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危机」中的重建》张澄(中国人民大学)杨耕的新著《“危机”中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下简称《重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力作,也是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收获。自从19世纪4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  相似文献   

2.
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1993年12月11日至1994年2月10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杨耕//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4.1.27~34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赵桂琴//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沈阳).1...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上升为社会生活之主导原则,现代社会的优越性与危机便同时呈现出来。现代社会正是在持续不断的批判中前行,马克思力求“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制照亮了现代生活。当代哲学需要摆脱形而上学的抽象统治,在构建当代精神家园中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高兆明王晓升同志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王文》),从方法论角度探究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性质和特征朱宝信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不是哲学思想形成的早期,而是马克思在早期就形成的成熟的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早期形成的哲学思想,就是研究他从1841年的《博士论文》到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5年间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后,马克思就在已经形成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就其性质而言,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不是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以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强调的是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对立。主张以实践的辩证法解决主客体的对立,通过实践的辩证法,人朝着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与旧哲学相比,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在其形成过程中,还有四个不同于旧哲学的显著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2)马克思哲学形成的重心,不是唯心唯物的本原之争,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3)马克思哲学形成的线索,开始于人的本质的论证,继续于  相似文献   

6.
(1998年7月11日~1998年8月10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于幼军∥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8.4.4~14马克思与东方社会发展之“可能”/谢菏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1998.4....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观念变革──访刘福森副教授本刊记者刘福森,男,1943年生,祖藉河北省玉田县,吉林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副教授。近年来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50余篇论文,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的撰稿和统搞工作,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全国高校八个博士.Q、合作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编写工作。专著《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与人合作)即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问:近年来您发表了不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文,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研究得比较深人,有独到见解,也很有新意。听说您最近又完成了一本专著,能否把您的主要思想介绍一下?答:这几年我除了做一般的教学工作之外,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其成果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此外,我还从事了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一个项目已经完成(与张维久教授合作),专著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问:这本专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书名为《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其指导思想是:依据当代科学与实践的发展,立足于当代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涉及下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访肖前教授本刊记者肖前,1924年生,湖北沙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哲学论稿》、《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当代认识论》(即将出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9.
安维复同志在《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以下简称“安文”)一文中,提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然而,“安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全面”认识,却出现了某些偏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问题,与“安文”商榷。一、向“中产阶级”的趋同:马克思的预测?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并借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加以说明,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作了…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丛》,自1982年创刊以来已出版了九辑。该《论丛》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很受读者欢迎。最近又相继出版了三辑,要目简介如下:第10辑《信息社会述评及其他》——《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查汝强),《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实质》(黄美来、王会军)、《信息时代与马克思的公有制学说》(李万忍)、《新技术革命和马克思的预见》(何君康)、《试论新技术革命与现代生产力的结  相似文献   

11.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等著评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一○○○九一(一)近年我国兴起的人学研究思潮,其主旨在于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核心的哲学理念。为此,我国许多学者开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体...  相似文献   

12.
该著致力于研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联。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陷入了困境,他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更新,希望用其交往行为理论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构建。哈贝马斯早期非常重视认识论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仅仅把社会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不够的,应该添加交往行为这一维度,但他更加突出交往行为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95年9月27日至30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以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为契机和以“马克思主义一百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该会由从属于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政治经济社会哲学中心的《当代马克思》杂志率先发起,与法国的《思想》、《现时代》、《现实理性》、《人与社会》、《共产主义评论》等十几个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刊物共同协议,并联系国际上近百家同类杂志和研究机构一起举办的。大会吸引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近千人参加(学者近五百人),其中有许多是当代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如“依…  相似文献   

14.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重读《神圣家族》 /杨耕 //学术研究 ,2 0 0 1.青年马克思人学现象学的哲学建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解读 /仰海峰 //长白学刊 ,2 0 0 1. 1《矛盾论》与中国传统哲学 /刘景山 //北方论坛 ,2 0 0 0 . 6毛泽东思想与西方哲学人文思想联系论 /高玉//毛泽东思想研究 ,2 0 0 1. 1毛泽东有关矛盾的处理方法与西方冲突理论关于冲突的解决方法之比较 /尹雪萍 //毛泽东思想研究 ,2 0 0 1. 1毛泽东精神动力论思想成因及启示 /黄爱军 //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4)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关于马克思是如何界定社会存在的,学界研究看法不一,既有把社会存在归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等实体,也有把社会存在视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产物。实际上,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深化,他在德法《资本论》第一卷中斟酌使用的是"社会定在"的哲学范畴,明确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诞生的、具有价值对象性的商品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社会存在。这反映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存在,并不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物质存在,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下、非实体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构建结果。是"社会定在"而非抽象的社会存在,更能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在物的存在方式问题上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质点。  相似文献   

16.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艺思想的转变/谭好哲∥东岳论丛(济南).1992,3.89~95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考察/启良∥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2,3.123~132.140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及其历史观意义/江丹林∥学术界(合肥)1992,3.1~8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统—观的形成/倪洪滨∥学术交流(哈尔滨),1992,3.72~75马克思的劳动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创立/余静,胡泽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2,3.35~39论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杨耕∥学术月刊(上海).1992,5,10~15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中,他并没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观点,从德文原文看,马克思用以表征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原则的概念是社会定在和定在方式。虽然在1845—1847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回避使用定在概念,但是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重新启用社会定在等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并由此揭露资产阶级经济拜物教的秘密。社会定在决定人们的一切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8页)长期以来,我们在把它作为一个既成的正确原理加以接受的时候,往往疏于深察这一原理据以成立的根据和形成的机制,因而也就妨碍了对这一原理的内涵作进一步深刻的认识。陈志良、杨耕同志的《重新认识社会发展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式人道主义思路,本质上是一种类与个体二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路,它没有看到由劳动和财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观意义。而体现在《神圣家族》中的现实人道主义思路,则开启了从人的行动或实践的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发展的新思路,它是充分吸收法国大革命之历史观意义后的结果。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滞后,马克思此时的这种思路还无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相媲美,但必须肯定的是,它所开启的基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生学视角,不仅使基于类本质的异化式思路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过去了的事件,而且它本身对于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也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这种新思路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