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潘菽教授说:“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心理学的体系问题也更难解决。”在历史上,客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归结为“宇宙精神”的表现或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归结为心灵的自由创造。这样,意识便无从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之相反,行为主义心理学则企图根本否认意识的存在。在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前,日益窘迫的行为主义继承者又企图把意识纳入“S—R”的固有模式,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实质上是抹煞了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心理分析的创始人。心理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就是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主义。但唯心主义者往往不能彻底,在一整套唯心主义的言论中也会包含个别唯物主义的论点,在基本上形而上学的见解中也会呈现个别的辩证观点,这可以说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辫证规律。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究竟如何评价,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早期它曾受到学院心理学的嘲弄和排斥,特别是被苏联心理学  相似文献   

3.
一、心理学的出路何在在心理学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乃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原理。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何在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心理学说来,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心理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一般说来,心理学把客观现实理解为在人这个主体之外存在着的天然自然、人改造过的自然和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如何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平行于超越论现象学"这两个问题;第二部分阐述胡塞尔如何藉由经验的世界此概念来为事实科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费希特在勾画他的知识学时,特别是在考虑法学和道德学时,碰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法概念和道德概念的实在性缺乏推演,所有的说明都把我们已具有这种概念假定为事实。”不仅如此,康德的经验概念甚至根本不允许有个人的经验。康德认为,我是通过道德规律与其他理性存在物发生关联的。“但理性存在物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物理事实如何与主观意识相协调的问题被看作是意识困难问题的子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实质上是笛卡尔心身关系问题的现代版本。贝内特和哈克在神经科学的立场上,结合语言分析的方法对该问题的理论预设、方法论根源、以及该问题本身的正确性进行了考察,认为对物理事实和意识经验的区分源于神经科学描述与意识经验描述的混淆,这种描述的混淆又源于第一和第三人称视角的混淆。  相似文献   

7.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早已解决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类似的话,革命导师讲了很多,而且都讲得非常明确和肯定,本来不应有任何的歧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本身又是一个被无数事实、人类实践总和反复证明了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单从粉碎“四人帮”前后我国面貌巨大变化的事实就充分证明,抹煞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弗朗克的《近代科学及其哲学》(《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9)一书的第10章。作者曲解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成就,用所谓“物理学的危机”来为唯心主义作辩护。他特别歪曲和攻击列宁的经典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言中所供认的,整个这一章都是用来反对“列宁对马赫物理学概念的抨击”。他一开始就借批评机械论来否定唯物主义,他说:“今天我们知道不能机械论地而只能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去描述和理解自然。……既然数学公式是某种纯精神的东西,就不能再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唯物主义必须被唯心主义所代替。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唯灵论的或唯心主义的世界现的一次胜利。”他还引用了一些唯心主义者的著作,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由纯思维所构成”(秦斯),“整个关于实体底物质的概念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某种概率,……原子或电子等等……都是在永恒流动中的种种形式”(巴芬克),“物质世界是由基始精神构成的”(文策尔),等等。在作了许多这样的引证以后,弗朗克就发出了这样的呓语:“所有这些说法表明,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危机中,唯心主义的支持者有多么巨大的成功的希望。”弗朗克竭力攻击辩证唯物主义,歪曲引用列宁的著作。他表示不同意列宁把马赫的学说说成是巴克莱主教哲学的直接继续。他竭力为马赫辩护,他说马赫“用以建立起全部科学的感觉是与现实世界无矛盾的。”弗朗克否认实证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但他的论证恰好证明他自己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他说,“没有一种方法能科学地表述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区别。……机械论借以构成其世界的……物体……也不过是一种……感觉的复合。既然不能做出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实验,那么是否真地存在着和感觉不同的一件东西(一个物自体)这个问题,对科学来说,也就是无意义的了。”这不是彻头彻尾的马赫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吗?按照他的这种说法,甚至究竟有没有实在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也是‘无意义的’了。  相似文献   

