大乘经皆佛说(宗);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因);如《增一》等阿笈摩(喻)。"玄奘法师从小乘萨婆多部以及该派别的代表作《阿毗达磨发智论》的角度,对胜军的因支展开辩难,认为胜军比量的"因支"犯了"两俱不成""随一不成""自不定"等过失,应将因支的"两俱"改为"自许",以避免过失。笔者认为,胜军比量的关键在于"喻支"所列举的《增一阿含经》,该经有三乘佛教的记载,还有小乘人在听闻大乘佛法时对大乘名相的纪录。大乘佛法含摄并且超越小乘佛教的理论体系,真正通达小乘佛理的信徒会承认大乘佛教不是"非佛语"所能含摄。大小乘"两俱极成",认可大乘是佛说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王孺童 《法音》2005,(5):23-29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一、意趣与四种意趣(1)意趣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  相似文献   

12.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在唐末宋初道统论和辟佛论兴起之际,兼治三教的契嵩通过阐发《洪范》皇极论与《中庸》未发已发说,提出"《洪范》与《中庸》相为表里"的观念。他一方面认为三教皆是皇极大中之道的体现,以皇极统摄三教;另一方面又以理事体用之分判教,认为佛高于儒,是皇极大中之道的最圆满表现。这一说法有着政治与理论上的双重意义,既为宋仁宗时期佛教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也对宋代理学的理论创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15.
宏法 《法音》2000,(6):37-38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以来,经无数高僧大德的弘扬,形成了以大乘八宗为特色的中国佛教。其中,收机最广、三根普被者,为净土宗。在近代,弘传净土法门最著名的,当属莲宗第十三祖的印光法师。他佛儒结合,“觑破时节因缘,因机调伏众生”,其代表作即为《印光大师文钞》。蒋维乔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称颂印光法师:“居普陀时,虽与世鲜通,然缁白闻名而求开示者日众。法师口宗笔答,凡所为文,字字从性海中流出,而仍无一语无来历。”印光法师留下的百余万字的三大部《文钞》,不仅是净宗瑰宝,也是近代学术思想的珍贵财富。梁启超在读了…  相似文献   

16.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17.
欧阳竟无的儒佛融摄,是以唯识学为主的纯粹佛教与原始儒学的融合,有别于传统思想中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与以宋明理学为主的儒学之辨的融合。同时,他的儒佛融合,带有鲜明的以儒学为佛学应世之学的特色。其方法论是,严格限定儒学和佛学的内容,从而从学理上探讨两者的内在理路的融摄。他批判了以天台华严禅宗净土为主流的中国化佛教,简别了大乘起信论为主的中国佛教经典,重构了内学;他批判了宋明理学为主流的儒家,批判避谈寂灭本体的儒学,也批判了刚刚兴起的新儒学,重构了儒家。进而,他主张以三智三渐次为具体的方法,将儒学和佛学作深入地融合。他的儒佛融合思想,对当时的思想精英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来性—现实性”是荒木见悟的一个重要哲学方法论,贯穿其整个中国哲学及佛学研究的过程。这一方法论观念既源自其对儒佛两教重要经典的创造诠释,更是源自其深刻的宗教体验、身心体验乃至战争期间的生命体验,最终在《佛教与儒教》中以“序论”的方式登场。在儒佛思想构造中,正如“本来成佛”或“本来圣人”所示,不论儒佛教说存有多大歧义,都表现出对这一本来性问题的终极关怀;出世间性的佛教对现实性问题亦并不缺乏关心,相反,以冷峻的目光正视现实性,透过现实性以肯定本来性,这是华严学特别是宗密哲学所关注的重点。儒教对本来性与现实性的理论建构更是其核心主题,如宋明儒学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故超越儒佛宗派对立,以本来性与现实性的问题关切来整体审视儒佛两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进而为未来文化发展指明“现实本来性”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春颖 《哲学动态》2023,(3):39-48+128
心性论是宋代儒佛之辩的核心议题,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从禅宗和理学两方面分析儒佛差异,重点关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时所针对的禅宗思想和儒佛之辩的根本原则。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鉴于程门后学中出现轻视形上本体,强调发挥心之知觉作用的思想倾向,与禅宗单讲觉、觉悟之心有相似之处,因而南宋儒佛之辩的重点转向了儒门内部的思想清理。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的“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的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的隽永智慧,与佛教的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的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的永恒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