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发展观与发展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里仅就近年来有关发展观与发展哲学方面的讨论情况作一综述。一、关于发展观发展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根本看法。目前哲学研究的倾向是社会发展观,将发展观作社会发展观狭义理解。如...  相似文献   

2.
王鲁宁 《学海》2001,(5):74-78
发展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 ,它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在社会领域中的贯彻和运用 ,它将人们的发展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而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发展哲学所探讨的重点 ,是关于人们的现代社会发展活动的根本观点。社会矛盾是发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科学界定和把握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是正确反思关于当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诸多观点的逻辑起点。其次 ,它是科学回答与有效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许多重大问题的思想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是面对社会…  相似文献   

3.
丘培藩 《现代哲学》2001,4(1):121-124
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发展观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期来,在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对于什么是哲学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二、哲学是一定阶级的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三、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四、综合前三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哲学本身就是理论活动与现实活动相统一的一种现实理论形态。由于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形态的理论形式及其现实基础都是物质生产的自然产物,哲学形态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方式的一种折射,故哲学形态具有理论性和现实性有机统一的根本属性。理论活动和现实活动有辩证关联的基本机制,这是哲学形态得以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在此基本机制的作用下,基于特殊体系多样化的、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的逐步形成是哲学形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一、关于哲学哲学是思想的花朵,精神的王冠,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是在根本层面上追问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以彻底的态度反思已有的观念和认识,从价值理想出发把握生活的目标和历史的趋势,展示了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凝结了民族进步的智慧,寄托了人们热爱光明、追求真善美的情怀。道不远人,人能弘道,哲学是把握世界、洞悉未来的学问!哲学是通向未来的幸福,思想解放,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哲学学是一个新词儿,不过,因为已经有了科学学、史学学等名词,它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了。正如科学学是关于科学本身发展的学问、史学学是关于史学本身发展的学问一样,哲学学也应当是关于哲学本身发展的学问。它要研究哲学的对象、方法、作用,以及哲学各个学科的具体发展规律等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的研究,已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其中有: 1991年8月下旬,在北戴河由《哲学动态》编辑部、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山东大学哲学系首次联合发起召开了“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研讨会”。3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1、关于发展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2、社会整体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3、关于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特点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4、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转型问题。 1992年8月中旬,在烟台召开了“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学术研讨会”,与会的60余位代表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探讨了如何加快我国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发展”问题既是现实的、重大的实践课题, 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我们认为, 改变传统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否则,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将难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生根立足; 即使勉强建立起来, 也难免沦为某种形式化的东西并可能走样变形。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深入反省以往种种社会发展观的深层缺失, 我们发现, 人们之所以难以形成“以人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对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超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更。它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虽有共同之处 ,但由于二者的社会阶级基础根本不同 ,在理论形态上也必有原则性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根本上超越了包括近代哲学在内的全部西方传统哲学 ,彻底地克服了它们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 ,而且也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现当代哲学 ,同样避免了它们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我在其他地方已有较多论述。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超越 ,我的一些主要观点虽然也提出过 ,…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发展观依据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演进。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着独具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茂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形态之一。本文拟从社会存在整体论、社会运行协调论和社会思想变易论三个方面考察朱更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一、社会存在整体论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  相似文献   

12.
论哲学观念的转变——哲学探进断想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形态的哲学。作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它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不仅如此,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正确回答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是这一哲学区别于教条式的思辨理论的根本特点,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而要发展哲学理论,就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意味着一系列文化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以下几个基本哲学观念的确立,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确立的理论支点和必要前提。一、极限意识:增长并非是没有限度的。在旧的发展观看来,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人们愿意生活下去并意欲过上整体性的好生活,政治事实就必然存在。而在诸种学科或学问中,有关政治事实的理论研究似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样长久,甚至可以说,有关政治事实的学问乃是有关人和社会之最根本问题的学问。那么,什么才是政治的"是其所是"呢?约有三种提问方式和追问方式:政治学、政治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预先标划出三种追问方式的异同,继而规定出政治"是其所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层面上确立新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已构成中国目前最迫切的发展目标。因此,对“发展”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已刻不容缓。 我认为,在哲学层面上确立合理的新发展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立足于当代人类文化的现实发展。 按照上述原则建立的发展观,应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所谓“发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新发展观必须以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来选择和确定人与社会的整个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具体地说,这种发展观需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唯有时间(绵延)真实──柏格森自我意识本体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国哲学中,伯格森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这里的“特殊”,与其说是理论上的,倒不如说是社会影响层面上的。一次大战前后,他曾红极一时,每逢授课,社会名流蜂拥而至,影响遍及整个欧洲乃至美洲。但好景不长,二次大战后,从名声到学问都很快销声匿迹。即使在今天的欧洲和法国,人们对他的学问的关注也已是残烬之兴。这种盛极即衰的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如恰逢两次世界大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理论本身的原因。有人说,他的某些见解和信条一直残留在存在主义哲学里。这等于是说,他的学说实际上只是由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到…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改进已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生死哲学探讨的理论目标应是:一方面让人们获取关于生死的知识性学问,另一方面则努力将生死哲学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把生死的知识性学问转化为生死的生命性学问,即从“学习生死”上升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是对人之生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理论工作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本文在系统梳理邓小平关于理论工作一系列论述的基础上 ,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倡理论创新、创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证 ,从而得出邓小平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孙利天:寻求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态度与时代精神。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由和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态度。从较深的理论层次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存论的哲学,而不是自然...  相似文献   

20.
全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述要贾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该会由全国近30家科研教学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发起,于1997年10月27—31日在安徽黄山市举行,与会代表66人。会议围绕当代中国的跨世纪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