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式化视域”和“图式化体貌”这两个词在茵迦登那里都是同义词。按照茵迦登的看法,一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他把文学作品分成几个层次:(一)字音之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语音结构层;(二)各种等级的意义单元层;(三)图式化视域或图式化体貌(Ansichten)及其连续系列层;(四)各种再现的客体及其变化层。这种层次差异使整个作品不是一种单一系统(montonic formation),而是一种复调  相似文献   

2.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4.
考察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一个重要视角是传教士“侨居者”的角色与身份,这一长期在学界研究中处于“隐形”地位的现象从另一层面反映基督教在区域社会传播中呈现的常态化的表征。通过以福建地区为中心的考察,阐述近代来华传教士在多个方面适应于中国地方社会活动与发展的需要,提醒我们在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中,应积极关注基督教全球地域化过程中所不可忽略的地方“情境化”之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是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度简单化和娱乐化,更可能遮蔽和否定本真的历史。约束、革除这三种衍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因,防止虚无化本国历史和虚无化现代文明史的极端倾向,弘扬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和吸收性特质,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河南语境--"文化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登伟  王华 《美与时代》2006,1(3):41-43
全球化是无法逃避的“过程化”现实,“中原城市群崛起”及其在河南语境激起的积极反应,“文化潮”在河南涌动,“两个概念三个出路”作为能指文本游戏期望在这一“过程化”态势中“多元发散”,超越“二元对立”并碰撞河南语境之全球化潜能,从而使豫文化潮真正搭上全球化的列车,进入磁悬浮式飞奔。  相似文献   

7.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魏琴 《哲学研究》2023,(11):108-117
马里翁认为,谈论解释学必须从“给予性”这一现象学的最终权威开始。现象学对“给予性”的强调不仅没有像很多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取消解释学,反而从现象学的维度赋予了解释学一种根本的“现象化”功能,即试图弥合现象之“给予”与“显现”之间的间隔。具体来说,解释学至少从四个方面“介入”了给予性现象学,使得不同的现象性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给予性的“溢出”最终要求一门“不可穷尽的解释学”,充分说明“给予越多,解释越多”。  相似文献   

9.
从方法论上看,虚无主义的独断否定根源于对极端肯定的极端反拨,其结果是形而上学的"物极必反"。现代虚无主义主要有五种表现形态:自然虚无主义、社会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信仰虚无主义、人生虚无主义。其中,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两种形式,其共性在方法论上都是相同的片面性,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0.
多重复句是包含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在多重复句中,“重”即“层”,“层”是指一个结构的直接成分连同它们的语法关系。“层次”的“次”,指层的排列次序。  相似文献   

11.
陈勇 《现代哲学》2023,(4):101-108
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中都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的考察,而虚无主义是理解他的生存论分析的关键线索: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性的生存被规定为非本真性,而本真性则被规定为了面向虚无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理论本身意味着一种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大任务在于克服虚无主义,让物成为可依靠的,让世界成为“家”((1))。照料、做诗、思索等生存方式被刻画为“诗意的”,并且世界被规定为“天地神人四方域”。这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或许是浪漫的,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洲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技术现象,成为西方现代化的明显特征,在美洲哲学家中间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从196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尔巴拉“民主研究所”召开座谈会之后,大家可以看到,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学术科目在美洲出现了,继而召集会议,开设讲座,出版专刊和书籍目录等等,专门讨论这种新学科。由于观点不同,我们要介绍的美洲作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上:技术与价值,科学和技术在价值上的中性问题,技术社会和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14.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06,29(6):1382-1387
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之间是否存在激活的反馈。实验一探索的是字形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如“锯”)的字形中介(“镇”)的语义相关字(“村”)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在汉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字形层的激活能反馈至语义层。实验二探索的是语音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梨”)的语音中介(“厘”)的语义相关字(“毫”)条件并未显著地影响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语音层的激活不能反馈至语义层,或者反馈回的激活太微弱不能影响图画命名过程。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独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正>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到了明代,中国穆斯林从语言、服饰、宗教建筑等方面开启中国化进程,其文化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历史积淀发展到明清两代,遂出现“经堂教育”和“伊儒会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清真女寺”这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独特现象,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分析了“两个结合”的意义、判准与演变中的不同理解模式,探索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所确定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所确定的,就是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品格和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著作中Fetischismus及相关词Fetisch、Fetischdiener的使用,经历了由“沿用旧义”到“赋予新意”的“话语变迁”。这一“话语变迁”,缘于“指称对象”的“领域转移”:由指称社会崇拜现象(属“意识形态领域”)到指称商品生产与交换领域的现象。这一“领域转移”,是在马克思的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思想大背景下发生的,它缘于马克思对于两个“指称对象”的“共同点”的体认——“人手的产物”与“人脑的产物”作为“产物”都实现了相对于自己的“创造者”的“独立化”。不过,我们需要同时明确两个“指称对象”的差别:Fetischismus的“旧义”,泛指人们把某种自然或人造物看作具有魔力的东西而加以崇拜的社会现象,而马克思赋予Fetischismus的其中一个“新意”,却特指“经济学家”的一种“错认”;“崇拜”物与作为一种“错认”的“拜物教观念”,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8.
【导语】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展开的同时,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趋势有所抬头。那么,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下现代逻辑的必然后果,还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思想形态?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选取了以下文章,以期澄清认识,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9.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 (familyresemblance)的“语言游戏”观 ,以此来否定和消解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 ,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本人认为 ,“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 ,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 ,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事实上 ,当下盛行的与维氏之家族相似理论具有实质一致性的各种相对主义 ,已经表现出其内在的和根底上的虚无主义气息。因此 ,如果说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精神传统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得从传统应该分古今说起。通常人们谈及传统,似乎不言而喻总指古代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的误解,至少是犯了以偏盖全的毛病。诚然,通常说的传统,常与两个概念相对:一是与外来文化相对,它剔除了未被同化接纳的异域文明,在这层意义上,“传统”接近于“本土的”;二是与近代相对,如传统文化常与近代文化对举,在这层意义上,“传统”一词,意近“古典”,是表示时间持续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