9.
一秦斯(Sir James Jeans 1877—1946),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物理学的”唯心主义者。作为物理学家,秦斯早年研究辐射和气体动力学问题。大家知道,黑体辐射能量分布的研究,是近代物理学革命的一个发祥地。秦斯的工作,是用旧物理学观点来研究达个问题的最后的成果之一;它成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创立之初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以冯特为代表的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的内省法;二是由艾宾浩斯引起的研究客观外显行为的S—R方法。后者避免了内省法可能引起的弊端,但却使心理学家们放弃了对人们意识问题的研究。意识问题是心理学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研究意识问题,心理学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一、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反映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什么,二是如何反映。前者是指被移置于人脑中的外界事物、现象或过程的主观映象,也就是心理的内容;后者是指事物、现象或过程以什么形式移置于人脑中,也就是心理的形式。人的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虽然有区别,但它  相似文献   

12.
主流心理学僵化的科学观日益受到批判 ,但在其科学观的来源与结构问题上心理学家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比较经典物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后认为 ,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来自于对经典物理学的模仿 ,且这一科学观有其内在的复杂结构。而目前对于主流心理学科学观的批判往往忽视或低估了这一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秦晓利 《心理学探新》2003,23(1):9-11,15
主流心理学僵化的科学观日益受到批判,但在其科学观的来源与结构问题上心理学家并未达到一致。本文通过比较经典物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后认为,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来自于对经典物理学的模仿,且这一科学观有其内的复杂结构。而目前对于主流心理学科学观的批判往往忽视或低估了这一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灵感捕捉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诗人苏轼在概括写作经验时说:“作诗之急追亡捕,情景一失永难摹。”就是说的对灵感要及时捉住。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人们由于长期思考某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许多暂时的联系,突然在某一刹那产生了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大量事实说明,对问题的长期探讨,是灵感降临的基本条件。德国著名科学家黑姆霍兹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几个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发现和发明。他在庆祝他70岁诞辰的宴会上,谈到灵感问题时说:“就我的经验范围说……首先,始终必须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复去地考虑过,直到我‘在头…  相似文献   

15.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7,39(1):184-190
随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归纳,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以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理论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因为经验事实由于受到理论的污染,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的评价标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6.
在形式逻辑问题的讨论中,关于思维规律的客观基础问题的争论,暴露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形式逻辑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于是就说心理学是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如朱丰杰先生就认为“认识过程的心理学所研讨的亦是主观思维的规律性,但逻辑学所寻求的则是正确思维的规则与方法”。他说:“规律反映客观事物之必然秩序,但规则只是人的思维与行动的规范或方法。”“规则是人的主观世界中自觉的具有目的性的倾向,规则不仅不是独  相似文献   

17.
人怎样反映现实世界,他怎样获得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构成了心理学的一大部分内容。人能够超出感觉经验的狭隘范围,深入到直接感知所达不到的事物本质之内。人能够透过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列宁指出过,认识的对象,当然还有科学的对象,与其说是事物的本身,毋宁说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分析一只杯子做成的材料,那么它是物理学的对象。如果分析杯子的价值,它就是经济学的对象。如果谈的是杯子的美学性质,那它又成为美学的对象了。因此,事物不仅直观地被感知,  相似文献   

18.
三、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同某些说法相反,弗洛伊德始终是一位唯物主义者,而并非是唯心主义者。他关于价值和观念的学说,同马克思的理论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他在《图腾与特怖》一书中表明,这些事实的根源必须到实际的物质关系中去寻找。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的学说就是一种文化价值起源于社会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对一个熟知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在反对旧形而上学和近代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由一批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明确起来的。其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他们基本上完成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自然科学证明。但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哲学的证明了。因而又出现了休谟的怀疑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证明物质第一性的公理,就要超出这个公理体系才有可能。这就是由物质和精神到物自体和先验统觉(康德),再到纯思维和纯存在(黑格尔)。从而总结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由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色、形爱好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立  汪安圣 《心理学报》1965,10(3):83-87
人对顏色、形状有不同的偏好,这原是周知的事实。过去心理学对顏色的爱好研究很多。卡茲(S. E. Katz)和布律德(F. S. Breed)研究了5—15岁的儿童,各种顏色爱好的次序是:蓝、绿、红、紫、橙。国內陈鹤琴对小学生有关光谱各色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两端色彩的爱好胜过居中各色。温肇桐调查小学生对顏色的爱好次序,男的是:紫、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