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自我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是什么?”始终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中的一个中心问题·马克思关于人本身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人的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人的自我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并不是任何存在物都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都能自己认识自己的存在并对自己的存在作出解释的。比如自然界,一直客观地存在着,并且是一切存在物所以存在的总根源,但它并没有关于自己存在和…  相似文献   

2.
论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尊严”?“尊严”一词最初表达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高于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的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中有最高价值而产生的一种族类的优越感和自我意识。后来随着人类对自己的反思以及个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尊严”不仅表达作为“类”的人在宇宙中高于其他存在物的崇高地位,而且用以表达在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引伸出来表达阶级、民族的社会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尊严,作为个人意识,它是人对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3.
愿人生从容     
正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所争何事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界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自然这一伦理义务的最终根据或基础究竟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的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回答是 :对他人的伦理义务。那么 ,为什么人只对人负有伦理义务呢 ?答曰 :人是惟一的目的存在物。到目前为止 ,康德的这一论证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的理论基石。由于担心人类中心主义所理解的这种环境伦理不足以约束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 ,许多学者试图另辟蹊径 ,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具“刚性”的伦理原则 ,用于指导人们调节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5.
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与价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作为自然存在的人人是自然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生物界的一部分。是在大自然中通过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而生存的一种存在。否则人就一天也不能存活。当然,人也是社会存在物;但无论人类社会怎样发展,取怎样的社会形态,人都不可能是超自然的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可以把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自然称为自然环境。①这就不是指一般的自然,而是指围绕着人类的、与人类发生关系的外界的自然,具体说来就是作为大地的地球和环绕着它的大气这个整体。在这个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呼吸空气、饮水,与外部自…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有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如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甚至认为,信仰是人的一个构成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说在于人类具有信仰。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也包括世俗类型的信仰。但本文主要谈论宗教信仰。无疑,不同的宗教共同体,如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各不相同的信仰。即使在每一个宗教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以致于有的宗教哲学家不是从宗教、宗派、教派的角度区分人们的信仰,而是从人们的宗教实在观来分类。这样一种分析图式对我们深入认识宗…  相似文献   

7.
人:关系 活动 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人有外向地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而且,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以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8页)。认识自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并突出地表明人是一种自觉自为的存在物。2.人在世界上现实地存在着。于是,人是(或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或应是)~种具有什么特性和本质的存在,是(或应是)怎样存在的,就成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要点有四:(1)凡是感性的东西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凡是生命机体都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3)凡人作为类存在物都在其类活动中显示出其类特性为自由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4)凡人的自我实现都作为主体能力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以这个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来解决主体与对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得四个结论: 1、人的哲学就是主体哲学。人作为历史主体,不仅在历史中有其现实性,而且在人类思维中也以展开的逻辑形式得到确认:人始终是主体。 2、主体就是在人类总体生活中作为角色的人,是在对象世界中发动和实现认识、评价、交往和实践的整合的对象性活动的社  相似文献   

9.
晚上好 !感谢您们今晚能给我一些时间来和你们讨论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人胚胎获取干细胞进行研究的问题 ,越来越成为全国辩论的焦点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是实验室中每天都要面对的 ,因为科学家必需要考虑他们研究工作的伦理学后果。同样 ,这个问题也折磨着病孩的父母和那些不能生育的年轻夫妇。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够生孩子 ,盼望着有病的孩子能够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许多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 ,甚至那些有相同信仰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也都在辩论着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感到 ,他们对人胚胎…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陈志良: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包含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对世界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的主体的特性.一些同志往往强调第二个层次,而忽略了第一个层次;其实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为基本任务,这样,人作为主体存在物与世界的关系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是说明世界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哲学框架中居于从属的地位.人作为主体存在物,本质上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实践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实践应被理解为人参于到整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