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探究贝聿铭建筑设计所传达的思想,引申出对中国现当代公共建筑创新的思考。贝聿铭晚年在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自建成后便因其"新"受到各界人士和国内外相关媒体的关注。贝聿铭从早年出国留学时,就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建筑之路。在建造苏博时他提到中国建筑"新枝"和"老根"的嫁接问题。贝聿铭所说的"根"与"插新枝"的方法,是我们当代中国建筑师一直摸索的传统与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识"的心智《处世悬镜》,是古代人的心智宝典,高度概括了做人处世的"九字"箴言,被后人当作明镜来借鉴。《处世悬镜》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处世悬镜》犹如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是耳聪目明的圣贤,点点滴滴地讲述人生苦、辣、酸、甜,传授做人处世的丰富经验。"识"作为经典的首卷,是发现真理的慧眼,是揭穿荒谬的亮剑。"识"能辨别凶吉,知其进退,使人增长真知灼见。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保证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且能"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  相似文献   

3.
贝聿铭是杰出的华裔建筑师,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自然而简洁,庄重而大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那么,这种风格是怎样的表现形态?这种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力图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找到形成这种美学风格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析《诗.兔爰》篇"不奉时"之语,晁福林先生认为应理解为是对于此诗不遵奉"天命(时命)"的批评。而《兔爰》篇以默求容的处世态度与孔子强调"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全身远害的时命观相合,所以简文"不奉时"仍应释为"不逢时",表明孔子对诗人处世态度的赞同。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作品都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长期以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设计文化特色。空间使用功能决定着建筑设计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处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性思考,时时刻刻遵循着在建筑空间内恢复自然元素的建筑设计使命。室内外景色的对话处理、室内外装饰细节的关系把握、自然光源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诠释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遵循的法则。正是这种秉承着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呼应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思想才造就出了他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6.
无为子 《天风》2010,(4):64-64
<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不少人的处世观念,而我则要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种明哲保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其危害是很明显的,如果每个人都专顾自己,社会哪  相似文献   

7.
看《思维与智慧》,有一份心动的感觉。我喜欢"智慧人生"中的睿智洞达,喜欢"心海导航"里温热的阳光,喜欢"做人处世"张扬的正气与善良……每每捧读,我都感觉到  相似文献   

8.
贝聿铭先生儿时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光,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时以其一贯擅长的几何图形表达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用贝先生本人说过的一句话为题目,也使这一座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结构特征的建筑得到一些诠释。以此为出发点,追寻贝先生的脚步,以一个游人的视角拜读大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远和近     
处世有处世的分寸,处世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成熟、高尚,有修养,否则就显得稚嫩和浅薄。把握处世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处理处世的“远”和“近”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确立目标,不必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谓“一生磨一镜”,目标单纯些,理想放低些,成功会离你更近些。  相似文献   

10.
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具有代表性人物,其设计风格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东西方的建筑理念相结合,为当代的设计史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文章通过剖析贝聿铭设计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来探究其中共同存在的设计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之失败     
把做人当一门深奥学问修炼。开始,《三字经》《弟子规》,读中学大学又将卡耐基的著作立为成功指南,出了校门,听专家讲座,看做人处世的文章,跟儒生体悟"吃亏是福",跟基督徒修行"打了你的左脸,送上你的右脸"。有  相似文献   

12.
刘欣 《美与时代》2020,(2):13-14
对贝聿铭在中国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其设计作品中运用,可以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相关的图像资料研究,发现贝聿铭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深刻了解设计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设计方案中创造性地使用传统造型语言符号,使设计既有简洁的现代建筑特征,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积极乐观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应有态度 ●协调进取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和谐团结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均衡合法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原则  相似文献   

14.
儒学具有心学传统,以为人处世作为立论基础,其方法论"反求诸己"。儒家心学伦理以心为本体,以中庸为德性,通过养心、治心求得放心而建构起内在的主体性和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大师级的画家,黄永玉创作了很多经典之作。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活的实质也许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待生活的一颗心。弘一大师曾倡言:"处世须带春风。"少年黄永玉遇到大师时恰恰相反,简直浑身带刺。当时未满17岁的黄永玉在福建一座庙前玉兰树上摘花,弘一法师在  相似文献   

16.
每月两次准时到书报亭,买一本带回家,静下心来,独自在书斋细读慢品,总觉得有滋有味,够爽够美。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升华,认同的共鸣。明其道,悟其理,长见识,增智慧,愉悦而深层次的精神享受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我喜欢读"心海导航"、"思路花雨"、"智慧人生"、"做人处世"和"情感空间"等栏目的文章。品读之  相似文献   

17.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尤其是道教生命哲学,在引导世人安身立命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生命哲学从追问生命终极关怀,日益走向重生、乐活、养气等生存实践,不断调适处世方式,倡导包容、平等、和谐、自然以及不妄为的处世态度,凸显"以人为本"的光彩。而道教生命哲学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在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优质的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使这里别有一番迷人之处.浙江人有一句老诲"行一善事,比到南海普陀去烧香更好."可知南海普陀去烧香是一大功德.每逢过年,普陀山僧侣、村民以及舟山本岛的市民、去此朝圣的香客开始忙碌.当然忙碌的同时,寺院的僧侣也还是处世不惊,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陈幼贞  凤四海 《心理科学》2006,29(3):684-687
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与王登峰等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大学一、二年级486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存在高度的相关;(2)自我价值感的所有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自我指向特点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价值感的大多数维度与外向性、善良、才干、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处世态度和外向性对自我价值感的绝大多数维度都有良好的预测效果;(4)自我价值感的大多数维度与行事风格和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易传>美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易传>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易传>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豪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豪放"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