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2月2日,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彦通到江苏茅山乾元观视察指导江苏道教学院筹建情况。张彦通副局长一行实地查看了江苏道教学院的礼仪堂、道教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场所。茅山乾元观住持尹信慧道长  相似文献   

2.
江苏道教音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吸收了多方面营养后逐渐形成的。东汉时期,茅山修炼士周太宾善鼓琴,昔教孙登独弦,能弹成八音。晋时,茅山著名道士葛洪《抱扑子·内篇》中记载“撞金伐革,讴歌踊跃”,这说明在茅山的宗教仪式中已有边敲打。边唱歌、边舞蹈的音乐形式。其中的乐曲《华夏颂》和《步虚声》就是当时流行的名曲。南北朝时期,茅山道士陶弘景,在陆修静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创立了道教茅山派的科仪和音乐。隋唐时期,道教音乐受到帝室重视,江苏道教音乐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江苏道教主要有茅山上清道派和正一道派…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23,(9):4-5
<正>一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9月24日在中国江苏茅山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发来贺信,向论坛召开和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表示祝贺,向出席论坛和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大会的嘉宾致以问候。王沪宁表示,道教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凝结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11月6日上午,江苏金坛市乾元观隆重举行道教文化广场·玉皇殿落成暨神像开光庆典。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央统战部二局处长褚有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及中国道  相似文献   

5.
道教自诞生以来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而且对西方社会也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发展观。论文从道教的自然观、人生观、生育观、社会观、消费观和聚落生态观等方面对道教所蕴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了纲领式的论述和阐释,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作为以玄妙观为中心的苏州地区道教信徒在道教信仰实践中,以苏州方言配合乐器表演的音乐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地方特色、完整的音乐结构、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8)。毛良善是这一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马伯乐道教学术遗稿的法文(两版)、日、美四个版本为线索,分析说明20世纪初至今的海外道教学术观的确立、发展、争鸣以及变化趋势。认为20世纪初欧洲的道教研究的重要传统开始形成,但直到20世纪中叶,道教独立的学术研究地位尚未完全确立;20世纪下半叶则有多种学术争鸣,海外主流道教学界重新找回并大力发展了20世纪初确立的道教学术观,即一种整体、流动、发展、历史的道教学术观。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江苏僧教育概观○李守静历史上江苏就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除了生产力比较发达、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比较优越等因素之外,江苏人勤奋好学、热衷于办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样,江苏佛教历史悠久,在僧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也是基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9.
《世界宗教研究》2021,(4):195-195
正刘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曾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道教文献、道教历史、新疆文献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出版的专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2021),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道教写经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道教现状和弘扬道教问题的思考张继禹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  相似文献   

11.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大凡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都离不开“征文考献,观风问俗”的功夫,道教研究也不例外。道教是一个本土孕育产生的文献大教,文献整理是道教学术研究的基础。在现代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道教文献整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深耕细思。中国西南地区是道教的兴起和传播之地,对西南地区道教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并建设数据全面、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在推动建设道教研究“中国学派”;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0日下午,道教文物展、道教文化出版成果展、道教书画和摄影展等系列展览在武当山地质博物馆启动。此次展览由四部分组成,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道教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道教出版成果展展出了近年来出版的道教书籍,集中展现了道教书籍出版的新面貌。道教书画展展出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筛选出的100多幅书画作品。道教摄影展所展示的摄影作品,内容以道教名山大川、著名宫观、人物风采等为主,较  相似文献   

14.
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精美绝伦,是盛唐道教的实物佐证,也是巴蜀道教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玄妙观的道教造像自发现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史书文献的失载,导致我们对这些造像的认识人言人殊。《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是记载玄妙观道教造像的唯一文字资料,解读该碑文是揭开玄妙观造像神秘面纱的关键钥匙。文章从校勘碑文入手,对碑文作出考证与释读,指出玄妙观的道教造像是依据道教黄箓斋法而造,这是认识这些道教造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道教在山西的传播,经过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之后得到迅猛的发展。隋唐王朝对山西道教大力扶持,使山西道教渐呈兴盛之势。宋元明清以来山西道教发展连续不断。山西道教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即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道教人物的众多性、道教场所的普遍性、道教艺术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不仅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道教中奉祀的宋代名医吴本,俗称吴真人、大道公或保生大帝。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敬奉的人也很多。本文拟就道教、吴本、华侨的关系略加阐述如下: 道教在福建省泉州市流传的历史很悠久。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建了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为龙兴观,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又改称开元观。据不完全统计,从晋、唐至元、明、清泉州一府五县  相似文献   

17.
<正>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1))刘志博士新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的出版不仅延续了道教文献研究的传统,而且拓展了道教文献研究的范围,是道教文献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道教写本经藏》以先秦至明清的道教写本经书和写本道藏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五大部分,研究内容涉及道教写本经藏的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经制作,  相似文献   

18.
道教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同外来的佛教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且与我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间信仰相互渗透、相互揉合。由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诸候吞并、水涝旱灾、地震、瘟疫等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道教已先后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到壮、白、羌、彝、瑶、侗、苗、黎、京、仫佬、毛难、纳西、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之中,对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信仰、风土习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一、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皆与少数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顺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人张陵,以汉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间信仰为基础,“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何  相似文献   

19.
除了史籍上的文字记载外,历史上道教服饰最为直观的表现,当属历代的道教壁画。元代永乐宫壁画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壁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人物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为后人了解当时的道教服饰文化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道教传入苏州,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唐宋时,苏州道观甚多,明代又陆续兴建了府城隍庙、春申君庙、安齐王庙等一些庙宇。清乾隆曾三次到玄妙观并题匾额,至清末民初,道教的影响才有所减弱。解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苏州道教恢复了正常的活动。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道教徒建立了“苏州市道教界抗美援朝会”。一九五四年该会改为“道教学习委员会”,负责人是玄妙观太阳宫住持许鹤梅。一九八一年九月,成立了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推选张筱轩为负责人。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正式成立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宋佩琴,副会长有师敏绪(兼任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