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佛、佛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道、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道的对立面是非道,非道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佛。成佛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佛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慈悲地藏忏法》内容的分析,梳理了其中关键仪节程序所体现的佛教对苦难的认识、应对的方法和达到的解脱效果,以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佛教苦难观。基于这样的梳理,发现《慈悲地藏忏法》所要解救的是所有六道众生的苦难,而不仅局限于消除地狱道众生苦难。因此,《慈悲地藏忏法》不仅可以用来超度亡魂,它也适合所有发心修行者礼拜。  相似文献   

3.
于金奎 《天风》2007,(10):18-19
一些人在苦难中会更紧地抓住神,但当苦难过去,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在神和世界之间摇摆,我们的心是偏向哪里?是神?还是个人享受?  相似文献   

4.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6.
读经     
依子 《天风》1996,(12):20-20
遮不住心的卑微 读着你永恒的经文 一个字 一个希望 一句话 一次光明 塑起爱人的丰碑 呵 基督耶稣 你咽的是人类的苦难  相似文献   

7.
心字偈     
《心字偈》前言:‘心字偈’里日月清,心得体会悟觉性,佛法传承二千载,看破、放下、自在明。六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法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重在‘觉’字上,不觉不能生智,不能生智就不能断灭烦恼。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智慧下功夫。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智不落语言文字间,见智一转三千卷,了智一刻百部经。迷时千卷少,智时一字多,道在自智,佛在自心。人天圆满智琢磨。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4)
正第一个态度,不定罪苦难。苦难是个很大的奥秘,虽然罪会带来苦难,但不代表每一次的苦难都来自罪。比如耶稣说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不是他自己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为了彰显上帝的作为。旧约里约伯受的苦难,也不是因为他犯了罪。使徒为福音的传扬,也受了很多苦。保罗身上有根刺,也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是主的恩典与能力要显在他身上,免得他自高。苦难的成因有很多,比如彰显上帝的作为、人为的因素、自己的犯罪、自然的报复、魔鬼的攻击,等等。因此从神学上讲,不要一发生苦难就定罪。从爱心上讲,也不要如此。要有怜恤的心,怜恤人的必蒙怜恤。怜恤人的人才有上帝的爱在他里面,这  相似文献   

9.
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刘美纯 《天风》2018,(6):25-25
《希伯来书》11章,作者将古圣先贤之信心的榜样放在读者面前,目的是要使他们从信心伟人的榜样中受到感动,得到力量和鼓舞,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挑战。到了12章,一开始作者就说:"所以,既然我们有这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绕着我们,就该卸下各样重担和紧紧缠累的罪,以坚忍的心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如今已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  相似文献   

11.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以爱人为中心的。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恻隐仁者心”的儒家思想,是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最可宝贵的,就是身处逆境,却情系国家,心想人民。  相似文献   

12.
信仰偶感     
正虔诚的信仰能弥补人性的残缺。信仰是天主用苦难的材料,以祂奇妙的智慧和超凡的德能,帮助我们重建生命的宫殿。我们离家太远了,以致找不到回去的路。信仰就是我们的向导。祈祷是我们在和耶稣做一笔肯定盈利的买卖:我们空手见他,回来时却是富翁。不过,交易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心。  相似文献   

13.
黄幸平 《天风》2014,(10):45-46
一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却又偏偏无解的问题.这些苦难,摧毁生命的尊严,摧残人性的美好,使得人命如草芥,繁华变废墟.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生离死别、冤屈耻辱,成为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难是冰冷的,我们必须“深思”.不是思考为什么世上有苦难,而是思考如何在苦难中生活,如何面对苦难所带来的创伤,学会在苦难中爱惜每一个生命,学会彼此支撑和扶持.  相似文献   

14.
李顺华 《天风》2006,(5):33-35
《路得记》是整本圣经当中以女人命名的两篇当中的一篇,虽然短小但很精湛,其中充满了路得、拿俄米和波阿斯之间相互的爱,也揭示了人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和忍受苦难的人生态度,而正是这种人们之间相互的爱,以及正确的苦难观,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与强固。  相似文献   

15.
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多以社会底层的苦难人生为主题进行创作传达,呈现出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生活苦难的思考,反映了德国劳动阶级的生活苦难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反抗。文章通过对珂勒惠支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变化的研究,来了解其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6.
采桑子     
正罪恶泥潭知多少,色香味甘,誉利留连,身不由心苦难言。吾主救恩从未远。风推云卷①,水出青莲,天容水色俱澄鲜。  相似文献   

17.
正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两位音乐家的不同心态和命运。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7年的草料,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的音乐节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则不堪忍受折磨选择自杀,用死亡来抗争。"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风暴来袭之时,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就看你如何去面对。文章中那位老音乐家微笑面对,而另一位却选择自杀了却一生。其实,再多的苦难折磨也抵不过一颗坚毅的心。面对苦难,我们不如改变一种态度,以笑  相似文献   

18.
自性自度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学佛人“各须自性自度”,度自性众生。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邪正迷悟,愚智恶善,怎样来衡量判断呢?佛教认为:贪、嗔、痴三毒为邪,戒、定、慧三无漏学者为正;迷心迷色,悟无所得;愚人自缚,智者解脱;恶事害人害己,善事自利利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诸佛,本来平等,不假造作,本无所度。所谓度者,就是要明白心性动态,处理好身与心、心与境的关系,达到恢复自己本有觉性的目的。谈到  相似文献   

19.
龚坚 《天风》2012,(8):31
我虽然信主多年,过去对主的话语理解不透,总希望一生平平安安,谁想要这苦难中的恩典呢?可苦难是一种客观存在,上帝并未应允天常蓝、花常红、叶常绿。人生是一种火焰,在开端的黑暗和末端的黑暗中燃烧,随时都可能被意外的风雨扑灭。当苦难一旦到来,不是你能躲避与不能躲避、想要不想要的问题,而是要你如何正确面对,如何依靠主正视苦难、与苦难抗争,不在苦难面前消沉迷茫,而是变得更加坚强,谱写出基督徒人生的乐章。我下岗的严冬尚未过去,出其不意的灾难又接踵而来。妻子突患脑溢血,生死未卜……为给妻子治病,我负债累累。感谢主,妻子保住了性命。但她却成了生活完全  相似文献   

20.
生存与死亡相对。生活、生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人生的痛苦源于对生存的困惑、对死亡的无奈和心灵的失落。《金刚经》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基石,以性空幻有为认知方式,在破除“四相”和“四见”的基础上进而去除妄念、破除迷执,从而恢复清净本心,体认真如实相,到达心无所住的自由状态。而《金刚经》中体现的那种自觉、觉他的精神,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等更具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